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新闻敏感的表现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都希望自己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捕捉到好新闻,多发稿发优稿。那么什么是新闻敏感呢?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靠一时的灵感,它是靠新闻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靠对客观实际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情况获得的,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更是新闻工作者素质的综合体现。
  记者新闻敏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迅速判断新闻事实在当前形势下的意义;(2)敏锐识别新闻事实是否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3)敏锐判断新闻事实背后的有价值的新闻;(4)敏锐识别相近题材的事实中,哪些事实最具典型性、代表性;(5)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判断到哪些地方去寻找新的线索或进一步深入挖掘材料;(6)对发展变化中的事实做深入分析,预测事物发展趋势,有一定前瞻性。
  新闻敏感有助于新闻记者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有助于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挖掘出对于本媒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新闻,且能够帮助预见新闻。可见,新闻敏感对新闻记者来说至关重要。那么新闻工作者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是政治敏感,因为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里说的政治敏感,其实就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它是新闻敏感的核心。有政治敏感的人未必有新闻敏感,但一个有新闻敏感的人,一定要有相应的政治敏感。只要记者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了解、摸清变化中的情况,他的政治敏感度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当前应当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该宣传的如何宣传,不该宣传的为什么不能宣传等等。新闻工作者只有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才能迅速而敏捷、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准确地观察、分析和报道好复杂的新闻事件,这是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遵循新闻规律是相一致的。
  社会责任感是记者对党、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一种强烈的动机,它对记者捕捉新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民立言,为社会立言,包括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等,都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一位记者只有对国家强弱、人民贫富怀着忧患意识,才会随时关注当下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才会对周围群众关心的一切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记者的责任感越强,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就越多,而且产生的动力就越大,促使记者去捕捉新的信息的能动性也就越大。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和练就较强的新闻敏感。
  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备受欢迎的记者,无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美国记者里德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十月革命的真相,冒着枪林弹雨采访,写出了《震憾世界的十天》,斯诺为了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战情况,只身深入大西北,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西行漫记》。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记者也多得数不胜数。中央电视台进入非典重症病房近距离采访的记者柴静,在南斯拉夫战火中牺牲的新华社记者许杏虎,哈尔滨日报被众多平民百姓所崇敬和信任的普通记者郝志宏……,他们身上那种深深镌刻在生命中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生命中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心,使他们在新闻报道的漫漫征途上印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足印,成为千千万万受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认为 ,记者在精神上应当念念于职业的神圣,一管笔除了服务于国家人民的公共利益之外,不容曲用。近些年来新闻战线上涌现的一大批颇有影响的记者正是因为怀有这样一份真挚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够创作出内容翔实、主题突出 、切中时弊、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来,才能够无愧于新闻记者这 一平凡而又神圣的称呼。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些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渐淡漠了,有的把采写新闻当作捞“实惠”的手段,见利“眼开”“无利不起早”,有的把新闻当成个人的“ 出气筒”,同被采访单位发生磨擦,便设法“找碴”进行批评,有的拿新闻做交易,把自己同被采访单位的关系变成交换关系,甚至吃拿卡要,为所欲为。有的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社会效果,甚至不惜捏造事实,无中生有,这些问题必将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新闻单位的形象和声誉。因此,要求新闻记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这不仅是当前新闻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对新闻记者人格修养的检验和完善。
  二、要善于积累和实践
