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问题情境创设数学

  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性和自主性,而问题情境的营造,需以精心设计问题为条件,关注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课改提出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意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及做法:
  1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并具有逻辑性
  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数学知识本身的规律都要求教者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线索去认识和获取知识。这就要求启发要循序渐进,具有逻辑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善于把蕴含于数学教材中教学思想的逻辑顺序与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思维顺序巧妙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把握思维进展的梯度,层层激疑,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不断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如:推导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时,先联系0.8÷2=0.4,引导学生推算出÷2=,再启发学生作线段图,看出4个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2个即。于是得到一种具有特殊的解法:÷2==;接着,第三次激疑启发把原题变为÷3,试算中必须÷3==,怎样才能得到准确值?让学生带着这些“谜”又进入一个新的探究阶段。
  暗示准确的得数应是:,怎样才能算出结果呢?第四次激疑启发学生结合阅读教材并按照教师的问题深人地探究:①把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的几分之几?②怎样求的是多少?③怎样把分数除法转化为乘法?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得到了较好的结合,效果较好。
  2问题的提出要抓住关键,具有深刻性
  为引导学生排除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表面呈现的非本质属性,认识其内含的本质属性。问题的提出要抓住关键,具有深刻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节中,学生在阅读定义时,我提出“可否把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中的“围成”一词改为“组成”,问题一提出,学生十分感兴趣,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我充分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启迪学生就地取材用笔或直尺作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试一试,画一画“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非三角形)”,这样,不仅使学生逋过合作交往,自己“释疑”,建立起清晰的概念,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后,我又提出“为什么对锐角三角形提到三个角是锐角,而对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只提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这样的启发,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要点上,关键处,它能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积极思维、实践、讨论从而得到答案,一竿插到底,具有深刻性。
  3问题的提出要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数学问题时,着眼点应是训练学生掌握不同的思维方法,而决不仅仅为了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这就要求问题的提出要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如在教学比较和的大小时,凭借书上的数轴,学生很快掌握了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这时,我提出:“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可有多种方法,就看大家会不会动脑筋,想出新的比较的方法来。”
  学生从新的角度在数轴上观察、分析,思路终于展开:有的以为标准,,所以>。有的以数轴上的1做标准,进行差额比较,与1相差得多,与1相差得少。有的则在图上把中的每个平均分成两份(即2个),即,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因为>,所以>,由于求异意识被激发,学生凭借已有经验从同一信息源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整合,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问题的提出要有利于迁移,具有启发性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用古语就是“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仗其知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更好地吏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做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故教师平时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迁移,以培养迁移的能力。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先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训练,后把题目改成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让学生比较有何异同。让学生尝试计算,后启发学生,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否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这样抓住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充实、扩大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培养了学生建构能力。
  5问题的提出要深浅适宜,具有适度性
  启发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要针对学生的已有水平及知识的掌握情况。问题的提出要注意深浅适宜,过深的问题学生无法思考,过浅的问题学生不需思考。如学习了互质数的意义后,学生理解深度就不尽相同,为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我提出: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请举例说明,看谁举的例子最多,说对了我们鼓掌欢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3和5是互质数,因为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有的学生说:“5和8也是互质数……”,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举的例子最多,1和其他任何一个自然数都组成互质数,因为1和任何一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只有1”。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一片掌声,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正当老师小结理解互质数意义要注意哪些关键词语时,突然一学生喊道:“我知道了,如果去掉‘只’字,即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因数1”。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的掌声。这样,教师提出较合适的问题,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的说例子;有的说一般情形;有的作概括,指出关键词语等等。通过共同讨论:多向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启发,相互学习,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必须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线,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牛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好知识的启发点,提高课堂效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