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愉悦学习初探]

  内容摘要:中学文言文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提倡愉悦学习文言文,力求打破教师讲得烦,学生学的累, 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隔阂感,让他们全身心地浸受传统文化熏陶,由此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珍惜民族文化,让这种愉悦学习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使学生愉快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探究
  
  为适应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探索研究教学的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对文言文的认知、发现、理解、创新的能力,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隔阂感,让他们全身心地浸受传统文化熏陶,由此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珍惜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思想,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此笔者有这样一些看法。
  
  一、文言文愉悦学习是兴趣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教师富有激情,让学生入门不难。教师精心设计导语。让每一节文言文课的导语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调动兴趣的原则,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以《出师表》为例,《出师表》是一篇较深的文言文,但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学好它。我们可以故事导入,学生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人物诸葛亮有关的奇闻异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跨越时代隔阂,引发学生思考。文言文学习最大的障碍是时代的隔阂,教师要打破这种隔阂,见古思今,这将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领性,且尽量生动有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如:《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短小,寓意深刻,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苏轼笔下的景带有什么特点,“闲人”指什么样的人 ,你对苏轼怀有怎样的认识,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隐士吗?
  (三)创设轻松和谐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课堂是不是盛满生机、充满人文气氛,需要师生协力打造,需要教师倡导、需要学生配合,这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重要,力求文言文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如《愚公移山》课,网上有很多有意思的动画,也有MTV歌曲,可以教学生唱,即可以让课堂活跃,也可以加深对愚公形象的理解。在学习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与同学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文言文愉悦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一)、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满文言文学习过程中
  笔者倡导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采用自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在结合注释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其次,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最后,学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来。一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悦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其中有大量的实词和虚词学习,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笔者认为,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现象,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
  (三)、自主探究出激动人心的新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例,《三峡》中有句“沿溯阻绝”对于“沿”“溯”两个字的解释,“沿”字大致解释为顺流而下的路,“溯”大致解释为逆流而上的路,教参上更是错误地将这句话解释为“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路都被阻断了。”所谓“航路”,应该是指水路,如果水路都被阻断了,那下文的“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又如何说得通呢?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了这个问题,通过探究发现 “沿”和“溯”古义一般是指陆路,是指顺流而下和顺流而上的陆路。通过进一步探究,学生在《诗经。蒹葭》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个句子中,找到古时指水路词,古时用“游”来形容顺流而下的水路,用“洄”来形容逆流而上的水路。这个问题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豪感并由此增加了愉悦感。
  
  【参考书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 苏州大学出版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名师讲述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