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绞肉”链 铰链

  每个股市中都有自己的“神”,美国有巴菲特、索罗斯,欧洲有安东尼·波顿,香港有李兆基,内地的股神,则“多”得数不过来。  索罗斯的投资哲学认为:人的行为和经验不具有传播性,只有借鉴性,即使一个人在市场中能100%做对,但未必能说对,而且说了往往会误导人们。于是,索罗斯只写投资哲学,而不写投资方法。
  中国的“股神”们显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相信“我的成功你可以复制”,并以此为诱饵,在股市中掀起一股又一股的波澜。他们开疆扩土,斗志昂扬;网媒博客、图书出版、培训授课、代客理财,是他们的四大战场,只是他们的对手并非彼此或股市,他们不是在炒股,而是在炒股民。
  “带头大哥”重出江湖:从QQ群到“畅销书作家”
  2011年春天开始,去逛书店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带头大哥”又回来了!
  “带头大哥777”,真名王秀杰,是2007年大牛市中冒出的“神”。他在网上设立QQ群传授股票经验,自称对股票预测准确率超过90%。许多人通过缴费方式申请加入,最少每人每年3000元,最多达3万多元。结果证明,带头大哥并非“股神”,而是非法敛财的高手,结局是“带头大哥”被判刑三年。
  三年是股市的一个周期,也是带头大哥的重生周期。2010年,带头大哥减刑出狱、重装出发。这次带头大哥不玩QQ群了。
  QQ群这种工具,在带头大哥东窗事发之后,一度成为股市中人很避讳的一个词。
  对于经验不足的散户,尤其股市新手,加入个QQ群,就好像“找到了组织”,加仓还是减仓,买或抛,政策面有什么小道消息,大盘有什么新动向,一群人共同商量,总比一个人瞎打误撞心里来得踏实。久了就知道,圈里有高手,掏点钱进他这个群、入他那个会,收益可能比自己瞎鼓捣强。
  有需求就有供给,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大多数股神都有或曾经有自己的QQ群,因为实在是太方便的一种工具了:在这里,股民可以交流互动,股神们可以传道授业;可以自我吹嘘,也很方便拉会员;可以公开聊,也可以私下单个聊。而且QQ群不同于一般的网络论坛,这里相对封闭,物以类聚,入伙后才能看到,看不顺眼了还能踢出去。这简直就是为股神量身定做的。
  “加入内部会员,享受最及时全面的股市内幕消息”“我方收取纯利润的20%作为分成款”,诸如此类的消息,是每个QQ群里都会出现的。据说带头大哥事发前一共有77个QQ群,会员上千人。也难怪有一位“股神”直言,凡是公布QQ的股市“专家”都是骗子。
  带头大哥要洗刷自己,于是就做了畅销书“作家”。据其博客宣称,其2011年5月新推的图书《操盘之王》,“荣登2011年中国股票类图书排行榜第一名。中国财经类图书排行榜第三名。成为2011年中国最畅销图书100强之一”,“(上市)当天便打破了中国图书历史日销售量纪录。随后连续打破全国周销售量和月销售量纪录。”
  但是据记者查询新华书店销售数据发现,这本书以及接下来出版的《操盘之王2》《操盘之王3》均销量平平,连普通的畅销书都谈不上,更是远达不到博客中说的那样辉煌。在当当网上,这几本书的评论达到上百条甚至2000多条。一位出版业人士指出,这类专业图书不同于小说等普及读物,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影响,显然是找了“水军”,在这里灌水评论吸引读者关注。当然,虚构图书销量并不构成犯罪,虽然和之前一样同是骗,但已经有所收敛。
  在《操盘之王》一书中附有一篇“带头大哥告全国散民书”,里面写到:“我知道我很红,但到底有多红,我真的不知道”“现在所谓的股神,生命周期最多1-2年,都属于昙花一现的角色,根本不值一提。但18年间一直有人认识我……”
  一出监狱,就想把自己捧成一个大明星,在上海和深圳举办的图书签售会上,也惹来很多人围观,并有“粉丝”在现场打出各种“哥迷”的招牌,但带头大哥的人气却大不如前。在新浪博客上,他目前每篇文章的点击率只有几百次,比起同是新浪博客中做股市点评的徐小明、凯恩斯等动则几十万的点击量,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想当初,带头大哥的博客人气可是“高过”明星徐静蕾。
  写书只能赚点吆喝,写博客也赚不到什么钱,带头大哥到底想做什么?
