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秋节|漫说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以“中秋”名之。“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从传统历法角度来说,农历八月居秋季之中,为秋季第二个月,故称“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在八月,因称“八月节”、因在十五日,又称“八月半”;以节日各项活动皆围绕赏月而行,故又俗称“月节”“月夕”;此时月相圆满,月色皎洁,古人将圆月联想为团圆,因此,又称之为“团圆节”。
  古人赋予月亮很多的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咏月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好时刻。到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月相既圆且亮,清辉洒满大地,它寄托着世代国人盼望团圆的愿望,承载着厚重的思乡思亲之真情。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中秋节还与科举考试有关联,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中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
  
  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是我国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月饼史话
  
  八月十五吃月饼,是中秋佳节的特色。月饼在很早以前叫小饼、甜饼,原是祭奉月神的供品。据史书记载,唐代京城长安就有制作月饼的铺子。宋代兴旺起来,北宋诗豪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秋醉和饴”的诗句。相传在元末,由于统治者剥削奴役人民,而又害怕人民起来造反,故凡是老百姓家中的金属器具一律没收,只准十家合用一把菜刀,于是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抗。当时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组织农民起来反抗,为了秘密传递通知,便专制大饼,把走访通知藏在大饼中,约定在八月十五日为起义时间。当天晚上月亮最高的时候,大家一齐动手,造反起义。后来形成中秋节送月饼的习俗。
  中秋吃月饼,寄托着人们渴望团圆的美好企望。有首《羊城竹枝词》云:“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头啖遍又香螺。”记载广东人中秋吃月饼、芋头、田螺的饮食习俗。清代李行南《申江竹枝词》中一首云:“桂樽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朝斗香。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环饼”就是月饼,可见当时中秋吃月饼及结伴出门赏月之风已盛行。清王笠云,以绿豆沙制月饼,味道特美。他的一个亲戚辞官后学得此法,以经营绿豆沙月饼为生。当时著名诗人樊增祥知其饼的制法传自王笠云,便写下一首风趣小诗:“笠云花馅称残牙,细漉金盆绿豆沙。供养纯孤堪一笑,临汾少尉饼归家。”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很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赠,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子,从月饼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缕述无遗,似一幅中秋民俗风情画。
  
  文人赏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极为盛行,絮叨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了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到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认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类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中秋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阅月游人,达旦不绝。
  
  赏月佳联
  
  1.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相传粤东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上联,但他苦思冥想,拟不出与之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触动灵感,才写出了下联,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2.月里嫦娥,周年为坐月女;花间蝴蝶,终日作探花郎。
  “坐月”,原指妇女生孩子后的一个月在床上静养,联中指嫦娥住在月中。下联“探花郎”也是语带双关。读起来趣味盎然,让人浮想联翩。
  3.片月如船,满载桂花,撑入银河七姊买;明星布局,变为棋子,携归玉洞八仙移。
  此联将月比作“船”,而且这船还派上了大用场了。作者妙用比喻,想象丰富奇特,异想天开。
  4.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联,他对出下联。“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5.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这是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将“风”“月”拟人化,最能传神。
   (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 朱玉武 乙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