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科学无国界,是人们固有的观念。因而,教师从事自然科学的教学,许多人认为只要把科学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这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科学服务于人类,更要服务于祖国。如果一个学生缺少了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要在科学上有所建树,是很艰难的。为此,作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以之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在从事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在完成科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就十分重视,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通过化学发展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部分内容即《绪言》部分,介绍了我国化学发展史。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逐步了解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我们的祖先在化学工艺和实用化学方面,曾有过重要的发明、发现和创造,在化学史上留下过光辉的足迹。例如,我国是世界上建造陶窑最早的国家,烧制陶器过程中从无窑到有窑是一大进步。穴窑在我国至少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现发现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烧陶的穴窑,距今6000余年。公元前使十一世纪就懂得用高岭土制造原始陶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至迟在三国时代就完成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瓷器自8世纪左右传入阿拉伯,埃及人亲切叫瓷器为绥尼(sini)意思是中国的,至今欧洲将瓷器又叫China。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懂得用生铁炼钢;商代就能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7世纪,我国炼丹家从硫酸铜制得硫酸。8世纪时阿拉伯术士贾比尔才用硝石和绿矾为原料得到硫酸。8世纪,我国出现蒸馏酒。10世纪,我国出现黑火药武器。13世纪,我国已炼出焦炭,用于冶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国化学家侯德磅联合制碱法被国际上正式命名。我国是最早使用煤炭做燃料的国家,至13世纪马可波罗才将其带回和介绍给欧洲。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勤劳智慧的人们就发现了石油。在化学绪言教学中引用这些史实,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化学的过去,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化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根据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建国以来,我国在工业生产和科技成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许多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例如,石油在解放前称为“洋油”解放后我国建立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并且产量居世界前列。钢、煤等原料工业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许多物质的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在世界上首次用有机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天然转移核糖核酸相同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酵田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比黄金贵百倍的氧-18气体在我国问世;用氮化硅陶瓷制柴油机,不仅可以提高柴油机质量,节省燃料,而且能够提高热效率等等。在尖端科技方面,两弹的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与回收、神洲五号、神洲六号、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都标志我国在尖端科技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这些成就结合于教学中,能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工业在我国建设和科学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感受科学精神,激发学生为民族而骄傲和自豪。
  3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学工业之父侯德磅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八年获博士学位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馅。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磅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 玻尔诺贝尔奖章又从溶液中提取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众多的科学家爱国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效力的崇高品质。
  其实,从事自然科学的教学,教师如果用心挖掘爱国主义的教学内容,就会发现,材料是众多的,方法也是灵活的。每个教师站在为国家培养更多又红又专的人材的高度上,从事教学,就一定能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途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