  在百度贴吧的“带头大哥吧”中,有1000多个主题,大多数是“咒骂”他的,除了声讨他的三本新书是垃圾之外,还有一些网友的爆料或许揭开了带头大哥敛财的冰山一角。一位昵称taisen5188的网友贴出了今年4月份和带头大哥777的聊天记录,记录显示,这位网友找到带头大哥买股市技术的三张培训光盘,在汇出了800元后,却被告知还要再付数千元才能获得光盘的使用密码,网友不愿意继续支付要求退款,却被拒绝。
  这个事情真假难辨,带头大哥在博客力求给人留下一个清廉的形象,他宣称:“本人没有QQ、QQ群、圈子等任何牟利的通讯工具。没有所谓的学生、会员,不接受媒体采访,没有任何代客理财项目,不做任何节目嘉宾,不做任何私募或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不为任何性质的资金服务,不为机构或券商服务。我不会收散户一分钱。”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带头大哥在书上和博客上,却都把自己的联系邮箱留在了上面。
  其实,带头大哥干什么并不用太多关注,在股市里面混,能出的花样无非也就那些。倒是他说的不做的事情,反倒是揭示了 “股神”圈赚钱的诀窍。
  不少人之所以能成为股神,不是因为他们会炒股,而是因为会炒股民。
  股市图书:技术指标有多么神奇
  带头大哥成名于博客,三年后又押宝图书。这两个领域看似都是小资青年喜爱的清雅之地,却都被股神们看做战略要塞。
  2012年初,在北京一家大型出版社工作的张明收了一位来自西安的股市牛人投稿。这位股市牛人表现出了对这本书出版的极大热情,表示会积极配合出版社完成各种文字修改、营销配合工作。这对于出版社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但几经接洽,张明没有敢接。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这本书稿的部分内容偏于绝对,不乏对股市中一些涨跌形态的武断判断,有吹嘘明显之嫌;另一方面,张明感觉摸不透对方用意有多深。一次不经意间,这位牛人透露说,这本书的出版只是第一步,随后将会有围绕这本书的一系列打榜(即靠自己大量买书挤入图书畅销榜)、宣传、炒作、培训,并前后为此已经投入几十万元。   据张明介绍,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但凡有点名气的股市专家,总免不了出版几本书,目的并非为了赚钱,主要还是想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股票图书的市场中也出现过几本因为销售十分火爆而使得作者出名的案例,这就引得众股神趋之若鹜。即使靠图书不能一夜爆红,也有助于自己站稳江湖地位,而且办培训班授课的时候,用打印的文稿教学还是用出版的图书,其间的档次差别很是明显。
  技术类股市图书的内容并不复杂,多数都是选中某个视角来讲解K线技术指标。但是在这种起源于日本、发扬于国外的舶来品面前,不同图书的内容表现却大不一样。
  K线是由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4个价位构成的阴线、阳线,它们排列在一起,再配合交易量,就有了各种可以说道的名号。就比如最常见的“十字星”,这只是一个开盘价和收盘价一致的K线形态。如果单纯从股票价格波动来说,开盘价和收盘价一致只是一种巧合,但是依据股票K线技术理论可就不一样了。在百度里搜索“十字星”,有690万个结果,可以看到“十字星”被分成十几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还都会有各种解释,甚至是各不相同的解释。
  从这一点来看,K线技术和看相算命之术颇为相似,同一种现象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每种解释都可能在一定的情况下被验证,但每次正确的却只可能有一个。这就使得K线技术充满了玄妙的感觉,不少股民甚至希望可以用此练就“神功”。
  只是“神功”不易练就,倒是容易练成“邪功”。
