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中西方财政支出的比较分析

  [摘 要] 西方各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都经历过重大的演变,新的财政支出理论也不断涌现出来。对西方国家和中国的财政支出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同时也对财政支出理论和新支出增长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财政支出;比较分析;增长理论
  [中图分类号] F81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143-02
  
  一、财政支出演变趋势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作为调控手段,在宏观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所以财政支出演变趋势也有所不同。
  (一)发达国家财政支出演变趋势
  在1750—1850年间,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和美国,政府部门的相对规模一般停止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相对稳定。从19世纪晚期开始,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基本上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财政调整,财政支出规模得到控制,支出增长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政府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已远远超过了19世纪晚期。到了21世纪这一比重有所下降。西方国家在财政支出总规模扩大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个世纪之前,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国防、维护法律和秩序,还有少量支出用于公共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到了20世纪30年代,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财政平衡理财观念被打破,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思想深入人心,相应西方国家财政支出规模普遍扩大。20世纪60年代以来,财政支出结构最显著的变化是财政补贴和其他转移性支出的迅速增加。1980年之后,扩张趋势仍然存在,但速度减缓。从整体上说,西方国家财政支出仍处于调整之中。
  (二)中国财政支出的演变趋势
  1978年以来,中国财政支出的演变趋势与西方国家不同。在改革之前,与所有转型之前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政府掌握了大量经济资源,财政支出规模较大。经过市场化改革以后,财政不再是整个社会的最主要投资主体,政府从盈利性经济领域中退出,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逐渐缩小。因此,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迅速下滑。如图1所示,1995年和1996年下滑至11.2%,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后,支出水平停止下滑,从1997年开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回升。到了21世纪,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稳中有升。
  
   (三)中西财政支出趋势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GDP的快速增长来说,中国的支出增长较为滞后。这与西方国家同期财政支出相对值下降有相似之处,因为两者都是借助市场体制,提高经济效率。从财政理财原则来看,中西财政在初期都主要奉行“量入为出”原则,而后都转向了以“量出为入”为主的理财原则。
  从形式上看,西方国家开始就明确提出了改革的目标是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中西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而中国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直接导致了预算内、预算外和制度外“三足鼎立”的财力分布格局。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一般是预算内收入。近十几年,中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财政支出也随之增长,如图2所示。
  
  二、财政支出理论比较分析
  随着财政支出趋势的调整,西方财政理论关注的焦点逐步从财政支出增长理论转向分析财政支出调整的趋势。西方学者也提出了一些从新的角度来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现象,预测未来财政支出趋势的理论。
  (一)经典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的比较分析
  1.瓦格纳法则
  即德国财政学家阿道夫瓦格纳考察了19世纪许多欧洲国家及美国的财政支出情况后,基于经验性分析而总结出来的理论。他认为,财政是国家获得和使用完成其职能所必需的资金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因此,财政活动的范围必然决定于国家的职能以及国家活动的范围和种类。由于国家职能的完善从而使国家活动的范围呈现有规律的扩大趋势,财政支出也会日益增加。瓦格纳还论述了决定这种趋势的一些政治的和经济的因素。总之,瓦格纳关于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的理论解释为:国家职能及国家活动的不断扩张是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
  
  2.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皮考克和卫斯曼在1967年再版的《英国公共支出的增长》一书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原因。皮考克和卫斯曼认为,政府惯于安排更多的财政支出来向公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而公民却不愿意多缴税。由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在确定预算支出规模时,必须考虑公民对税收的态度。公民所能容忍的税收水平是政府财政支出的最高限额和约束条件。然而,虽然存在公民所能容忍的税收水平这一财政支出的约束条件,但它与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矛盾。这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时期与非正常时期的转换来论证两者不矛盾的原因所在。
  除了上述两种财政支出理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别对公共支出增长进行了分析。鲍莫尔也建立了一个用投入品价格上升来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模型。
  沈 薇:中西方财政支出的比较分析(二)新财政支出理论
  1.财政支出评价方法的比较
  近年来,中国已经开始重视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问题,并积极借鉴西方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在西方,流行的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包括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以及在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基础之上演变而成的一些方法,如最低成本法等。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在西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普拉丹对财政支出的评价与此不同,他提出了一个评价财政支出总水平及其构成的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方法对财政支出的主要部门支出的配置、部门之间的支出配置以及一些跨部门的支出类别的配置进行了分析。
  从整体上说,财政支出规模的大小,不是区分政府好坏的标志。在不增加或者少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如何成功地执行政府的功能,是国家管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面临的新挑战。
  2.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许多中外学者研究了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例如巴罗指出,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只要是建设性的或者是投资性的,往往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消费性的支出会妨碍经济的增长。S.Devarajan,V.Swaroop和Zou通过对43个发展中国家20年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提高政府经常性支出份额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而提高总支出中的资本性支出的份额对经济增长有负效应。邹薇关注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问题,着重分析了财政支出过程中所存在的大量“调整成本”,指出这些成本消弱了公共支出应有的增长效应。
  3.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
  经典财政支出增长理论解释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状况,这实际上从一个方面解释了当时的财政支出最优规模问题。
  费尔德斯坦从超额负担的角度,探讨了政府的最优规模问题。他认为,资金从私人部门转移出来增加的超额负担是其中的决定因素。负担的数量又取决于增加收入所要提高的税率,以及较高税率带来的超额损失。两者都取决于纳税人对税率的行为反应。对给定的边际收益曲线而言,财政支出的边际成本越高,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越小。黄有光通过分析为什么通过补偿性增税实现的新增财政支出所带来的益处可以抵消税率,提高对收入/闲暇选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调和了费尔德斯坦的观点。
  经典财政支出增长理论和新支出理论的基础不同,但新支出理论涉及面较广。与传统财政支出理论相比,新支出理论更强调计量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在提出理论的同时,选择适当数据对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子基.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志勇.比较财政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普拉丹.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黄有光.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扩大公共支出势在必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润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