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民医院三叉神经痛_关于辽宁省水果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辽宁省是我国北方水果重点产区之一,苹果、梨和葡萄三大水果的栽培面积均居全国前列。通过分析辽宁省发展水果产业具有地理资源、质量、技术优势的同时还存在着水果产业产业化水平低、结构单一、上市时间不均衡、优质果率低,导致商品性差、广大果农对果业的重视不够、规模效益差等问题。要加快水果产业发展应高度重视扶持龙头企业;强化创新意识,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果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搞好政策扶持,加大投资力度;实施规模化经营,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辽宁省;水果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096-02
  
  一、辽宁省水果产业发展的优势
  1.地理资源优势
  辽宁省是果业大省,无论是水果栽培面积、产量,还是水果出口量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全省水果栽培总面积910万亩、总产量560万吨,全省果品总产值126亿元,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近15%。
  辽宁省果树栽培历史悠久,保存了大量的优良果树资源,近年来又选育与引进了一大批设施栽培的国内外果树优良早熟新品种。辽宁省设施果树栽培起步较早,在多年的研究与生产实践中对草莓、葡萄、桃、樱桃、李子、杏等均已筛选出适宜的栽培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辽宁省水果生产在国内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兴城、沈阳和熊岳等地,现有苹果、梨、山楂和李、杏等4个国家种植资源圃,辽南、辽西地区位于全国两大苹果优势区域之一的“渤海湾苹果优势产业带”内,并十分适宜其他水果栽培。北临市场潜力巨大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缺果省区,具有品种、运输和价格优势,西北果品如要打入东北市场,每公斤水果要增加相应的运输成本,因此提高了产品价格,从而失去了与辽宁省水果竞争的价格优势。就国际市场来说,对俄罗斯、欧盟、阿拉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相对西北省份具有陆运价格竞争优势。
  2.质量优势
  辽宁省生产的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耐贮藏,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平均售价每公斤比外省的苹果高出0.2元。辽宁省苹果一是色泽佳,同样管理的条件下,着色普遍好于山东;二是糖度高,辽宁省苹果比别的省份苹果高1~2个百分点;三是果实硬度大,超过出口标准,耐贮藏和运输。
  3.技术优势
  辽宁省果树科研力量基础雄厚,果树新品种育种、引种方面在全国居于前列,部分省份的许多优良果树品种引自辽宁省;总体管理水平较高,只是辽西以及辽北新区的技术水平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辽宁省果树栽培管理水平也在全国居先进水平。在栽培技术上,无毒矮化密植栽培、苹果模式化整形修剪、抗寒果树育种、果品贮藏、果树设施栽培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在人力资源及技术力量上,中国果树研究所及国家果品质量检测中心均在辽宁省的兴城,全省现有开设果树专业课程的大学1所、大专1所、中专10余所,有相适应的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全省530万果农中,75%的果农懂得常规生产技术,果农的整体生产素质、技术水平、对市场的敏感性都较强,接受新技术能力强。
  二、辽宁省水果产业存在的问题
  1.辽宁省水果产业产业化水平低
  虽然目前全省有规模的果品出口龙头企业已有几十家,但由于果品出口企业总体数量少、规模小,优质果率低、产量低,辽宁省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美洲地区的水果数量还相对较少。由于辽宁省果品龙头企业的规模普遍小,标准化程度较低,产业化程度更低,一些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对果农和辽宁果品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
  辽宁省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水果加工产品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传统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滞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从水果浓缩汁出口来看,山东省出口最多,达到19万吨;陕西省17万吨,而辽宁省仅为5万吨。从加工能力来看,辽宁省年加工能力50万吨,而山东省年加工能力达到160万吨。
  2.结构单一、上市时间不均衡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树种结构渐趋合理,但是辽宁省的水果主要以苹果、梨和葡萄为主,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而且,近年来由于辽宁省水果生产发展过快,水果生产中存在着单纯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结构较单一且供应不均衡,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严重影响出口质量水平。
  3.优质果率低,导致商品性差
  南果梨、绥中白梨、寒富苹果是辽宁省独有水果,鲜食葡萄、草莓和树莓、反季水果、甜樱桃是辽宁省独优水果,红富士苹果、金冠苹果、苹果梨是辽宁省独强水果;渤海湾地区是苹果生产的优势区域,辽西地区是葡萄生产的优势区域,丹东地区是蓝莓生产的优势区域。但是,这些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都没有发挥出来,全省除大连外,其他各市老残果园比重都很大,全省仍有300万亩单产低、树体残缺不全的老果树和老品种,经济效益很低,急需更新改造;白梨、鸭梨、南果梨等传统品种品质退化严重,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差。