  一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的股票技术类图书作者告诉记者,能否学好K线技术要看人的悟性。再厉害的技术指标都是人在使用,准确率的高低取决于用它的人,如果使用的人无法灵活变通的话,那技术指标都是不灵的,市场上没有像万能公式一样的技术指标。而且所有的技术指标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是有前提的,脱离了大环境的技术指标,就像人失去血液一样。
  正是因为K线技术看似简单实际复杂,有责任心的图书作者往往会讲清楚指标的使用条件、注意事项、可能发生偏差的各种情况等,并希望读者根据原理举一反三;但另一部分作者却着重于强调自己过往的业绩,以及运用该指标会变得如何“无敌”,他们还会对这些指标进行包装、再造,并称这是自己“独创”的指标。这个时候就有很强的迷惑性。如果再有读者用这个指标碰巧赚了钱,那么一传十、十传百,就真的“厉害”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版社因为出版股市图书中存在“夸大”“吹嘘”“武断”等问题而受到惩罚,这也使得一些出版社在质量把关上,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目前股票技术图书是国内所有理财类图书中最受欢迎、销量最大的类别。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图书,在某些股神的手里,就变成了一个诱饵,吸引股民一步步靠近“绞肉机”。当然,只有图书还是远不够的。
  网络博客:买大买小的赌局
  如果说图书的内容多少还会受到出版社的监控,那么网络博客上的内容就更难受控制了。正如带头大哥所言,“博客捧红了很多草根,我用技术和文章捧红了自己”。博客是草根股神们的斗法主战场,在这里技术指标是主要的考量,同时会加上宏观微观等各方面的分析,堪称经济学知识最为丰富的领域。
  这些股市类的博客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词语、天马行空的分析,而且很多博客做到了开盘时间内每隔几分钟就有更新,信息量十分大。对于不炒股的人来说,可以说是枯燥至极。但对于股民来说,这些可是赚钱的灵丹妙药。一般来说,每个博客都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这些读者会定时关注博客变化,学习其中的分析思路,更重要的是看到那些最精到的买卖建议。
  准确率成为股民衡量这些博客好坏的核心依据。只要某人的准确率比较高,就会快速在股民中传播,但当准确率下降时,股民也会弃之而去。
  当然博主也不傻,多数情况下,都会把结论写得模棱两可,或者给自己留有退路。把博客利用到极致的人,叶锦添算是一个,但叶荣添的教训至今是博主们所牢记的。
  在以“叶荣添”为名的博客走红之前,叶荣添只是港剧《创世纪》中的一个人物。
  2008年3月22日,一个1986年出生的名叫胡斌的男子,自称叶荣添,在短短两年时间,靠着新浪博客上亿次的点击率成为财经名人。
  作为一个80后,叶荣添无疑是率性的,他会大胆又明确地预测近期的走势。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叶荣添是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歇斯底里的方式在预测股市,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变性说”和“赌命说”。由于其近乎疯狂的预言,有人称呼他“叶帅”,也有人叫他“疯狗”。在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后,2009年7月叶荣添因为准备预言7·29暴跌和8月份的大调整行情而名声大噪。
  显然这样的辉煌是难以延续的。很快,叶荣添就因为大量的预测错误而从神坛上跌落,一些股民开始称他为“夜壶”“疯狗”。
  博客就像是一个大赌坛,押大押小,胜负就在其间。
  股市在变,叶荣添却不愿意变。直到2012年5月,叶荣添还在博客上大胆预测,5月份肯定能冲破2600点。事实证明,股市连2500点都没有突破。这样的错误随时都可以在他的博客上发现,但这并没有阻拦他的每篇博文至今都有5-10万次的点击率。
