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的四点做法:范读全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深读理解,引导学生深入而全面体验作者感情,把握作品的灵魂;精读局部,对精彩章节反复诵读,深刻领悟作者、文本情感;熟读背诵,向学生输入作者情感,甚至是创作灵感。在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正是丰富学生情感、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朗读教学 情感 情感培养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语)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情感,课堂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语文教学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动学生的心扉。在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正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一。
  情感培养寓于朗读教学之中。通过范读把教师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范读,除了示范作用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教师这个特定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的齐读、个别读、分组读,也不只是为了熟悉和背诵课文,更重要的还是情感体验的交流和深化。一篇具有典范性的作品,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在课堂内一次就传达出其全部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任何天资好的学生,也不可能只听几堂课就能把握作品的全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出作品的感情。我在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有如下四点做法:范读全文、深读理解、精读局部、熟读背诵。
  范读全文,常在新课教学中学生试读之前进行。为了把课文范读好,我先做好自我训练,反复研究课文内容,再反复诵读,读出文章中所饱含的感情;其次是抓住开读前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新鲜感,做好读前蓄势,激发其情感,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特有的情境和氛围中去;第三是读后回味,引导学生及时反馈信息,描述他们读后感情上产生怎样的共鸣。范读中情感信息交流成功,学生从总体上理解了课文。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教材,文字细腻、情辞并发。范读之前,我激情洋溢地说:“春,列为四时之首,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古今迁客骚人,写下多少春之颂歌,同学们能不能背出几句?”顿时教室里活跃起来,这里背了那里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春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接着,我又叫同学们看一看窗外的三月阳春,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春天里的草、花、树、风、雨、山水等是个什么样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我随手按下录音机的放音键,播放一段表现美好春天的轻音乐,我伴着音乐开始朗读。随着柔美的音乐声、深情的朗读声,师生共同进入了课文。继而随着作者的情感,同学们又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之中,欣赏着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当朗读到文末的三个排比段时,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颂读起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可见,学生们都进入了境界,心中装下了一个美好的春。这为以后分析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深读理解是在范读课文初步体验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把文章读深读透。特别是许多有背景的作品,不深读就只能有一点肤浅的琐碎的感觉。如何指导深读呢?深读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深入而全面地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情感传递,把握作品的灵魂。
  深读之前,教师要有提示。如我讲《藤野先生》时,曾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文章本应集中笔墨写藤野先生,为什么要写“我”与清国留学生?又为什么要写日本某些学生?结尾又为什么写到中国的“正人君子”?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潜心诵读,终于读出了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情感。
  精读局部是指导学生把课文含蓄之处或精彩章节反复诵读。古人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精读,就是针对某一局部,反复朗读,从而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
  例如,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肺腑的镜头哇!我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教室外,德国占领者的嘈杂声,此起彼落,教堂的钟声,报告着最后一课的最后时刻;教室内,韩麦尔先生默默不语,只用手一指,宣布这最后一课的结束。接着,我一边表演韩麦尔先生的动作,一边深情地向同学们诵读着,渐渐地,全班同学跟着读,一遍又一遍,师生共同读着、想着,如同置身于这“最后一课”之中,仿佛看到了先生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悲痛,看到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恋,我们和韩麦尔先生及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熟读背诵,是指把文章的精华输入学生脑中,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熟则一唤在眼前”。从表面看,背诵向学生脑中输入的只是几篇文章,几首诗,甚至几句话,实际上是向学生输入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是创作灵感。这种输入是潜移默化的,好比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景美文美,感情充沛,课文讲完后,我和学生一起诵读,一边欣赏,一起背诵。同学们在较短时间内就把千把字的文章全部记住了。文中写景的手法、词汇及抒情方式,在许多学生的作文中都运用得很自然。
  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真正使学生读出了课文的“味”。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一个“味”字,就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和多层次的读,“嚼”出味来。在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正是丰富学生情感,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