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高中化学难吗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6-0258-02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实现课堂教师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课堂提问赋予了新的内涵,为适应新课程理念,化学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化学课堂提问有助于促进师生课堂交流,成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提出的问题只局限于了解、知道的层次,那么这个问题就属于低水平的问题,如果在分析、综合、评价的层次方面设计问题,那么就是高水平的问题。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一般包括:事实问题和启发性问题。例如:属于事实问题,“钠有什么物理性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出现哪些现象?做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提出:“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钠为何会熔成小球?”等等就属于启发性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在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同学们在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提出这种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高品质思维的发展。那么在化学课堂中如何提出富有启发和思考性的有效问题呢?
  一、提出与学生想象相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中有关钠的性质时,我提出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可以发生置换反应吗?”有的学生脱口而出“能”。因为根据已知的知识:钠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是排在铜前面的,按照常理钠是能把铜置换出来。而做完实验后,结论则出乎学生的意料,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出现的是蓝色的沉淀而不是红色的铜。事实与学生的想象产生了矛盾,他们急切想知道原因,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究,因此发展了他们的探究能力。还可以提出很多这样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3第一单元第三节“铝的性质”有关内容时,提出:铝能否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生很快得出不能反应的结论。因为根据以前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知道金属一般情况下不能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但实际情况是,它们不但能够进行反应,而且还有气体产生。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放性的问题,由于问题本身的不确定性、思维的发散性、答案的多样性等等因素,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探究时,设计问题:“白色固体氯化钠和碳酸钠各一瓶,试想用什么方法对它们进行区别?”这个问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给出答案。有的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相结合,联系日常的生活实际,竟然总结出了很多种答案。再如:学完“氨的喷泉”实验以后。顺势引导:“其他的气体是否也能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喷泉,像氯气、氧气等等?”引导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一贯的思维方式提升到开创性思维的方式,培养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提出系统性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的能力
  化学知识联系相当密切,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注意问题的连续性,也就是涉及多个连续问题时要使提出的问题前后要有层次性、阶梯性,使提出的问题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的认识跟着老师的问题循序渐进。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一单元物质的量浓度时,设计如下问题:(1)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都是来表示溶液浓度的,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2)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那么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3)如果知道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的硫酸,密度为1.84g/mL能计算出硫酸的质量分数吗?(4)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上问题的提出注意了问题的系统性和顺序性,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探讨,循序渐进,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
  四、提出热点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所谓“热点问题”就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例如:关于“红心鸭蛋”问题、楼房装修中的苯和甲醛的污染问题,提出这些问题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引导他们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探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利用这些素材提出问题,由于学生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有限以及这些问题的产生也有复杂性,所以能引起学生认知方面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增加广度,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得以回答。如果问题设置太难,则只有少数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反映,对大多数学生会造成“启而不发”得尴尬局面,结果只能是教师自问自答,多数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了“陪太子读书的”的角色。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或降低问题的难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以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或推理,让绝大多数学生从“陪课”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体验探索的乐趣,拓宽思维的空间。很明显,复杂的内容通过分步设问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广度,也拓展了该题的内涵,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在于问题的多少,而是看问题是是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课堂提问时要提出一些矛盾性、开放性、系统性、热点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