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导学策略: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导学

  新课改教材突出强调教育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长,为了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我在农村教学多年,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导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现将初步、肤浅的认识、做法与体会阐述如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激情,是人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该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活动。”可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主要原因是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学开始时,教师可着力运用电教媒体(如投影、VCD等)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接受教育的心理状态。
  二、组织自由论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外因,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内因。一节课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充分被调动起来。小学品德与社会新教材的导学,首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发言,发言时间为一至三分钟。学生围绕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上台演讲,可以讲一段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并说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与原因。
  三、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明晰道理
  明理,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明理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初知到深知的过程。也就是从理解一般道理观点到掌握道德概念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电教化媒体将教材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视听教材,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使其产生心理认同,从而收到明理的效果。
  四、促进情感升华,培养道德行为
  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它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导行,也就是说教师要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在教学时,如果教师抽象地对学生进行说教,这样形式呆板,不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深化,而且效果极差。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充分运用好电教化媒体,创设道德情感,为由“知”到“行”架起一座桥梁。
  五、营造体验氛围,促进自我成功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导学”就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导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堂导学的基本环节中,激发兴趣是前提;自设问题,学习探究是关键;成果交流,深化提高是核心;创设情境,促进成功是目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使得学生爱学、乐学,发挥了情感的巨大功能,真正让知行的统一落到了教学的实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竹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