  赌大押小每天都在持续,只是形式不同。
  以2012年6月4日大跌收盘后的新浪博客股票频道为例,其首页既有像“别卖!明日必探底回升”这样明确判断上涨趋势的博客,也有老江湖花容以“这次的下跌是最后一跌吗?”为题虚晃一枪,并在博文后注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都是博主自娱自乐的私人操盘日志,不供他人参考”。还有像新浪博客点击率排名第一的、以中庸态度著称的徐小明,在进行一系列繁复的技术分析后,以“今天你承受的所有的痛苦,都将成为未来幸福的原由”结束,直叫人云里雾里又耐人寻味。
  这些博文,每一篇都有上万甚至几十万的点击率。在点击率背后,圈内人更关注的是这些点击率和人气到底能带动多大的资金量。
  写而优则教,教而优则代:化点击为金钱
  很多博主几乎每个交易日都在写博客,几年来下,会写下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文字。巨大的劳动量,仅靠兴趣显然不够支撑。虽然北京的一家理财俱乐部搞过一段时间的收费阅读博客,但很快因为股民状告看了博客还亏钱而作罢。   博客点击率为博主直接带来的只是名气。有了名气后做什么,股神们自然也有自己的算盘。
  刘金是一家二线财经网站点击量排名第一的博主,他告诉记者,经常会有人联系他,希望帮忙发篇股评的稿子,费用一般在几千元不等,“基本上一个月发两篇稿子,生活费啥的肯定没问题,有不少人愿意做这个。但是就怕出事,被查起来很麻烦。”
  在刘金的博客点击率屡屡创下网站新高之后,渐渐有更多人找上门来,其中有拜师学艺的,有希望可以联合作私募的,还有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刘金平时生活在河北的一座小城市,一家券商的人专门前来,邀请他到北京办讲座。
  在反复思量之后,刘金开始了北漂授课的生涯。每个周五股市收盘后,刘金直奔火车站,在火车上和酒店里准备周末的课程。课程分为两天,第一天为免费的公开教学,名头是帮券商做理财培训;第二天是收费的高级课程。招募学员、场地安排由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负责。
  记者也参加了一次刘金的培训。第一天,能容纳100多人的会议室里基本满座,培训的内容包括当前的宏观经济分析以及常用技术指标的讲解,并无太多新意;第二天,会议室里冷冷清清的坐了3个人,人少的原因也很直接,这一天的课程每人收费高达8000元。授课的内容与第一天也不一样,记者虽然很难判断出传授方法的准确与否,但能感觉出刘金是在讲述自己真实的感受,废话套话少了许多,更多是直入主题。在这一天的课程结束后,记者和其他几位学员感觉到,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是比较清晰地了解到了操盘的整个思路和重点。当然,这种十几年经验的积累,并不是容易听到的。作为福利,学员可以加入刘金的QQ群,获得半年的免费辅导和荐股服务。
  记者从组织这次活动的券商人士处了解到,参加这类天价股市技术培训的主要是两类人:一是沉迷于炒股的股民,他们本身一般并不富有,但是相信有好的技术就能赚更多的钱,行情越好的时候,这部分人越多;一类是经商的富人,他们往往都已经在商业上赚得第一桶金,但又不愿意再那么辛苦,就想着靠着股票获得不错的收益率。当然,来学习的人也有各种另类的情况,比如有些人本身并不炒股,只是想学点东西和别人聊天应酬用,这些人一般是官太太和商人的二奶。
  刘金私下向记者表示,自己招募学员以及授课的方式,是股市中走得比较正的,不会吹嘘自己,也不会欺骗学员。不像有些人,培训不讲真东西,而是把培训当作募集资金代课理财的一个手段。
  刘金算了一笔账,每周的课程平均下来他可以收到1.5万元左右的讲课费(除去券商费用以及会议室、交通费等),一个月收入6万元。但如果是代学员理财,募集个几百万资金不难,遇到好的行情,收个20%的费用,一个月几十万的收入是很轻松的。只是这样做,一旦遇到行情不好亏了钱,股民很容易闹起来,当年的带头大哥就是因为做赔了才有了牢狱之灾。
  刘金所描述的这种“写而优则讲,讲而优则代”的发财线路,在“股神”界很普遍。只是这么玩下来,出事的人也不少。
  简凡和殷保华,这两位《民间股神》一书中大力推荐的“股神”,就分别因为非法募集资金和非法经营受到法律制裁。
