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之赋] 赋的体裁

  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文学体裁之一,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源于《诗经》,至荀况始有定名。赋创始而形成于先秦,早期的形式可能就是古代的一些“口诀”,成熟而兴盛于两汉,创新与提高于魏晋南北朝,发展而延续于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名家名作。赋的原来意义是“铺陈其事”及“铺陈直叙”,为一铺陈式的叙事法,后世发展成为赋体。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骚赋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扬雄的《甘泉赋》等;汉赋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写的《两都赋》等,骈赋代表作如江淹的《别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在唐代有不少律赋传世,但佳作甚少;文赋代表作品有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赋在初期是用文字写下,而后才朗诵,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附:
  
  红桥游记
  [清]王士祯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m6)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gòu),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选自《历代辞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