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新课程新策略九年级化学同步篇答案

  摘 要:化学教学应以化学智能教育为主干,将情感教育的开发和培养渗透于化学知识传授、学生能力提高之中,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关键词:以人为本 情感教育 促进认知 教学生态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情感教育远未达到真正的重视。传统的教育到底能使多少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有热情、积极主动参与?难怪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正如美国教育学者斯第根思(R・J stiggins 1994)所分析:“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失败并不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智力或完成学习任务的潜能,而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学习的意义,不愿意付出个人的努力,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没有真正被激发出来,而不断出现的课业失败又逐渐夺取了原有的自信心,形成了学习中的恶性循环,以至最后失去对自己学业乃至命运的控制。”情感和认知的关系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只有当他了解了学习的意义时,才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才会对相对枯燥的学习感兴趣,才能把莘莘学子引入科学的殿堂,极大地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可见,新课程改革已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提升人文素质,深谙情感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换来的才必然是充满着自尊、自信,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鲜活的新一代,这个世界才会因此而持续地充满生机。“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我们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长者和权威者的身份,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权,营造和谐的化学课堂,主动接近学生,体会他们个体的需要和情感,理解他们成长中的困惑、烦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教师本身所拥有的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传给学生。做了学生亲近、喜欢的老师,学生自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这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教学情境,营造教学生态
  
  1.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应将情感因素有机融入,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特别是一些经典的化学史。通过有关化学史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化学家们勤奋探索、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及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光辉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渐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门捷列夫探究、制订元素周期表,并成功预测了镭的原子数及其性质;雷利没有放过相差仅千分之几的密度误差,从而开创了发现和研究惰性气体的新纪元;侯德榜对中国制碱工业的贡献等等。
  此外,充分挖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故事,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必修1》专题2的《钠、镁及其化合物》中有关钠的教学,可用如下故事引入:某暴雨天,有农民看见一火球冲天而来,落在附近工厂里,引发大火。当地村民在救火过程中发现火球遇水即炸,只能采用其他的方法扑灭。后又发现该不明物质可以切割,剖面银白色光泽,疑为天外来物,而研究人员经元素分析仪探测该不明物含99%以上钠元素。该片段的设计可以激活的问题有:不明物可不可能是UFO坠落的碎片?村民可能采用了什么方式灭火?研究人员勘探后认为,离村五公里处有一家废弃工厂,而厂里废弃在煤油筒里的钠就是罪魁祸首,那么为何钠会翻山越岭到五公里外的村庄?这一则故事不仅将钠的核心知识进行了高度串联,而且明显地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钠的学习情绪立刻高涨。
  
  2.大力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多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一位教师就像一颗火种,若能点燃学生,真正有潜力的人就会脱颖而出。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一则实验,在教师的不经意之中或许会打开学生通向化学殿堂的大门,激发学生对科学终身的追求。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田耕一,早年就是在中学化学蔗糖与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中,体会到了发现的快乐,从而使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在“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中取得了成功。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重要的课程资源来达到情感目标。如在初高中的衔接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常见仪器的结构,了解它们的功能,体验前人在创作中的思维过程,进而设计出为满足不同要求的新的化学仪器。教学时可先从较简单的烧杯开始剖析:透明――易观察杯内变化情况;底平或微凹――稳定;圆形――贮存量大;尖嘴――液体不易洒漏;有刻度――粗略估计体积;杯沿外展――易搬运;底与壁的过渡是圆弧――受热均匀;耐高温――玻璃。进而剖析量筒:除了具备类似烧杯的前四个结构,还有小口径――提高精确度。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大烧杯的大容量与量筒小口径的精确性的优点,设计一种能精确量取大容量(如500Inl)的仪器――容量瓶;再设计出能准确地读取流出的液体体积的仪器――滴定管;最后设计出能用来测量气体体积的仪器――量气装置及量气管。将近结束时,让学生观察对比盛放浓硫酸的原试剂瓶,及改进后的滴瓶,总结化学仪器随着人类不同的需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而世界也是类似的以螺旋状在发展着,引导学生勇于突破自我,勇于向权威挑战,具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向前发展。
  这样连贯的设计在学期刚开始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并以其强大的优势发挥辅助教学的功能。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非常适合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特别是有关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科学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现的图片、视频会比口头描述更令人感觉深刻和震撼。比如:被酸雨腐蚀的司芬克司;吸食毒品及注射毒品后感染艾滋病的人群;被白色污染充斥的土地;光化学烟雾笼罩的城市;排污导致的致癌村;危害健康的非法添加剂……当然,更要展示积极的一面,自然界中美丽的矿物资源,前沿的化学新成果,国家新修正的与环保、健康有关的新法案……帮助学生树立起绿色意识,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值,提倡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三、利用美育因素。进行美感教育
  
  美育对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利用化学中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就能使学生在情感的共鸣和意蕴的领悟中,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如在学习晶体与非晶体时,学生对晶体物质的晶莹剔透发出由衷的赞叹,特别是把金刚石与碳放在一起的时候,在他们对于这两种物质都是由同一元素组成的单质惊叹、疑惑之时老师适时地追问一句,为什么同一元素组成的单质外表差距如此之大――因为构成晶体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是有规律的,而构成非晶体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没有规则!有没有规则原来差距是如此的明显和令人震撼,对物质来讲是这样,其实对人也是这样――同学们在军训和做广播体操的时候有规则的队列就给人以美感,你的生活、学习按照学校的“规则”进行,在老师、家长和同学看来也如晶体般绚烂夺目!
  
  四、转变学习方式,强化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中增加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应用、化学与新发明、新成就方面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生产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有利于开展情感教育。比如:如何实施低碳生活方式?近海的海洋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有多大?市场海产品如何保鲜?新能源的前景及应用普及还有多远?等等。转变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会相互合作与沟通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可见,研究性学习是进行情感教育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21世纪更加注重人才的基本素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关系,关注并加强情感教育,以情感教育促进认知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人格得到不断完善,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