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到“杀人犯”的毁灭】 毁灭女神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贫穷农家女子苔丝的悲剧性命运。它是哈代小说创作的晚期作品,其感人的悲剧力量使哈代享誉世界。众多中外文学理论批评家们从各个角度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题进行了精辟而深刻的阐释。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女主人公在整个悲剧遭遇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情感以及推动她走向毁灭的动力。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一)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对其早期“无意识”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他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是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由遗传本能、欲望所组成。本我的唯一机能就是直接释放心理能量或降低紧张,并由此得到快乐的满足。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理性的、意识的、现实化的本我。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它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基本上是人格的“执行者”。超我(super-ego),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道德化了的自我,属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是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育而逐渐形成的。超我遵循“至善原则”,监督管制本我活动,并指导自我。
  (二)人格结构动力学
  所谓动力学方法,旨在揭示人格三大系统是怎样在精神能量的分布和转移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的。它假定症状产生于情感的压抑,将症状视为大量能量转换的产物。弗洛伊德的动力学包括了两个重要的方面:能量和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动力状态就是由精神能量在整个人格三大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的不同分布和转移所决定的。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显然取决于他具有的动力状态。它是在本我、自我、超我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我是由本能承载的,是人格结构的基础、动力,主要分生本能和死本能,即爱与恨两极。
  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来体会和理解苔丝,发现哈代的这部作品深入和真实地反映了人性的特点和弱点。这种人性植根于人的潜意识,是人物的本我、自我与超我层面的人格冲突、斗争,这些意识根深蒂固,一旦无法调节好,它的毁灭必然是苦痛和悲惨的。
  二、苔丝的“三重人格”冲突
  (一)苔丝的“本我”人格层面冲突
  青春年少的苔丝遗传了母亲姣好的面容和丰满的体型,从外形来看,她俨然具备了成熟女性的魅力。从这部小说的文字表面上看,我们会觉得苔丝非常无知而又轻信,并且感情脆弱,经不起亚雷的引诱。但我们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或者是从人最本能的欲望和人性弱点来说,生长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性的需求异常压抑甚至被冠以各种恶名而遭到唾弃。所以,苔丝自己也根本不会觉察到她对性的需求。但是,苔丝是被亚雷吸引的。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感到“他身上带有粗野的神气,但是,在他那双滴溜直转的眼睛里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苔丝拒绝,可是她的“本我”同时也痛苦地在体内燃烧。这也印证了“它(本我)在要求满足方面没有是非观念,不考虑道德约束”。本我的这种本能履行生命的第一原则,即快乐原则。
  被亚雷诱奸后,苔丝的情绪反应非常复杂,并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而且她悲剧人生也由此开始。但是她在随后的几个星期中仍然和亚雷保持着性爱关系,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弗洛伊德认为,女性对于和她发生两性关系的第一个男性,有一种臣服和恨。所以说,这段时间不可否认,苔丝内心正经历着汹涌澎湃的冲突,一方面,是痛苦、羞耻、恐惧和愤怒,但是另一方面,她又被性本能强力吸引,体验着初尝禁果的快乐。但是,我们知道她的“超我”——强大的道德观念便会与“本我”——性本能斗争,所以她自责与羞耻的力量日趋强大,最终战胜了性本能,迫使她选择离开亚雷。
  苔丝的本我冲突还反映在她对孩子的态度上。“这婴儿来到这世界上是触犯了社会的一个过错,这已经被年轻的母亲所忘记”,从中可以看出,以苔丝的道德价值观,她非常清晰地知道:她的这个孩子是不可能被社会接纳的。但是作为母亲的本能,又让她“忘记了”。真的能忘记吗?其实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超我与本我的斗争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她对孩子的感情和举动上。“她对孩子的感情是复杂的,她用难以捉摸的眼神注视那个孩子;她狠狠地亲吻那个小婴儿,直到他哇哇大哭……”我们可以想象,她对孩子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母爱,更多的包含着对亚雷的怨恨,对自己屈从于他的怨恨、羞愧以及自责、恐惧等情感。也正因为这样,她甚至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心理学上所说的“歇斯底里症”行为。
