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中学生使用手机之我见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所以面对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考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培养创造力视为“走向21世纪的必由之路”。因此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紧迫使命。地理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变成可操作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的当务之急。下面结合自己的做法,粗浅地谈一下体会,以求教于大家。
  
  一、教师要创造出创新的课堂氛围
  
  创新的基调是标新立异,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质疑、好奇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如在学习《地形和河流》时,我问: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什么?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我们应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来似乎枯燥、抽象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教师在教学时,呈现一定的教学材料后,不要按部就班地分析讲解,不要把材料“嚼”细了“喂”给学生,可以做引问如“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成为世界第一高峰呢”、“为什么世界第一长河是尼罗河,而流量最大的却是亚马孙河呢”等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尽量使用鼓励语言,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
  
  二、教师要创造出创新的思维空间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并不是创造出什么新东西,而是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其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创新教学就是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探究知识的不同表达方式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即独创性),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只能模仿和抄袭。然而,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对教材的某些知识点进行创新和探究,揭示出不同的表达方法。
  应当明确的是:一个人对某个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十分具有创见性,不在于这个问题是否别人提出过或解决过,而在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或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是通过独立思考的新认知。所以说,问题解决的创新,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展示,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展示,是创新火花的闪烁。
  
  三、教师要创造出展示创新成果的时空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展示创新成果的时空。教师要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展示;提供探究材料,让学生在探究、联系中展示。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火花和灵感,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刹那闪现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在学习《大洋和大洲》时,有个同学在观察地图时,忽然提问:“老师,非洲和南美洲的边缘非常像在一块儿的呀,这是为什么?”对此,我马上给予赞许的目光,然后给予清晰的讲解。这样使学生表现和施展才能的空间扩大了许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因教育观念、教学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会影响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较好地解决培养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教师应该练好“内功”,及时搜集多方面的信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