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语_如何赏析美术的课堂教学

  一直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对美术欣赏这一学习领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的基层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认为只要能教会学生画两笔,就是完整的美术教育了,致使中小学生美术欣赏知识缺失,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艺盲”。在中国,似乎只有专攻美术专业的学生才能懂得怎样欣赏艺术作品。这种较为普遍的观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公民的国民素质。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孩子有在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经历的人数比例仅为l%。而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儿童的艺术教育却非常重视,如德、法、日、美等国家多数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校外环境都注意艺术的影响,学生能够经常去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欣赏品位较高的美术作品。由于普遍重视美术教育,保证了美术教育乃至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实施,学生整体艺术素质要比我国的高,以至于所有国民对工作、对生活的艺术品位都显得高雅、文明,对工作,对事业也就特别注重求新、求异、讲究创造性。
  日本和光大学教授泽典明说:“我们通过这个学科(美术)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美术修养的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透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协调能力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这段话很好地诠释美术(欣赏)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影响,美术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技能教育,缺乏欣赏教育的美术教育,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井底之蛙,跳不出视觉的束缚,即使学会画两笔,也很难有更高的创作境界。凡事都应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偏颇的做法已经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教训,国外美术教育早就尝试过,因而我们没必要重蹈覆辙。较合理的美术教育应是技法和欣赏的结合。教学生学会欣赏,是端养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欣赏事物的眼光和思维,而不是硬生生地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观点走,这也是很多人对美术欣赏教学认识的一个误区。
  与深圳毗邻的香港,其对艺术欣赏教育的普及,令我感慨。我曾在香港美术馆看到香港的一些年轻父母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参观印象派原作画展,并耐心地向孩子解释画面的内容,当时非常羡慕香港人从小就能接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心里也有着一种震撼,这必然是一代一代的传承、全社会都重视的结果。2007年暑假,恰值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举办了很多文化活动,我带儿子再次赴港参观四川三星堆出土文物展,同样也看到了博物馆内专门为儿童设置的集文物知识、历史和玩乐为一体的展场。看着孩子们在玩和体验中了解三星堆出土文物的造型、寓意、作用等,不得小感叹香港社会培养下一代的良苦用心。
  我国目前的国情之一便是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我国农村的学生有1亿6千万,农村学生能不能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关系极大。如何让艺术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与魅力,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笔者深受启发,如果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重视欣赏教学,让学生多看、多感受,懂得欣赏和感悟艺术作品,能够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审美标准、不同人生观的艺术家,了解其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情感素质、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及理解等,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师,我们有义务让我们的学生获得全面的素质教育,通过普及美术欣赏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国家应加强中小学生美术欣赏读本的普及,如规定或推荐中小学生必须阅读的美术欣赏、美术知识书籍,或是干脆编辑一套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美术欣赏丛书,就像科普读物那样去普及,双管齐下,相信定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如能由国家统一要求把艺术欣赏教育书籍统一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里,相信得益的不单是中小学生,还会让我国偏远地域的教师也间接得到学习的机会。(因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知识同样处于缺失状态,需要加强农村美术师资的继续教育)
  对于中小学的美术欣赏教学,除了教材里规定的欣赏课外,(教材里的欣赏教学内容极少)我觉得还可以在每一个学习领域里都结合美术欣赏来对学生进行熏陶。如岭南版小学美术第八册教材里的《自己做镇纸》一课,就曾引起我的深思。“镇纸”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它和中国传统的诗、书、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过现在的普通人家里已经不多见了。如何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找准其结合点,是本节课的关键。只有把握住这个关键,才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具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教与学的方案来。不然的话,它就只是一节普通的手工课。美术课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技巧的传授,它同时也应该是美术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来表述和吸收。
  不论什么样的美术教学内容,都可以与鉴赏结合,都可以营造适合的教学情境与气氛,从而使教学引导与学习活动变得更有意思、更引人人胜。
  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的教学设计如能多带一些“文化”的特质,将能使课堂教学多一些内涵,也使我们的学生能接受到更丰富的美术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全而发展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