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劳动力就业不仅仅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稳定和发展的社会问题,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民生问题。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文化整体程度偏低、缺乏必要的组织信息指导、外出就业缺少上升通道等问题,从政府、社会相关机构和农民自身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086-02
  
  
  作者简介:韩蓄(1976-),男,江苏扬州人,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9SQRS09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批号:2009sk42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就业,使得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安徽省蚌埠市170个农户家庭入户调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多数外出就业农民无一技之长,“双低”(低收入、低层次)就业成为普遍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69.9%的外出农民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7%,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4%。具有某项专业技能(比如钳工、焊工、瓦工、驾驶等)占37.3%,其中拥有相应资质合格证书的仅占14.7%。这种普遍较低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在相当程度上对其在外务工获取就业信息、流动空间、就业方式、就业的工资待遇、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维权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难、生存难、发展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另外,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动力和效果,由于农民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在接受培训方面与城市人口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当他们进入城市实现非农就业时,不具有与城市人口竞争的能力,难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所获得收入也相对较低。
  (二)外出就业渠道仍主要依靠自行寻找,缺乏必要的组织和信息引导,存在明显的自发性、盲目性
  被调查农民通过“自己找”外出就业的占51.8%,仍然高居各选项首位;其次是通过以“血缘、人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友推荐”的占44.7%;通过“劳务市场和职业中介”方式输出的仅占3.5%,而依靠各级政府有组织输出的比例是空白。进城就业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表现为“三少”:一是有组织性的劳务输出少;二是进城就业后参加工会组织、社区党团活动的少;三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少。这种无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输出,使得农民外出务工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外出农民工中大部分是自发的、分散的,而且没有经过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许多要靠亲友介绍工作,离开了亲友,他们很难得到有效的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造成要么不能胜任工作或有其他原因时直接返乡。由于大多数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工会组织和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三)经过职业技能和就业指导培训的农民数量不多,外出就业缺少上升通道
  在170个样本中,没有接受任何培训的农民占58.8%,经过一定培训的农民所占比例为41.2%。从参加培训的方式来看,通过政府组织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8.5%,参加企业组织培训的农民工占30.9%,自己去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1.8%。在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意愿调查中,有87.6%的农民工表达了希望当地政府提供形式多样的职业资质和技能培训,但实际调查中暴露出的问题较多:一是没有设置农民工就业服务的组织管理机构,缺少对城乡劳动力的统筹协调;二是没有多渠道、多方位为农民搜集各种有关就业、招工、劳动政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外出务工多呈自发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三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机构和职业中介组织的行为,导致培训和就业服务相脱节,培训和就业由服务关系沦为经济利益关系;四是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项目,缺乏对农民工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导致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
  韩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的各项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能力
  首先,确保农村居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得到满足。当前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其次,在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农村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为进城务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储备,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与此同时,在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组织领导、人才配备、经费投入和相关优惠政策与服务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第三,培养农民工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农民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才能参与城市的就业竞争,否则他们就会游离于城乡之间,缺乏在城镇扎根的意识和毅力,很难参与城市就业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外,还要加强包含思想转变和观念转变在内的综合教育,使农民工成为具有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的新型劳动者。
  (二)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提升组织化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第一,打破劳动力市场地区、行业和所有制分割的局面,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归并整合,建立公平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第二,打破信息封闭,实现劳动力市场网络化。通过网络及时发布工作供给信息,同时,将农民工年龄、文化、技能特长、就业经历等统一录入信息网络,向外地、外省传递,降低农民工的求职成本和风险。第三,继续发挥乡土性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员工介绍在组织上是招聘员工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不能忽视农民工通过“亲”、“友”、“乡”、“族”外出就业的意义,而且,当乡土性劳动力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往往也就具有了较强的组织性。第四,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和管理,重点培育一批劳务输出基地区县。实行基地、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相结合,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有效性和组织化程度。第五,构建劳动力组织输出系统,调查和掌握市场劳务需求信息,并根据信息组织资源地的劳动力开展岗位培训,有组织、有规模、有订单、有目的地输出劳务。
  (三)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与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竞争力
  第一,规范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就业市场,取消一切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把农村劳动力摆到同等的就业位置。第二,成立农村就业服务指导小组或组建农村劳动者就业协会,为农村劳动力多方收集就业信息,随时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劳动维权等“一条龙”服务。第三,健全人力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主管农村就业部门和人员应千方百计与辖区内外单位、与企业加强联系,做好就业岗位的开发工作,拓宽就业渠道。第四,统一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实施政府全额补助的政策,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切实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非农就业技能。第五,有效整合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农校等教育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基地。第六,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市场,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培训,开展面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培训,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喻均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J].北方经济,2007(9).
  [3]张云华,杨晓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5).
  [4]吕学静,陈蕊.农民工就业与就业促进问题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4).
  Abstract:Rural labor forc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but also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livelihood recovery in Post-crisis era.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Bengbu’s employment of rural surplus labor,such as low overall level of the existence of cultural,lack of necessary guidance to organize information,lack of employment outside the home channel.It proposed several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for government,social agencies,farmers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rural;surplus labor transfer;employment
  (责任编辑: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