  (二)苔丝的“超我”人格冲突
  苔丝是一个具有强大超我的人。她拥有纯洁、忠实、容忍和超强的责任感,乃至自我牺牲。她的悲剧正源于她的纯洁、忠实。在被亚雷诱奸之后,她的“超我”已经让她“把自己看做是一个罪恶的化身”,让她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虽然她本能追求爱情,渴望与克莱的幸福生活,但是她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实,使她不愿意欺骗克莱,在新婚之夜向他倾诉了自己的不幸,直接导致自己被克莱抛弃。如果苔丝的人格中少一点点的纯洁,她也许便会听从母亲的意见——不告诉克莱,从而开始幸福的新生活;但是苔丝是纯洁的、忠实的,在纯洁品质的召唤下,选择了诚实的坦白。
  苔丝对她的家人也有极其强烈的责任感。在家里唯一的老马“王子”被撞死后,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父母去承担养家的重任,改善家庭的现状。所以,她才勉强答应去“认亲”,来到养鸡场任劳任怨地劳动,被亚雷诱奸后便开始了她的悲剧遭遇,并且无法自救,一步步走向毁灭。
  (三)苔丝的自我
  作为人格的实现者,苔丝的自我正是通过“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徘徊和犹豫体现出来的。无论是在被诱奸后,还是后来在面对克莱的爱情时,她内心的这种斗争都从未停止过。她渴望爱情,但是面对着克莱的求婚她又有点忐忑。当她深深地爱上克莱时,她心中无时无刻不处于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自己的耻辱感的交织中,甚至在她结婚前都会想到儿时她母亲给她唱的一首民谣,民谣里唱的是一件神秘的袍子:老婆犯了一回过失,那袍子永远上不了身。尤其是最后,面对父亲病逝,母亲和弟弟妹妹的生活没有着落,克莱又杳无音讯的这个严酷现实,她几乎哀告道:“要是你真的不能到我这儿来,那你也要让我到你那儿去呀!我已经说过,我担心我被迫做我不想做的事。我是绝不会屈服的,但是我害怕出现什么特殊的事让我屈服了,因为我第一次犯错就是我没有防护的能力。这些我也不想多说了——说起来我就肝肠寸断。要是这次我又掉进某个可怕的陷阱,那么这一次就会比第一次更加可怕。啊,天呐,我简直不敢想啊!让我立刻到你那儿去吧,或者你立刻到我这儿来!”她竭力抗拒和亚雷在一起,认为那是“可怕的陷阱”,可是虽然她渴望与克莱生活(只有这样,她才能达到她所追求 的灵与肉的统一),但是克莱的悔恨与醒悟却姗姗来迟,她无能为力了,她除了屈服还能怎样呢?
  三、三重人格冲突的升级
  自我周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一方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调节整合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的关系,以“一仆三主”生动地予以比喻,即现实世界、超我和本我。但是,苔丝的悲剧在于健康的人格没有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中整合和统一。她以纯洁、忠诚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体现的超我与本我没能很好地整合和统一,非现实地压抑了本我,因而她是人格分裂的。过多压抑的本我,转移到潜意识,在那里积聚了巨大的能量,它们汹涌澎湃,一触即发。正是这股力量,促使苔丝拿起了刀。
  另一方面,亚雷、苔丝、克莱代表着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中“本我”“自我”和“超我”。当苔丝将刀对准了亚雷,其实她杀死的是那个她心中代表动物性的本我,而克莱则是代表着智慧、受她崇拜和热爱的超我。如果说亚雷奸污了苔丝的身体,克莱则蹂躏了她的灵魂。也就在苔丝举刀刺向亚雷,成为杀人犯这一瞬间,苔丝内心人格的分裂和冲突走到了极致。此时的她只想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本能,她恨他,但本我意识里是在恨自己。杀人的背后是内心的决战,是本我在潜意识里的自我毁灭。这时,死本能战胜了生本能。
  四、结语
  《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营造了主人公的三重人格冲突,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回味空间。如果放下道德评价,细致地去体会人物在面临某种处境时的行动,我们会感受到故事背后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统一整合或者分裂的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精神动力转移与移动,正是这些推动着女主人公苔丝走上从“女神”到“堕落女人”,最后沦为杀人犯的毁灭之路。
  [参考文献]
  [1][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A].哈代文集(第五卷)[C].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霍欣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8.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王伊阑.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微[J].美中教育评论(US.China Education Review),2005(04).
  [6][美]埃里希·弗洛姆.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M].申荷永,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黄飞莺(1977-),女,浙江德清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专门用途英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