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古书:古书三字经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启蒙初学者要注重解释字、词含义,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弄清文辞语意的停顿和终结,以便他们口诵。学习要从基础开始。初进学校的孩子,可先学宋代人朱熹辑录的《小学》,再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论语》这本书,总共有二十篇,是孔子学生追记孔子生前言行和思想及弟子间相互问答中有意义的话。《孟子》一书,一共七篇,内容主要是辨别王道和霸道以及宣传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著述《中庸》这篇文章的,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的意思是待人接物处理事情要至公至平、至真至正、无太过、无不及。《大学》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文章的内容是论述怎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管理家庭乃至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和道理。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古代学子读书的次序是,能通解《孝经》,再熟读《四书》,然后才可读《六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春秋》),此《六经》是古代学子必须讲习和研求的教科书。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易经》有三种:《连山》、《归藏》和《周易》。《书经》的内容,像现在的政府档案,有策略、法令、建议、公告、作战命令、人事命令等,里面的道理深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西周时周公姬旦写了《周礼》,记载了朝廷设立天官、地官、春官、秋官、东官等部门的情况,保存了当时有关的制度。“大戴”戴德和“小戴”戴圣都曾汇编《礼经》并作了注解,记述了生人的语言,详细记载了上古的礼乐制度。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诗经》包括了“国风”、“大雅”、“小雅”和“颂”四部分不同内容的诗,称为四《诗》,分别用于教化、讽刺、宴饮和祭祀,最值得学子诵读。因战乱《诗经》消亡,相传孔子又作《春秋》,褒贬分明,善恶分清。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阐述《春秋》经义的多种著述中最著名的是《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春秋毂梁传》,称为三《传》。明白了经学的深义,再有选择地读诸子,应当选取其中的要言以补正学;记录下其中有益于世务的实事以备参考。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子书中的“五子”是指荀卿的《荀子》、杨雄的《法言》、王通的《中说》、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周的《庄子》。通晓子经之后,就读各种史书,从中考察各个国朝的世代系统,了解历史事件的始末。
  
  典故:
  
  1、庄周家里很穷,有一次家里没米了,他只好到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回答:“好吧,不过我家也没米,但是我要去收租,等我回来再借给你。”庄周听完后,很生气说:“我昨天从你这里过,听见路中间有声音,我回过头去看,看见车辙中有条鲋鱼在喊。”我问它:“你在这里干什么呢?”它说:“我是东海里的鱼,但是很不幸,沦落到这个地步。你如果有一升或半斗水就能救活我了。你有没?”我说:“好吧,等我说服这里的同志者开凿西江的河道,引来水迎接你,好吗?”鲋鱼很生气:“我远离居住的地方,就要渴死了,我只要一点水就能维持生命,你却在这里说空话,干脆到干鱼店里找我吧。”
  
   2、《礼记》中有一段关于用餐的礼节的叙述是这样的:吃饭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不要把已经夹起了的菜又放回去;不要咬骨头,不要把骨头丢给狗吃,不要因为饭热就扇饭让它快点冷,做客的时候不要在主人面前试菜肴的味道。以前提到的这些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都是可以参考。也是可以遵守的。又例如《礼记》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做晚辈的人如果要出门,一定要告诉家长;回家了,也必须说一声“回来了”。如果尊长还健在,就不能说“老”这个字。不去攀爬危险的高山,不靠近无底的深渊。这些道理在现在还是很有用的。总而言之,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古代的有关礼节学到一些道理,并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那么就会使这个社会成为一个人人有礼、和睦相处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