  46岁开始炒股,51岁名声大震,57岁被判刑(缓刑),号称“民间股神和散户教头”的殷保华,在离婚后的十余年间,度过了如过山车一般的人生。殷保华很聪明,在苏州插队时,他插秧插得比农民还快;在部队当兵时,他枪法特别准,而且体操练得很棒;回到上海,他很快靠自学成为一名“超级电工”。到了股市,他也不含糊,准确预测2001年8月大顶、2003年11月和2005年12月大底,加上《民间股神》一书的吹捧,殷保华走上了“神坛”。
  从2008年开始,这位股市奇人在全国多地举办投资讲座,直到2011年1月在武汉的讲台上被捕。3年下来,他在全国各地举办39次证券培训班,收取学员培训费达1300余万元,每场平均收费30多万元。直到今日,殷保华仍在辛勤耕耘着自己的博客,只可惜点击率不高,人气和辉煌已不在。
  有着殷保华的教训,现在的股神们做培训,大多会借助正规的机构,比如证券公司或者财经网站,虽然赚得少些,但风险锐减。
  和办培训相比,代客理财的风险要大很多,这是一条凶险之路。比殷保华小22岁的同乡简凡,就踏上了这条不归路,在36岁这一年被判处无期徒刑。
  高中毕业的简凡利用自己长相憨厚的特点,虚构学历、经历,靠着和罗杰斯吃了顿饭,大红于江湖。成名后,他把猎取的对象瞄准了中老年人(后来查明受骗人里中老年人占到了76.8%,女性居多)。他推出了“学习班”,初级班每月5000元,中级班每月8000元。此外222人一共委托2099万元请他理财。最后的结果也是因为做股票赔钱,2009年追债无果的投资者向警方报案。
  “抢帽子”:武汉“小股神”闷头发大财
  图书和网络博客,这是股神们借助媒体的平台自己发挥,读者和网友看到这些信息也知道这仅代表股神个人的意见,但如果是媒体“主动”发布股神们的文章,那影响就会更上一层楼。这些文章都出现在需要媒体自己的编辑才能操控的栏目中,而不是股神本人可以直接发布的。如果说前者是草根,那后者就已经套上了一层华丽的“官方”外衣。与利用博客、图书出名赚钱的贪心不同,这种绑架媒体的做法,其直接的目的就是欺骗。
  2012年5月17日,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被判刑三年并罚没非法收入,罪名是犯操纵证券市场罪,他就是曾任武汉新兰德研发部主管的余凯。作为刚毕业4年的职场新人,能将拼凑来的30万元,炒到7000多万元,可谓当之无愧的股神。
  多数股民对于余凯的名字并不陌生,其推荐、点评股票的文章曾一度遍布大小网站,虽然可能并没有细看过,但至少也能混个眼熟。余凯正是利用这些文章,成就了自己的千万身家。也正是靠媒体的力量,才可能成就“抢帽子”手法。
  抢帽子,在美国投资界的特指用语是Pumping and Dumping,指证券分析师廉价购入股票,接着在报纸文章和电视或者电台广播吹捧他们手中的股票,当然别人不知道他们买了这些股票或者跟这些股票有利益关系。他们散布虚假的信息吹捧股票以拉抬股价,这个动作叫做pump,然后在股价上扬时卖出持股,这个动作叫做dump,卖出持股时使股价下跌、其他投资者利益受损。这些用中国股市的语言表达,就是事先建仓、黑嘴荐股、拉抬股价后抢先卖出。   由余凯的实战经验可以看到,“抢帽子”手法是一种在牛市和熊市都可以大笔获利的高招。
  2005年底至2008年2月,在这波大牛市中,余凯20多万元的原始资金,短短2年多就获利2200余万元。接下来的熊市,余凯的收益豪不逊色。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余凯自行招聘了3名证券分析师,按他的授意写股评文章,另外借用深圳的两名知名证券分析师(每月支付数千元文章“冠名权”)的名义发表,在此期间获利1840余万元。
  同一篇荐股的文章价值,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会相差很多。作为被署名的人,会根据其名气大小,有着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的冠名费;作为刊登方,多数是网站编辑私下收取几百元不等的车马费;对于股民来说,阅读这篇文章是免费;可对于余凯来说,一篇文章可能就值300万。例如,2009年5月25日19点15分,中金在线网等网站发布了署名为禧达丰投资、白某的荐股文章《超低价智能电网概念井喷行情即将展开》,推荐东方电子。余凯于发布当日买入“东方电子”约620万股,在第二天全部卖出,获利300万元。
