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的本位回归 语文教学如何回归生活

  从2004年秋季开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同行致力于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有些教学环节和理论中,出现了偏离语文教学本位的做法,值得大家注意和探讨。
  一种做法是仍然紧紧抱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不放,犹如“井底之蛙”一般,因急功近利而穷于应试,把优美的文字变成没有血肉的僵死的符号,把那些精妙的文章肢解成零碎的语法零件,极尽机械操作之能;要不就是教师着急于淡化甚至于放弃语文教学中应该有的语言感悟,总是企图从每一篇文章中抽取出所谓的伟大思想塞给学生,奢望每一节课都可以达到吐字如玉,让学生一下子脱胎换骨,结果却多是“飘飘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了“大忽悠”,舍本逐末,两头皆空。
  还有更多的语文工作者歪曲素质教育的精神,以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分析,授新课伊始,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讨论,最后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教师放任自流不加引导。事实也许有的学生连文章讲的内容都没有来得及思考、理解、感知、体会呢。有的为了体现现代化教学,或者只是为了标新立异,执教教师“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一会儿视频片断,一会儿图片展示,一会儿课本剧演出,一会儿正反方辩论,着实是“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语言大意一问三不知,只记下了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段花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喜人局面下,我们有必要学点教育学,学点辩证法,使我们在改革和创新中少走弯路,少出现反复,杜绝绝对化、片面性,杜绝哗众取宠的机械化,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来面貌,使其回归科学的轨道不断前进。张定远先生在《20年来语文教学的成就和问题》一文中说:“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一、 要立足课堂,净化课堂,让课堂充满诗意,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服务于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对语言内容的把握,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从炼字的角度品位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着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我国是诗的国度,让课堂充满诗意,这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观念,是一种可以给学生美的熏陶的境界。新课改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符合这种精神的语文课堂应该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扫除一切程序和窒息,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例如在学习《垓下之围》时,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面对亭长移船待渡的好意,断然拒绝:“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拔剑自刎。读到此处,为何不让学生高声朗读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诗意的辉映下再去审视司马迁笔下的失败英雄,岂不更添意境。
  二、 教师要贯彻课改的精神,提升自身的素养
  针对现行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有违教育的创新理念。教育部制定的最新语文课程标准有意淡化了“工具性”,增强了“人文性”,明确指出要: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事业的精神品格,养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对课文的鉴赏,在阅读中让学生感受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不朽之美,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富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自身文学知识匮乏,知识结构陈旧僵化的教师如何传授给学生更丰富的学科知识?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瘪,拘泥于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墨守陈规的教师又如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诗意盎然呢?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轻教师,所以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必须不断进行提高,专业知识必须不断加以更新和补充。语文教师要多读一些书,文学名著、怡情小品、诗词歌赋、理论典籍,使自己首先是一个语文教学的“钻家”,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业务素养。同时,届于语文学科内容包含的多样性,教育目标的复合性,语文教师也有必要去多多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系统知识,成为一个“杂家”。比如社会学的内容,历史学的内容,自然科学的内容等等。
  三、 利用综合性学习的理念,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今天的教育理论中,有人提出综合学习的概念。综合性学习有四个特点:① 开放性,从内容上说,综合性学习要求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整体,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② 自主性,指的是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什么,怎么学”均是学生自主解决或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这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注重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③ 实践性,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经历,要求学生投身于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美的熏陶,在社会、校园、家庭里感受言语的魅力,体验创造的快乐。④ 整体性,它包括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以及学习主体范围的整体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与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一整体,语文教育不能背离这一事实,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现实世界交往的屏障。
  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大胆的打破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德壁垒,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联系生活,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内容语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活”的语文,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寓含点,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之美;同时让学生用“活”的手段去学习语文,可以欣赏一段美丽的配乐散文,可以读一卷怡人怡情的山野游记,也可以去走入社区街道欣赏文人笔下的世俗街景,或是踏遍松林沙滩去感受自然的神奇瑰丽。在阅读书报中学习获取快速提炼内容主旨的技巧,锻炼学生看的能力:在日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生活娱乐中,增强学生听的能力;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选择合适得体的措辞,锻炼说的能力:教会学生写一些个人的随笔日记,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当然,除以上值得教育同行注意的地方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如何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丰富教学手段,更好的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话题,仍有待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实践。素质教育的潮流不可改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语文工作者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