  4.广大果农对果业的重视不够
  辽宁省很多果农没把果业当成致富的看家项目,很多果农果树栽培面积小,只能兼营其他产业,导致对果树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有的果农虽然重视果业,但对新品种、新技术重视不够。比如在推广果实套袋技术时,每个果实套袋只增加成本5分钱,却能换来10倍以上的回报,但许多果农却舍不得这笔小投入,从而导致水果上市之后价格相对较低。
  5.规模效益差
  一是没有在果树最适宜区形成最佳的生产规模,新发展的果园立地条件差,灌溉能力跟不上。全省仅有20%的果园有灌溉条件,其余700多万亩靠自然降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二是一方面因为果树单产低存在弃管现象,另一方面果树负载量过大,果树疏花疏果措施不到位,挂果过多、果实大小不均,导致水果商品率低。很多果农不熟悉相关果树生产标准和相应的生产规程,对果树栽培密度、整形修剪、投入品使用缺乏知识,对一些新技术如凹唇壁蜂授粉、铺反光膜等不能普遍被使用,导致果品质量难以提升。三是不注意果实采收和采后管理。即使水果管理水平较高的果园,也因为采收和采后的一些关键环节处理不当而大大降低了优质果率。辽宁省的优质水果,只要注意采收的环节,尽量少产生碰、压、刺伤,上自动分级、清洗、打蜡生产线,搞好采后处理和包装,就可以大幅度增加出口量,提高果农收入。
  姜楠王凤羽:关于辽宁省水果产业发展的思考三、加快辽宁省水果产业发展的建议
  1.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辽宁省果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辽宁省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实践证明哪里有龙头企业牵动,哪里的经济就能得到大发展。重点是要发展一大批以苹果浓缩汁为主的果汁加工企业、以山葡萄和冰葡萄为主的葡萄酒加工企业、以黄桃为主的水果罐藏制品加工企业、以杏仁为主的果品饮料加工企业、以单体速冻草莓为主的草莓加工企业、以新兴水果为主的树莓和蓝莓加工企业。积极培育、大力扶持水果出口型龙头企业,把一批出口大企业扶强、扶壮,扩大其出口龙头收购优质果的覆盖面。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将辽宁省水果推向国内大城市、大超市、大市场。
  2.强化创新意识,加快结构调整
  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将优势果品生产向最适宜区域集中。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建立产业化、市场化、公司化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学习、引进发达国家对即将上市的水果进行精选、分级、清洗、打蜡、防腐保鲜、精细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引进外商、鼓励大户建基地等多种形式,在适宜区域内选择水果优生区,建成辽宁省重要的水果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带动环渤海湾地区苹果基地、梨基地的建设,同时拉动葡萄、桃、李、草莓、树莓等多树种、大批量的果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
  3.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积极推进果品品牌创建,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落实扶持政策,充分调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建品牌的积极性,培育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的果品品牌。同时,还要强化行业监管,支持引导企业、合作社等在果品包装及销售中使用统一的商标标识,让品牌产生“叠加效应”,树立辽宁省水果的整体品牌形象,形成抱团闯市场的良好格局。
  4.抓政策扶持,加大投资力度
  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元化的果业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总量。一是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鼓励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把自主研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果品及其加工制品的技术创新机制。加速农产品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大省财政在果业专项资金方面的投入,扶持一批各具特色的苹果、梨、葡萄等加工果品生产基地,树立样板,以点带面,推动水果生产的整体发展。三是鼓励果农加速低产老果园的改造,对全省现有的老残果园逐步淘汰更新,或易地栽植,或高接换种,在调整土地方面给予优惠和保证。改造后的品种以加工用品种为主。四是优先解决果业贷款,尤其是针对老果园改造、加工用品种引进和开发、示范园区建设、果品贮藏运输和加工等项目的贷款优先考虑。
  5.规模化经营,增强果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首先,要根据自身优势,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前提下,面对市场,选择适宜发展的树种、品种,建设一批既有规模,又有特色的设施果树商品化生产基地,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果品。其次,培育发展各类果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提高果业组织化程度。第三,是将果业工作重心向销售转移特别是向国际市场的销售转移。巩固俄罗斯和东盟水果市场、开拓阿盟市场、扩大欧盟市场,挺进美、日、澳市场,构筑对外果品贸易与生产合作平台,全面推进全省苹果产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名川.新贸易壁垒体系与农业发展策略[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张景娥.辽宁省水果产业发展形势与建议[J].辽宁农业科学,2006(4).
  [3]彭丹梅.农业创品牌机遇正当时[N].农民日报,2008-2-19(8).
  (责任编辑:张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