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例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一)

 观看了今天的《开学第一课》,让我再一次感叹人类的创造能力。因为创造,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因为创造,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因为创造,我们才拥有美好的未来。

 仓颉造字,为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蔡伦造纸,为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提供了传承的条件;爱迪生造灯,为人类在灯光下工作学习提供了条件。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原因,只有不断地创新,人类才能进步。

 人类的社会从没缺少过创新。牛顿发现了微积分,创新了数学和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才使得更多的人得以被重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认识万物的尺度”,创新了哲学的思想。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创新,才有了物理、数学、教育、哲学方面的发展,才引起了社会的变革、社会的发展。

 大禹治水,创造性地使用了“改堵为疏”的方法,使得黄河流域的经济得以发展;诺贝尔获奖者黑格、白川英数、马克迪亚米德发明了导电高分子、有机半导体,使得人类看上了彩色电视机;贝尔发明了电话,使得人类从此可以远程通话,方便了人类之间的交流,使生活更加美好。只有创新才会使社会进步,纵观历史,哪一次重大的变革没有创新呢?哪一次进步能没有创新呢?

 总而言之,创新会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推动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

 当响亮的国歌在校园上空响起的时候,操场上就有几千多只手齐刷刷地举过头顶,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二)

 《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自20__年起,教育部就和中央电视台密切合作,于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推出《开学第一课》节目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而设计,靠他们喜欢的方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有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每年都是针对当年最重要的事情选定节目内容,有利于增进教育的…

 20__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榜样,他们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孝顺家长、文明礼貌、热爱生命、坚强勇敢…

 郑渊洁曾说,他对父母的孝顺会被自己的儿子看到,他怎么对父母,下一辈人也会同样对待他。有次他带儿子去买了一个平面电视,直接运到孩子爷爷奶奶家…

 容祖儿说,小时候她不喜欢洋娃娃,喜欢下雨天和弟弟一起踩水坑,看雨水溅在行人身上狼狈的样子,觉得很爽。但是妈妈告诉她说,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秦勇努力当好大珍珠的父亲并不容易,仅系鞋带这个简单的工作,就需要比别的孩子多几千倍的时间。秦勇教大珍珠英语单词we,教了3个小时还是学不会…

 张老师是辽宁沈阳人,一手创办了北京盛基艺术学校。20__年汶川地震后,他作为志愿者7次进入藏区,从四川等地接来81名藏族孤儿,在北京接受职业教育…

 “童话大王”郑渊洁作为20__《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第一堂课的嘉宾,将给小朋友们讲述他关于“孝”的家风小故事…

 容祖儿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在雨天和弟弟一起踩水坑,看雨水溅在行人身上的狼狈样。但妈妈告诉她,做事要时时考虑别人的感受…

 秦勇说,在他演讲结束后,儿子为他念了一封《大珍珠写给父王的信》,一句“爸爸,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儿子好吗”让他难掩激动…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三)

 今天看完《开学第一课》后,我对节目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就是:青年兴,国家兴,少年强国家强,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要当海阔天空的追梦者,也要当脚踏实地的圆梦人。是啊,我们当代青少年,一定要记住,我们肩上背负的是将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从1949年到2019年,弹指之间,已经过去70年了。这70年里,我们的祖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了如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而这一切都是前辈们为我们打拼得来的来,我们作为青少年必须要明白,我们现在正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是一代代前辈努力的成果,而我们不能只享受,不作为。因为在国家发展的这场接力棒比赛中,我们青少年作为他们的未来的接棒人,理应更加努力地积累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学习新知识,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新时代,我们学生都应勇于担负时代新使命,迎接新挑战。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将它完成,努力吧,少年!国家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四)

 当响亮的国歌在校园上空响起的时候,操场上就有几千多只手齐刷刷地举过头顶,几千多双眼睛注视着即将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面对国旗敬礼,动作虽简单,但意义重大,它体现的是国家的情怀,民族的信仰。看完20_年9月1日的《开学第一课》,我想说:“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

