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两大家族都是谁【乌兰夫与内蒙古的草原建设】

  [内容摘要]:畜牧业在内蒙古的经济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历史上一直是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乌兰夫在主持内蒙古工作期间,对畜牧经济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认为草原建设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内蒙古地区的草原建设应该注重保护牧场,禁止开荒,同时要改善水草,提倡定居游牧,建立饲料基地。
  [关键词]:乌兰夫 草原建设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畜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乌兰夫主持内蒙古工作二十余年,对畜牧业的发展颇为关注,他的畜牧经济思想主要包括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草原建设、科教兴牧和各行各业相互支援、共同发展等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本文仅就乌兰夫对内蒙古草原建设方面的研究作一探讨。
  畜牧经济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很容易受到水草、雨雪和疫病等因素的制约而遭到破坏,因此,“加强基本建设,是畜牧业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条件。” 乌兰夫针对于制约畜牧业发展的这些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应该加强以草原建设为中心的牧区基本建设。牲畜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是草原,畜牧业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草原。“内蒙古草场,从大兴安岭至达后延海,绵亘二千余公里,面积有八十八万多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约占全国总草场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四大牧区之首。” 内蒙古有优良的五大牧场,如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乌兰察布草原、科尔沁草原,发展畜牧业生产可谓得天独厚。保护和利用好天然牧场对发展畜牧业的作用事不可低估的,然而一旦这种天然资源被过度利用和出现畜草不平衡时,草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乌兰夫关于草原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相当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护牧场,禁止开荒。从晚清王朝开始,经过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大规模的开垦蒙地浪潮使内蒙古的草原和天然牧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到新中国建立时,内蒙古的草原沙化、退化问题和畜草矛盾已经相当严重。乌兰夫吸取了过去滥垦滥牧的经验教训,针对于草原不断恶化的现状,尤其是半农半牧地区的滥垦滥牧现象,提出了“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的政策,这是考虑到了草原的可更新性而做出的科学决策,所谓可更新性就是指草原的生产潜力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得到更新,能够持续的利用和恢复发展。建国后,内蒙古畜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牲畜的数量迅速猛增,与此同时,由于过度放牧、肆意开荒和畜草比例不平衡等原因导致了草原恶化的结果,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半农半牧地区,乌兰夫对半农半牧区如何解决牧矛盾和开荒问题颇为关注,有精辟的论述:“(1)如果土地条件发展农业无前途,就采取措施慢慢发展牧业,不再扩大农田,随着群众农业收入减少,就会自然减少农田面积,不可采取强迫命令办法。(2)在农业无大前途,牲畜又少的地区,要长期发展,但也要划定农场、牧场面积,并应注意研究在此种地区农田牧草轮种问题,最好使轮种地不要成为沙荒。(3)在农牧两种生产都占很重要地位,农牧两种经济又都可发展的地区,可把农田牧场固定起来,并可试种苜蓿,实行农田牧草轮种制度。” 在“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的政策指导下,既保护了牧场,限制了开荒,又解决了农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些干部有“重农轻牧”思想,在半农半牧区或牧区到处开荒,乌兰夫批评道:“久而久之牧场会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又不能尽成良田,对生产和生活都是有害的。” 再比如,“1960年,中央农垦部的一支机耕队伍,在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以北牧业区开垦十多万公顷草原,其中:不适宜种植的沙地2万多公顷,牧场和打草场9万多公顷。这种盲目垦殖对当地畜牧业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乌兰夫理所当然地表示了异议。”
  第二,改良水草。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会有草,有草的地方才会有牲畜,改良水草是草原建设的首要任务。内蒙古地区虽然拥有辽阔的草牧场,但是干旱草原和半干旱草原占有很大比重,缺水草原有日益增加的趋势,极大地限制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乌兰夫明晰改良水草与发展畜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没有水草当然就谈不上发展畜牧业生产。” 因此,他十分注重改良水草和改善缺水草原的状况。他在1947年《在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上的政治报告》中就强调:“在畜牧区,则应改善饲养方面,提倡打井、贮草。” 建国后,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牲畜数量成倍的增长,草原出现了由于过度放牧和畜草矛盾导致的沙化退化等现象,乌兰夫主张:“人民政府全力保护草原,改良水草,提倡储藏冬草,并防治畜疫。” 1963年,他在全国牧业区工作会议上说道“加强草原建设,解决水草问题。就成了首先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水的问题是缺水地区的中心问题。有关地区的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草原建设问题、水草问题,作为发展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乌兰夫在充分认识改良水草的必要性之后,就把建设草原和改良水草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具体实施了以下几种措施:其一,发展牧区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离不开水利建设,发展畜牧业也离不开水利建设。“内蒙古有缺水草原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只要解决了水的问题,就可以增加成千万头牲畜” 。在牧区兴修水利、打井开渠,不但可以保障牲畜的水草供应和饲草基地的建设,还可以防风固沙,有利于草原的恢复和发展。其二,植树造林,改造沙漠。内蒙古境内的沙漠横贯东西,西部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鄂尔多斯北部的库布齐沙漠和南部的毛乌素沙地,中部锡林郭勒盟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东部通辽境内的科尔沁沙地以及呼伦贝尔盟的呼伦贝尔沙地等。这些沙漠每年吞噬着数以万计的良田和草牧场,严重地威胁着牧民的生存环境和畜牧经济的发展。乌兰夫主张要把“改造沙漠与发展畜牧业相结合,与发展农业和林业相结合;由近及远,先易后难。” “实现改造沙漠的宏伟规划,要把种草种树、保护现有的植被综合利用三者结合起来。在流沙和固定沙丘上种草种树,引水灌沙是改造沙漠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最重要的措施。