  余凯一次与民警谈心时交代,眼见股票赚钱如此容易,他实在收不了手,准备赚到10亿元就退出这一行,“扎扎实实做实业”。
  余凯之流为何能成功,一个核心的关键在于,他们借助了媒体的力量,尤其在股民喜爱的财经媒体。无论是网络、电视,还是报纸杂志,都是这群人眼中的工具。也是因为媒体需要点击量、收视率、阅读量,利益驱使着和这群人走到了一起,抱成一团。对于股神们来说,可谓得媒体者得天下。
  截至记者发稿前,通过搜索引擎还可以很容易发现,这篇推荐东方电子的文章仍然挂在雅虎网、凤凰网、天下财经等十多家知名网站上。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余凯进去了,留在外面的是豪宅、奢侈品、多个空姐女友、伤心的父母和无数个被他坑过的股民。余凯还不算最惨的,同样是“抢帽子”高手的北京首放汪建中,2011年7月被判刑7年,同时没收2.5亿财产。之后公司倒闭,父亲自杀,两个哥哥及前小舅子被羁押,一个侄子精神失常,几近家破人亡。在此之前,北京首放一直有大量的媒体推广,并多家媒体拥有固定栏目,定期发声。
  阳光私募:真假股神“试金石”
  直到现在,在很多人眼里恐怕当年的赵笑云才是真正“抢帽子”的高手,在那个没有网络兴风作浪的年代,赵笑云利用有限的媒体手段发迹、成名,进而翻云覆雨。他曾经被疯狂追捧,拥为“中国荐股第一人”;也曾经遭受千万股民唾骂,贬为“中国第一庄托”。无论哪个“第一”,他都做得轰轰烈烈。
  说实话,从软件设计师到闯荡金融圈,赵笑云的履历让人眼花缭乱,那多少有点“神”的气质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初露端倪,但真正“神迹”爆发还是在他1997年创立东方趋势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之后。自此,各大财经媒体举办的荐股大赛似乎都成了赵笑云和他的团队创造奇迹的平台,尤其是2000年,在一个“南北夺擂”模拟实战中,居然创造了累计收益率2000%的傲人战绩,为同期市场收益的50倍,就此一役,彻底把赵笑云推上“神坛”。据说那一时期,他推荐的很多股票都呈现当日涨停甚至连续涨停的态势,颇有点“点石成金”的意味。
  青山纸业,一个流通盘高达4.5亿(2000年为2.3亿)、无论公司基本面还是股价技术面都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的纸业股票,却成了赵笑云“神话”的终结者。2000年7月,就在频频创造荐股神话的巅峰之时,赵笑云开始推荐青山纸业,并接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这种颇具冲击力的字眼极力造市,使众多股民被死死套牢,直到七年后,当年跟着赵笑云买入青山纸业的人才有机会解套。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经历了千夫所指、吊销牌照和人间蒸发,跑路英国十年跌宕之后,赵笑云再次传奇般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以英国海归在读博士的身份光鲜回国,昔日股神变身阳光私募,高端上岸,扬言将打造中国私募基金业的“航空母舰”。
  赵笑云在其博客中高调发表万点言论,信誓旦旦认为2011年前后至2019年将展开8年的新一轮牛市,并预测2019年沪指可达19000点。文中慷慨激昂的表示:“这一轮新牛市将与中国国力的空前提高,人民币成为未来世界主要货币的必然趋势交相辉映!我们已经跃立潮头,不应再存有丝毫的卑微心态!中国早在1000年前的南北宋朝时期经济总量就傲视全球,雄踞世界第一,在阔别千年之后中华民族必将再现辉煌。”如此这般,读起来着实让人头皮发麻。人们突然发现,一别十年,赵笑云言语中丝毫不改当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庄托”气质,仍然以这种毫无逻辑的煽动言辞大声疾呼,几近叫嚣。
  江湖上跌倒了再爬起来很正常,闯江湖靠的是招牌,是名号,可庄股时代打下的金字招牌早已是过眼云烟,就算赵笑云的名号还有那么一丁点残存的神坛仙气,也已在十年后资本市场真金白银的绞杀中消耗殆尽。
