感知的力量 感知广播的力量

  2011年度吉林省广播新闻奖评选,共收到188件参评作品。经过评委们认真评议、投票,最后评出一等奖51件、二等奖66件、三等奖67件。本次参评的广播新闻作品数量多、质量好,充分展示了我省各家电台的实力,以及我省广播工作者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关注民生,创作出一大批导向正确、反映时代特色,深受听众喜爱的新闻作品。
  纵观2011年度广播新闻获奖作品有以下感受:
  一、感受美好吉林
  2011年,我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创作了许多奇迹,这些都被我们的广播工作者一一记录下来。省电台的《从长子当家到众业兴旺》说的是吉林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着力于调结构、转方式、打造绿色GDP。吉林市台的《我国最大碳原丝生产基地在吉林投产》,该项目的顺利投产,创造了目前国内碳纤维原丝产能之最,为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春市台的《见证“长吉速度”》说的是连接长春市与吉林市的长吉城际铁路正式运营,标志着吉林省已经步入高速铁路的新时代。省电台的《中国内贸跨境运输首航》标志着我省“借港出海”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松原台的《哈达山水利枢纽五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标志我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翻开新的一页。乾安台的《我国第二个303KM太阳能光伏发电试验站在乾安落成》,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新兴的绿色能源产业,目前我国仅建成两座,我省乾安就是其中的一座。此外,洮南台的《洮南开创全国绿色供暖先河》、通榆台的《中国第一座“大地印章”书法主题园林——中国墨宝园在通榆落成》、《我省首个村级一站式服务大厅落户通榆》、白城台的《白城市开通吉林省首家叫车热线》、长春台的《轻微交通事故处理有了“快速通道”》、扶余台的《扶余残疾人运动员付彦龙残运会上夺金牌》等等节目报道的新成果,都让我们吉林人感到欣喜和振奋。
  此外,省电台的 《我省医改四项指标位列全国前列》、《长春十个单病种实现定额治疗破解百姓看病贵难题》、长春台的《长春市推行医保惠民新政百姓少花钱治好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针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用生动的事实阐述了医保新政策给百姓就医带来的新变化。也是省市两级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做的又一件实事。省电台的《长春成为严冬地区首个公交车“全暖”城市》、长春台的《公交车暖了,市民乐了》说的都是2011年长春市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暖车厢”工程,为市民冬季出行创造了温暖的条件,被市民称赞为“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体现出长春市委市政府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通过这些节目,让我们身为吉林人感到温暖、幸福和美好。
  二、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
  本次参评,有关“三农”的作品特别多,约占参评总数的1/3。这些作品也是我省广播工作者深入基层,走转改采写出的一大批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精品佳作。
  1.反映惠民政策、依靠科技增产增收
  省电台的《“四两拨千斤”的惠民创举》说的是我省率先试点以直补资金担保,给农民提供贷款,推动金融资金流向农村,使惠民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吉林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系列报道》报道的是我省提前一年实现百亿斤粮食增产目标,展示了吉林省农业的快速发展。《粮食丰收回头看科技贡献知多少》用丰富、翔实、生动的事实,较系统地例数了科技对粮食丰收的巨大贡献,体现了农民对科技增产增收的认可。《创新增产,国产种子夺回半壁江山》揭示了国产种业由盲目追捧洋种子,到冷静思考,逐步夺取市场,实现国产种子自主创新,以实力强占市场的重要意义。《吉林农民签下全国“网购”化肥第一单》说的是2011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从而使农民成为最大的获利者,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及对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万名科技示范户领跑榆树粮食丰收路》说的是科技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民一起致富。《石友军的丰收年》反映的是我省西部旱区农民喜迎丰收的情景,折射的是粮食增产背后的政策因素、地方政府的得力措施。《“甩手农民”增收万元》、松原台的《王府站镇1300多户农民流转耕地2?25万亩实现增收》、前郭台的《手工编织实现居家就业》说的都是前郭县首开全省大面积土地集约经营先河,实施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项目,让农民揣着土地收益进城谋生,率先在全省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吉林市台的《江城“华西村”的幸福生活》报道的是江城的“华西村”农民的幸福生活。白城台的《保护性耕作让白城农业丰产增收》用事实阐述保护性耕作在保护生态、农民丰产增收、解放农村劳动力等方面的巨大效益。公主岭台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助农增收》说的是科技特派员将科研项目带入农村,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机地结合起来。松原台的《种粮卖粮贡献多国家奖咱一台车》说的是农民孙长国搞标准化种粮,并带领农民形成规模化生产,受到国务院的肯定和奖励。梨树台的《梨树农民种出全省首个“吨粮田”》、公主岭台的《种粮女状元尹淑娟》说的都是我省种粮状元的故事。长岭台的《三青山粉条巧借文化促发展》说的是老品牌新发展。
