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课怎么上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既平淡又枯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的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给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或蕴涵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会促使学生主动产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惯性,培养学生各种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因“千米”这一较大单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可在课内直观演示,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往往显得较为模糊,以致出现用“千米”来作旗杆、楼房等物的高度单位。为加强直观正确认识,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跑一跑的方式来理解“千米”的大小。通过1千米跑步的方式来认识“千米”,这一深刻的感性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在教学中,我用平分一张纸、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2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丰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两个积相加)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在前面学习某些知识时适时逐渐地进行渗透。在学习数的认识时进行渗透,如24=20+4,要让学生理解后会说:24是由2个十、4个一组成,20与4这两个数的和是24。这样就为学习乘法分配律中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进行了渗透。再如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及早地不断地进行渗透。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开始有目的地渗透简单一步应用题结构的知识。如,讲“3”的时候,先拿出两辆汽车的图形,又拿出一辆汽车的图形,接着演示说:“停车场原有两辆汽车,又开来一辆,停车场共有几辆汽车?”然后,让学生学着说。这里不是单纯讲“3”,还使学生对一步应用题是由两个条件、―个问题构成的基本结构有个初步的印象。
  3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概念
  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等。
  3.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小学生认识事物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
  ①270÷30=(270×____)÷(30×2)15600÷1300=156÷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②根据63÷9=7,说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630÷90= 6300÷900=63000÷9000=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③填空:
  (1200×4)÷(400×____)=3
  (1200÷5)÷(4000____)=3
  这一层是综合练习,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总之,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时,要善于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