  从2011年4月成立至今,赵笑云旗下“笑看风云1号基金”终因净值跌幅超50%于2012年6月11日正式清盘。“笑看风云2号基金”已于1月4日被清盘。至此,赵笑云在隐匿多年后回归A股发行的两只私募基金均因为业绩太差而失败。
  同样是股神私募上岸,林园比赵笑云幸运很多。
  虽然细说起来林园进入资本市场的时间比赵笑云还要早,但真正以“股神”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则是在2006年前后。曾经一时间,媒体关于林园“8000元变成20亿”的报道层出不穷,更把他与股神巴菲特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从长期的收益率来看,林园已经超越了巴菲特。
  然而,这个让人惊叹的成绩轰动之余也一直备受质疑,有网友的帖子曾经拿出媒体报道的原文进行分析,关于其中提到的从1996年开始,林园用1000万分别在四川长虹和深发展两只股票上几年翻九倍的报道的确有颇多漏洞,“那位说了,炒完深发展再炒长虹嘛,人家是股神啊!也不能!深发展涨到40多元是1997年5月的事,恰巧长虹涨到60多元也是1997年5月,再“神”时间也来不及。”“真不知记者是白痴还是“股神”是白痴?或都是?1000万翻9番是51.2亿,吹牛前应先恶补一下小学数学”。   与赵笑云相比,林园在“股神”阶段受到的质疑似乎更多。毕竟赵笑云曾经的成绩是在看似官方、公正的荐股大赛中被人们亲眼见证过的,而林园自己爆出看起来不靠谱的惊人数字的确也无法验证,但无论怎样,这些质疑都没有妨碍林园在2007年建立自己的阳光私募基金,“股神”高端上岸。
  “吹牛”和“欺骗”从来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赵笑云最终沦为笑柄不同,林园终于有机会以明面上的投资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近几年弱市中的表现更显凌厉。根据好买基金对最近三年阳光私募的排名情况来看,林园旗下三款私募产品分别排名第四、第五、第六,绝对收益分别达到90.56%、87.22%和71.57%。
  渐渐的,人们发现林园真是一个很“神”的基金经理。儿科医生出身,从没接受过任何投资理论和投资体系的训练,没有投研团队,没有固定办公,没有晨会,不看书不看报,在夜场探寻养生,在菜市场体验经济晴雨,观点强硬,绝对自信。
  是“股神”还是“黑嘴”,阳光私募成了最好的试金石。
  当然,在这个阳光化的圈子里,再没有什么“股神”,不用忙着造神,也没人信神,只有长期坚挺的业绩才最有说服力,迄今为止,还很难有人“长期坚挺”。
  (文中张明、刘金为化名)
  “闭关”三年后,带头大哥重出江湖。“哥迷永远支持你”是带头大哥新书签售会上打出的横幅。只是股市圈里“人情比纸薄”,如果你不能帮股民赚到钱,管你是什么大哥,一样会被股民的吐沫和声讨声淹没。图为带头大哥。
  就算是被股民骂成“夜壶”,就算是一错再错,叶荣添依旧潇洒地每天大胆预测股市行情。狼来了的故事之所以能在股市持续上演,不是因为狼有多聪明,实在是一些股民的贪心、投机心过重。图为叶荣添。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这一道理用在殷保华身上再合适不过。聪明、勤奋的他,大半生经历坎坷,但靠着一双手处处创下佳绩。只是股市这摊水太混,想大富贵难免会沾上污水。图为殷保华。
  脸厚、心黑、手狠,这样的人往往会取得一时的辉煌,但往往也如昙花一现。简凡,一个其貌不扬的胖子,骗了很多股民,多数是女股民。站在他的角度看,女人确实是祸水,害得自己被判无期。图为简凡。
  出国镀金有用吗?结论不一,但在赵笑云身上应该没用。曾经的股市名嘴,有辉煌的过去,也有不堪回首的错误。回国后重新出发,业绩落后,基金清盘。这个江湖的成败不看过去,只看收益。图为赵笑云。
  股市里混,有口才固然好,有实力才更重要。林园自出名以来,便广受争议,怀疑声不断。但几年来优异的收益率让所有这些负面的声音都闭了嘴。当然,如果他能坚持20年好收益,他就是真的股神。图为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