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风清》阅读训练|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风清

   江上风清   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中一根很粗的枝叶。   张飞庙就是一种。   张飞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粗人。既然是粗人,丢三落四,缺乏细腻,有的只是莽撞和勇猛,有的只是破坏地建设,有的只是转不过弯的心肠和脑子。我心里很奇怪,怎么竟给张飞建了一座庙。而且建在江边上,还刻写着“江上风清”如此清秀的字眼。张飞从哪里弄来人们做庙供奉他的魅力呢?
  英雄多悲风,张飞也不例外。明代文人陈文烛写的“云安县有桓侯庙,古木悬崖共暮烟。传说头颅曾葬此,可知肝胆更谁怜!”给人绝对是一种悲怆感。古木、悬崖与暮烟,何曾不是那种怜悯到了历史深处的悲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再来审视张飞,我觉得张飞性格有着深刻细腻的一面,而且是那种产生文化凝聚力的细腻。回想起来,张飞的细腻在一部《三国演义》里,有着很多的细节。而这种性格,在民间传说和人们对张飞文化的推崇中,可以见到许多亮丽的斑点。张飞庙的助风阁又是一证。
  张飞庙的主要建筑有正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杜鹃亭、得月亭。这里翠竹绿棕,古藤攀崖,横添的山泉滴悬,与庙前大江的功利和浮躁相映成趣。一静一动一寂一喧之间,让人体味到冷暖阴阳人仙的界限,倒使整个庙宇落得一派幽静安详之态。
  助风阁据说是埋葬张飞头颅的地方。有一天,心归蜀地的张飞的灵魂长出了一双大脚,站在庙台上,看着急流直下,帆影点点,全是靠人肩贴地而行地拉纤。细腻的张飞灵魂生了同情之心,于是他暗暗吹动顺风,助那艰难的船,一行三十里,使船夫免除了拉纤的重力之苦。船工们很感激张飞,便凑钱修了这助风阁,以便他助风助累了的时候,得以歇息。这是一种生人与死人在爱的精神领域里的沟通。其实,中国人最容易与死去的人沟通,而且每个生人,都会把他最爱的死人当成他生命中的神进行祈祷和供奉,即使他在与死者生时并一定很亲密。这种心灵的挨靠感是绝无仅有的,更何况张飞这种人物。这就是两片爱心,是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人们心里何止装了一个张飞,而是装着整个一部三国,甚至是一部《三国演义》。因为这种盛装,便生了风,生了助风阁的灵魂,生了江上的风清。
  与张飞庙对应的,是庙侧的江心那块黑色的龙脊石。它形如游龙,头朝东尾朝西,脊梁露在水面。白天它在波浪里时隐时现,变幻无常。夜里,黑色的江涛在巨石上,哗哗作响,彻夜不停,形成动人心魂的龙脊夜涛。夜涛的风味,想必就是那真正的千堆雪。“沙滩石甲分鳞次,水激龙头听夜吟。”人们常常春游龙脊,以鸡卜岁凶,并在龙脊上饮酒高歌,吟诗作赋,聊发狂放情怀。“讲武愧无良将略,题诗谁是谪仙才?石间歌舞难为罢,习习和风到酒杯”就是当时的豪放情景。现在,龙脊石上仍有北宋元佑三年以来的石刻题记100多处,古人的狂放无意成了今人研究文化与水文的珍贵资料。
  和古人比,今人的身影是不是太拘谨了一点呢?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杜鸿/文)
  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汉字注音。
   (1)细腻()(2)悲怆( )
   (3)祈祷()(4)拘谨(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丢三落四___________
  (2)变幻无常___________
  (3)动人心魂 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中一根很粗的枝叶”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在我的印象中”的“粗人”有哪些特点?
  5.文章第三段说“张飞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粗人”,但第四段又说“我觉得张飞性格有着深刻细腻的一面”。这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6.依据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做庙供奉张飞的魅力之所在。
  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以“江上风清”为题的好处。
  
  【参考答案】
  1.(1)nì(2)chuàng
   (3)dǎo(4)jǐn
  2.(1)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3)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
  3.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4.做事“丢三拉四,缺乏细腻,有的只是莽撞和勇猛,有的只是破坏地建设,有的只是转不过弯的心肠和脑子。”
  5.不矛盾。这是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旨在通过这里的“粗”引出下文中张飞的“细”,为文章的展开作铺垫。
  6.①张飞是英雄,他的不幸遭际给读者一种悲怆感,使人产生怜悯;②人们从《三国演义》里,读到了张飞性格中有一种能产生文化凝聚力的深刻细腻;③张飞同情船夫的拉纤之苦,他暗暗吹动顺风,帮助船夫行船。
  7.①交代张飞庙所处的地理环境;②切合于庙宇的幽静安详之态;③暗示了人物除了莽撞和勇猛之外,还有深刻细腻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