保护沙漠地区现有的植被不再遭受破坏,也应该列为带有方针性的基本措施。”运用封沙育林育草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来改造沙漠,“把沙漠改造为林牧基地” 。其三,解决饲草、饲料问题。乌兰夫认为,解决草的问题,首先要合理利用天然草牧场,逐步进行划区轮牧,建立草料基地。“同时建立巩固的人工饲料基地,种植牧草,种植饲料,逐步改变完全依赖天然草原的现状。” 在充分利用天然草牧场的基础上,适当地建立人工饲料基地,就可以摆脱过去那种完全依赖自然的生产状态,就可以保证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提倡定居游牧,建立饲料基地。历史上,蒙古民族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随着大规模地移民垦荒,蒙古民族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格局被逐渐被打破,草牧场面积逐渐减少,畜草矛盾日益突出,草原状况逐渐恶化。解放后,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草原建设的恶性循环,乌兰夫经过实际调查和研究决定,提倡在广大的牧区定居游牧。他提出定居游牧并不是毫无根据和盲目决定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科学决策。他曾经这样分析道:“从牧业的远景看,游牧牧业是要逐步转为定牧的。但今天看起来,由于我们主要的还是利用天然草场放牧,定牧与游牧各有好处,各有缺点。定牧对于人旺这一点来说是有好处的,由于已经定居,家庭的保暖设备等自然会比较好些,老弱病人及小孩子也不再跟着牲畜的游牧游动了。但定牧对于牲畜发展与繁殖上极为不利。因为天然牧场的产草量是有其一定限度的,牲畜常年在牧民定居的周围放牧,就使得草量逐年减少,草质逐年降低,家畜传染病菌也逐年增多。” 辩证地分析了定居游牧的优点和缺点,优点主要是有利于牧民人口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牧区村镇的形成,缺点主要是容易导致畜草不平衡、牲畜繁殖能力下降、疫病的增多和草原的破坏,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科学地估计了畜牧业发展的前景是定居游牧,这为以后牧区集市、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乌兰夫多次提到畜牧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实行定居游牧,必须得保证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保证牲畜的继续增长,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关键,如何解决草料短缺这一难题便摆在了乌兰夫等人的面前。他借鉴国外发展畜牧业的经验,坚持一切从内蒙古实际出发的原则,主张建立饲料基地和国营牧场,在牧区逐渐实行以舍饲为主的饲养方式,把互助合作和定居游牧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是建立饲料基地。乌兰夫反复强调要解决畜牧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就必须建立巩固的饲料基地和草牧场,解决了粮、草和蔬菜等基本维持生存资料之后,牧民就可以在基地和草牧场附近定居下来,因此“建立饲料基地是改变的牧业经济脆弱性的根本办法” 。1957年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之际,他提到,“为了保证畜牧业生产比较稳定的发展,以畜牧业生产互助合作为基础,推行了定居游牧,重点开辟了入工饲料基地,建设了冬春营地,推广了新式打搂草工具,这些工作现在都已获得初步成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后来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乌兰夫又强调:“人工饲料基地是使畜牧业生产免受自然灾害,稳定发展的关键措施,在合作社中必须积极推广。” 其次是建立国营牧场。随着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的加剧,在牧区建立国营牧场已经十分必要。发展国营牧场,可以起典型示范的作用,“不仅增加了社会主义因素,而且对解决牧区劳力不足问题有重要意义。” 既顺应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趋势,又可派遣大量的蒙汉人民从事生产建设,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再次,提倡舍饲为主的饲养方式。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或者农业区建立圈棚,又有饲草料的供应,“就可以抵御年年给畜牧业带来极大危害的风雪灾害,畜牧业就可以比较稳定地发展。” 既抵御了风雪灾害,又缓解了畜草矛盾对草原构成的压力,还有利于牧民定居游牧政策的推广。“定居游牧是使牧区不稳定的游牧经济向现代化的、科学的、稳定的畜牧业经济过渡,逐步改变牧区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在以草原建设为中心的牧区基本建设中,乌兰夫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和方案,对当时草原的恢复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内蒙古的草原建设方面的研究,对今天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原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吴海山:《乌兰夫发展畜牧业思想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内蒙古自治区概况》编写组:《内蒙古自治区概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一版,第11页。
   《乌兰夫文选》(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262页。
   《乌兰夫文选》(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170页。
   张文桂:《乌兰夫与草原建设》,《档案与社会》2003年第5期。
   《乌兰夫文选》(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第184页。
   《乌兰夫文选》(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57页。
   《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成就》,《内蒙古日报》1952年9月27日。
   《乌兰夫文选》(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第184页。
   《乌兰夫文选》(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491页。
   乌兰夫革命史料编研室编:《乌兰夫论牧区工作》,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第162页。
   《乌兰夫文选》(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499页。
   《乌兰夫文选》(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第7页。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的恢复发展及经验》,《内蒙古日报》1953年1月1日第三版。
   乌兰夫革命史料编研室编:《乌兰夫论牧区工作》,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第139页。
   《十年来的内蒙古――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而作》,《内蒙古日报》1957年4月30日。
   《乌兰夫文选》(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488页。
   《乌兰夫文选》(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287页。
   《乌兰夫文选》(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第9页。
   浩帆主编:《内蒙古蒙古民族的社会主义过渡》,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6年,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