  “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积累是增强新闻敏感的必备条件。记者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乡间工厂,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丰富的社会生活必将形成丰富的社会印象,当这些印象或信息积累并深化到一定程度时,偶然会遇到更强烈的信息触动,它随着新闻敏感的触发,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各种知识积累的越多,新闻敏感性就越强,看问题就更加准确和深刻,也就更容易写出贴近生活、影响力大、受众愿意接受的作品来。一个新闻记者的成功,是与他的知识积累成正比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闻敏感是对事物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对记者来说,多知、多识、多情都是积累。积累贫乏的记者,外界的信息再强烈、再珍贵,其思维空间也是狭隘的,不容易产生联想,更难以产生创新思维。
  新闻敏感贯穿于新闻实践活动之中,需要记者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和思考。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劳动。记者整日把自己关在室内,呆在办公桌里是引发不出新闻敏感来的,只有走出办公室,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深入到生活的第一线,在掌握大量的素材基础上才能引发敏感,调动“灵感”。
  我们台里一位老新闻记者,采访本子常年不离身,无论参加会议,还是各种聚会、聊天,他经常记下一些人们不太注意的事情和语言,走到哪儿,记到哪儿,从不间断。他经常深入到生产生活的第一线,长期的积累和实践给他采访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他在同事中发稿最多,获奖也最多。
  众所周知,蓬莱是我国有影像记录的出现海市蜃楼最频繁、时间最长的地方,但很多人即使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它、识别它。2005年5 月23 日下午四时左右,蓬莱八仙过海口景区西侧的海面上出现了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来来往往的行人、游客对此“熟视无睹”,一名新闻记者恰巧路过此地,望着虚幻飘渺、雾气萦绕的海面,他马上意识到,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出现了!他立即架起摄像机,拍下了这一长达近三个小时的海市蜃楼奇观,并迅速编辑成短消息,在中央台、山东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国内50多家主流媒体播出,并在20多家门户网站发布消息,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人间仙境美誉度大增。正因为这名记者平时注重调查研究,深入生活,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才能迅速抓住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新闻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读几本经典教科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在关键时刻,产生新闻敏感。
  三、要善于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的进取性的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所特有的能动性,是打开记者发现力的“金钥匙”。
  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其本质属性要求它必须与时俱进,顺变求新。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求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善于发现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善于总结解决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善于捕捉给人以启迪的各种新思想、新观点,善于探寻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趋向。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闻工作者需要培养和强化创造性思维,是新闻事业与时俱进的重要前提。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造性思维是共同的。记者也应具备这种“特异功能”。当然,记者应用创造性思维,必须完全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记者犹如在百花丛中采集花粉的蜜蜂一样,通过精心采撷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经过创造性的劳动,“酿造”出精神产品奉献于社会,以精神产品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不屑一顾,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记者。
  我们说记者需要有创新思维品质,是由新闻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新闻的“新”有三层意思,一个是时间的概念,它是新的,快的;另一个是内容新鲜,是受众关心的重要事实;三是表现技巧新颖,对受众有强吸引力。由此可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树立创新思维品质是何等的重要。
  记者的创新思维品质来自极端地喜新厌旧,对新生、新鲜、新奇的人和事要嗜之如命,而对旧闻、套话、陈词、滥词要深恶痛绝。这就要求记者必须精心追逐内容是第一次出现的事物,传递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第一信息”,时效上是第一个报道的,道理上是第一次阐述的,写作技巧是令受众乐于接受的。与时俱进,顺变求新,是记者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只有如此,记者才能写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闻来,才能使自己的报道胜人一筹。
  创新思维是记者新闻敏感的不竭源泉。许多记者都会经常碰到一些相同或者相近的题材必须报道,比如一年一度的“两会”,每年都有的妇女节、教师节、植树节、国庆节,以及每年都不可少的防汛、征兵、高考等相关报道。如果记者没有创新思维,很难写出有新意的稿件。例如植树节报道,一般人都是写领导如何重视,群众怎么积极参与,种了多少棵树等等。报道这类题材的新闻,如果记者能够深看一层,透过表面的纪念性报道,挖掘更深的内容,就会发现许多新闻背后的新闻。像有人种树无人管,树木成活率低,种的没有砍的多等现象,都是植树节背后的素材。记者从这些角度报道,就会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说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那么好的新闻则始终青睐有新闻敏感的记者。新闻敏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第二生命,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就要增强政治敏感,丰富自己的知识,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不断实践,重视自己新闻敏感性的提高和锻炼,才能写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李长军.浅议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J].黑河学刊.2004.
  [2]沈世纬.探析记者的创造性思维[J].新闻战线.2003.
  [3]刘保全.记者的创新思维品质——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J].当代传播.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