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文化底蕴厚重的词 亮出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一篇话题作文,若能处处散发出浓浓的书卷味和文化气息,文章定然会富有文化品味和艺术价值,厚重而又灵动,极富可读性,同样,也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心中所藏的文章已经很多,涉及到作文话题的相关文化积淀也一定不少,关键是如何把它们挖掘出来,把它们用足用好。因此,在平时写作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训练,提高自己展现文化底蕴的能力:
  
  一、对古今中外诗文的引述
  
  在一篇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引入与主题相关的诗文妙句,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能展现出作者广博的学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有一位考生是这样来表述自己“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论点的:
  同是伴侣,因知音的逝去,苏东坡有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思;贺方回有了“重过阊门万事非”的喟叹;李义山有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可是纳兰性德的“箫箫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则更为感人。
  同是面对清贫,孟子张扬了“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扬雄则有“人皆稻粱,我独藜飧”的安于贫困的心态;可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家贫志不贫的骨气更令人赞叹不已。
  以上语段通过两组古代文化名人名言的引入,来说明人们在“知音逝去”与“清贫”两件事上的不同表现,论证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中心论点。
  但是简单地引入名人名言,总会给人一种呆笨之感,所以,更为高明的作者,常常是化用一些名人名言,将这些人和事巧妙地揉合在自己的文章里面,例如:
  她来自曹植的赋中,眼眸中还流动着洛水的波光;她来自温庭筠的词中,罗襦上贴绣着一双金鹧鸪;她来自杜牧的诗中,唇间还悠悠地吹着一管白玉箫;她来自曹雪芹的文中,执一柄花锄,吟诵着凄凄葬花词……
  古诗文的变换揉合,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使文章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对中外文化名人的评说
  
  在话题作文中,常常需要引入中外历史文化名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对这些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语言引入上,而是要对其人其事进行必要的评述,以突出他们的高洁品行和对历史的作用。例如:
  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感知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洋作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写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日出》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发扬。
  这是2002年上海卷中一考生在《面对大海》一文中的一段话。海,是容纳百川的实体,但是在人类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赋予了它大量的文化信息,有些还逐渐被固化,成为人类意识中共同的“海”的象征意义。为此,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切入的角度,精心挑选了三位外国艺术家的作品,在呈现“实”的画面的同时也提示了“虚”的意义,表明了艺术作品有犹如海一样的丰富性。
  
  三、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
  
  有些古代的人物,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在作文时,引入这些人物与事件,并在引述过程中对他们进行重新评价。这样,既能丰富文章的内在含义,又能显示出你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
  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成就了中华大地上的一代霸业。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
  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炀帝踏着龙舟走向七月的江南,黎民拖着妻小沿海悲恸。于是上天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运河不再雄浑,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泪。
  可是就是这条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书写了大都的辉煌,托起了沿河的点点明珠之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告诉我们――京杭大运河淹灭了一个隋朝,却也开辟了一个更辉煌的盛世。
  唐太宗牢记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谏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于是臣民双手挥舞着高呼“明君”“伟人”。
  可即使是这样一位圣明君主,也无法使人们忘记玄武门前的血泊……
  历史的高峰回响着一个声音:“再伟大的君王,他的身后也有白骨累累,血汗斑斑。”
  这段文字从汉到隋再到唐,以自己独特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四位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见解独到,给人启迪。这些对历史人物事件的重新评价,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也显示出作者独特的思维辨析能力。
  除以上这些方法外,在写作时,还可以通过诗歌创作中“起兴”的手法,引入一些与作文话题无关的诗句,展现你的文化底蕴,如:
  曾记得,笑谢灵运之狂: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占八斗,自古及今同一斗,我独占一斗;曾记得,贬黄巢之傲: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曾记得,嘲尼采之癫: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谢灵运、黄巢、尼采的高傲,足可见他们是多么崇尚自己,这才知古人也有“自恋”情结。或许,谦逊才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但我们何尝不能自傲一回,相信自己的存在,坚信自己的重要。
  文章话题是“自信”,但作者却从远古谈起,至外国哲人落笔,起笔高远,材料雅俗共赏,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征引自然合理。
  同时,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如: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立意高远,主题明确,还要有广博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文化气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如果能经常注意对自己文化底蕴的展露,那么,在考场上定能融汇古今中外,挥洒自如,在文学的天地中也能纵横驰骋,显示出自己横溢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