 《开学第一课》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节目,让我充分见识到了科技的力量,体育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老登山队员夏伯渝讲述的关于老人与山的故事。夏老在登顶珠峰时经历了许多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第一次挑战登顶就因冻伤导致截肢失去了双腿,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继续挑战。第五次登山时他距离珠峰顶部只有94米之距,可是因为顾及同伴的安全,他暂时放弃,决定下撤。直至69岁那年,两鬓斑白的夏伯渝老人终于靠着一双义肢,凭着心中执着的念想,在海拔8600千米的珠峰北坡努力前行。为了翻越悬崖峭壁冲击峰顶,他与同伴搭人梯,甚至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把鞋和袜子都脱了,在承受了巨大的伤痛之后,终于让五星红旗飘扬在珠峰顶端。为了让后来的登山者能顺利从北坡登顶,他们在悬崖峭壁上铺设了一条天梯,后人称之为“中国梯”。多年来,这“中国梯”为许许多多的登山者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中国梯”不就是中国精神吗?为了在8848米的顶峰飘扬起五星红旗,我们的登山英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今年暑假的北京研学活动期间,我终于在天安门广场现场经历了一次升旗仪式。虽然我离得比较远,无法清晰的看到升旗的场面,但是当雄壮的国歌奏起,五星红旗冉冉上升的那一刻,我心中满满的自豪与幸福油然而生。为了观看升旗仪式,我们凌晨三点半就出发了。或许有人觉得早起三四个小时换来区区40秒,非常不值得。但我觉得这不仅是身体的一场仪式,更是精神上的一次洗礼。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不禁热泪盈眶!

 如果说,登越珠峰是垂暮老人的信仰,那么热爱五星红旗,就是我的信仰。信仰在,梦就在!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五)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围炉夜话》(清)王永彬

 如今的社会,“孝”这个字可能离的太远了,天天都有那些不孝之事,是社会的进步太快了?还是人性消失了?还是人太懒惰了?古时有二十四孝,广为流传,但在如今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呢?

 如今的社会,有很多的人,家里父母健在的时候没有好好去服侍,却在父母死后,高调的举行追悼会,以为做了这些别人就会以为你是个孝子吗?还有这些人,对自己的父母不是骂就是打,甚至几十年对自己的父母不管不问,也不回家看看,就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出生低微,而自己变成城市里的人了,觉得在农村的父母有失你的身份了,还有的娶了媳妇之后,听媳妇对自己的父母说三道四的,从而慢慢厌恶自己的父母。

 那么想想问问这些人,你们如果没有父母给你们生命,你们有这样成就的就会吗?换个角度来说,你们有孩子吗?如果你们老了,你们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对你们,对你们就像陌生人一样,对你们就像瘟神一样,你们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古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来,人们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如果说父母疼爱子女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本于天性,那么教孩子孝道则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劳,要尽我所能来回报双亲,但这种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时施以正确的教导方法,使之生根、发芽、成长、坚固,则此种感恩的心情很快会泯灭掉,不知不觉中,认为父母疼我爱我乃天经地义之事,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至于我也要疼父母爱父母,因无人教无人提醒,没有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乃渐渐遗忘于脑后,最后则渺然无知矣。幼童时期就没有引导孩子形成孝道的观念,没有使孝顺父母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长大后却埋怨孩子不懂孝道,岂非是缘木而求鱼!打小就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从娃娃抓起,这是最关键的,也最容易见成效。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古老话:“爱子,教之以义方”,而孝道,就是义方之最大者。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溺爱着自己的孩子,不是说溺爱这样不好,但要做到溺爱适度,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孝道,绝不是为了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自私,而是从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身边事开始,从自己做起,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使我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日扩日大,最终努力修养到大公无私之境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孝也者,正是千里之跬步,江海之小流。

 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世间最可报答的人是谁?依我看就是父母亲,自己本事再大,官职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过河拆桥;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

 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爱别人呢?

 百善孝为先,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好好对待我们的父母。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