  2.反映农民对文化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省电台的《工棚里写出心底的诗》记叙的是农民工诗人杨成军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书耕读田间乐,火热生活入画来》东丰农民画是我省的一个品牌,也是吉林文化的一个地标,该作品巧借“东丰中国农民画馆落成”之机,通过采访方方面面的人物,体现当地农民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辽源台的《东丰农民画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体现的也是当地农民对文化的追求。松原台的《君子村村歌入选全国村歌“十大金曲”》、乾安台的《小村文化展新颜村歌唱响北京城》报道的都是乾安县君字村村民创作的村歌,入选全国村歌“十大金曲”,引发人们对农民文化生活追求的思考和再度关注。汪清台的《农民写歌唱心声》展现了新农民的精神面貌。洮南台的《“红色二人转”唱响农家院》说的是洮南农民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双辽台的《农家院里翰墨香》讲述的是农民朱殿义追求书法艺术的故事。
  3.反映农民观念变化   前郭台的《“钟点工”走进农民家》、梨树台的《霍家店村农民冬闲忙考驾照》说的都是农民富了,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和享受时尚生活。蛟河台的《从活鱼“出游”到黑木耳“被圈”》,该节目从市场经济的视角审视了当代农民商品意识的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的提高。舒兰台的《谈判》说的是两个合作社长之间的对话,更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交锋。
  三、感受教育的力量
  教育历来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也是媒体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次参评节目都有涉猎。省电台的《我一定要跟孩子上堂体育课》说的是2011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兑现了他的承诺,专门抽时间到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与孩子们一起上了一堂体育课。反映了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参与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省电台的另一个节目《初中之累》关注的是基础教育。节目邀请了四所学校的校长、教师,重点探讨了我省当前初中阶段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广大听众及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省电台的《愿校车早入正轨,别让孩子在政府公共开支的盲点中冒险》关注的是当前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校车问题。长春台的《大学生,缘何视创业为畏途》针对大学生不愿创业不敢创业现象,通过细致采访,深入剖析,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吉林市电台的《让村小教育“一碗水端平”》是记者深入农村小学对教师现状实地调查后,针对教育公平的问题写出的具有指导性的述评。敦化台的《酸甜苦辣升学梦》揭示的是升学宴背后的种种无奈。四平台的《该补的是师德》揭示的是当前教师队伍中出现的道德缺失的问题。
  四、感受平凡的力量
  本次评奖有一定数量的节目是弘扬雷锋精神、记录身边感动的。雷锋是我们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历久弥新的思想道德标杆,虽然雷锋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雷锋精神从来未离开过我们,是始终镌刻在人们心中、引领道德风尚的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媒体报道的主题。榆树台的《好人孔继昌》的创作人员是这样说的:感动别人的前提是首先感动自己,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偶然得知孔继昌的故事,第一时间被这种精神所感动。作为记者,我们有责任把他的事迹报道出去,弘扬正气。延边台的《永远活在雷锋的世界里》、辽源台的《辽源有一群雷锋》、东丰台的《传承雷锋精神的的哥们》、蛟河台的《人民的好医生---陈祥义》、四平台的《集结爱心暖人心》、省电台的《人情味儿,让长春更温暖》、《一碗热馄饨,温暖众人心》、《一碗热馄饨,善行润无声》等等讲述 的都是我们身边许多向雷锋那样的人:普通而高尚、平凡而伟大。一炉地瓜、一碗馄炖、一次扶起、一次捐助、一次拾金不昧——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简单而质朴。在温暖他人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慰藉。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他们用人间真情和默默奉献,诠释着雷锋精神,温暖你我他,温暖社会,滋润着大地和生命。
  五、感受直播的魅力
  本次参评现场直播节目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直播因为他的现场感和可听性都非常强,因此,其影响力和震撼力是其他形式都不可比拟的。直播节目呈现的是一家电台的精神风貌、文化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这样的节目可以检验媒体的竞争实力和队伍的综合素质。
  省电台的《直播农博会》、《莽莽长白参花红》、松原台的《魅力查干湖》无论从节目策划、文案设计、技术设备还是主持人的驾驭控制水平等都可圈可点。从演播室的访谈把控,到室外多点直播连线,新闻现场与事件背景,实现了全景式的主体呈现。
  此外,省电台的《街道主任郭中凡勇救跳搂新娘》、吉林市台的《电波大救援》、《爱心接力保断指》、松原台的《用热血为生命接力》等等,检验的是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将广播快速、及时的特点发挥了出来。这类节目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节目中所散发出来的浓浓爱心,是在平淡之中展示出的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责任编辑:潘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