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深坝革命老区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沈坝革命老区情况的调研报告

 汉滨区老促会:

 我镇根据区老促会[2011]2号文件及中省市革命老区调研部署,从5月12日起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由镇领导带队分成5个专题调研组深入辖区内20个村,就沈坝镇革命老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查座谈、查阅文献、实地走访等方式,初步了解我镇革命老区情况现状,现报告如下:

 一、革命老区的基本情况

  (一)人口分布。沈坝镇由原沈坝乡和元潭乡合并而成,位于汉滨区西北部,距市区68公里,东与双溪乡、大河镇毗邻,南与汉阴县田禾乡连接,西与汉阴县铁佛寺镇接壤,北与叶坪镇相连,属省民政厅[2001]66号批复的革命老区乡镇之一,也是六、七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的著名战士作家崔八娃的故乡。总面积111.74平方公里,辖桥头、西元、阳山、庙沟、石梯、沈坝、沙沟、富田、阴湾、小沟、花红、码头、罗仙、北沟、关耀、元丰、田心、高锦、张四营、银杏河20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3420户,13190人,耕地面积15111亩(水田3986亩),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枫树河、刘家河环绕纵贯全境,集镇四周山峦叠障,形成宽广平坦的小盆地。

 (二)革命历史。沈坝镇曾是新四军李先念部队战斗活动的地方,曾在现在的张四营村五台山建立药厂,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推翻国民党反动腐朽统治,在李先念部队与贫苦大众共患难、同生死的感召下,沈坝人民也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新四军在沈坝经过停留,他们打土豪恶霸,散传单、贴标语,宣传党的主张,尊重妇女,爱护群众,给当地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三)老区现状。近年来我镇紧跟老区建设新形势,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力促老区民众增收。总体上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衣食住行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加之地处高寒山区,域大人稀,山高坡陡,信息闭塞,虽经各级不懈努力,全镇经济还是以外出打工获取劳务收入为主,从被调查的村、组、户情况看,我镇80%的农户目前生活消费支出基本靠劳务输出维持生计,否则就极可能徘徊于贫困线边缘或沦为救济保障对象。

 1、经济状况。这次调研的20个村,2010年村经济总收入最多550万元,最低60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4213元,其中1274元收入以下贫困人口1850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950人)。

 2、文化建设。全镇共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级完小3所,村级初小1处,教学点2个。文化综合服务站1个,电影放映队1个,全镇电视入户率90%(全部为地面接收器传输,市区信号覆盖为零)。

  3、生态文明。全镇共有林地面积9.16万亩,占总面积55%。其中退耕还林4721亩,经济林特园14245亩(桑园8680亩、核桃5565亩)。在区老促会的大力帮扶下,先后投入老区建设专项资金90余万元,主要用于边远村组的路、水、学校排危等基础设施建设。2005—2006年投资12万元扩建学校2所;2007投资12万元修建集镇水塔1处;2008—2010年投资70万元改造公路20公里,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老区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

  4、三农民生。近年来,捆绑各类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公路硬化、通达工程、人畜饮水,扶贫重点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电改造、生态移民等民生工程,全镇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因农业种植效益入不敷出,举家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土地撂荒现象比较严重,房倒人无现象较为普遍。全镇2010年外出务工4100人,年劳务收入7380万元,占全镇总收入67.5%。

 二、老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一是道路等级低、路况差。近年来,全镇有14个村通水泥路,还有6个村未通水泥路,虽然村村都修通了到组到户公路,但受资金限制,大部分通组到户公路还是土路,缺乏养护,路况极差,通行十分困难。二是人畜饮水因难。全镇9个村有人饮,因山大人稀,居住分散,饮水站也只能满足居住相对集中的少数农户,受益人口不到50%。因受地域、资金和群众居住现状制约,还有11个村尚无人饮,致使这些村组农户无安全饮用水。三是农田水利设施差。近50%水田受地理条件限制,河道较短,靠天灌溉,加上外出人口多,农田荒芜现象较多。因水利设施严重滞后而导致水田弃水种旱,坡地靠天吃饭,农业收益严重下滑,种地吸引力越来越小。

 (二)经济发展落后。一是经济基础薄弱。沈坝镇地处汉滨北部边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因此阻碍了我镇经济的发展。全镇20个老区村均无集体经济基础,无村财收入,缺乏“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差。二是产业发展不稳。多年来,我镇一直结合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突出发展了黄姜、魔芋等特色产业,都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通、观念、市场等诸多因素制约,部分农民也只能凭经验、凭感觉、想当然的去搞,政府虽极力出面引导,帮助扶持也因品种品质实力难以适应市场考验而告终。蚕桑、畜牧产业处于低迷状态,核桃产业正在发展中,如本次调查的罗仙刘修海、关耀曹学海500头养猪二级繁点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收入低而不稳,辐射拉动能力受限。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一是农村教育状况不佳。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教学环境、设备等硬件设施相对落后。二是医疗状况差。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服务项目比较单一、配套设备不够完善、卫技(医师、技师)人员偏少,医疗条件较差,造成老区农民就医难。三是农村社会保障有待加强。农村弱势群体面较大,与城市差距显著。

 (四)务工人员技能较低。我镇现有劳动力7870人,单就在外务工劳动力调查,其中35岁以上的2050人中有1180人均在煤窑、工地吃体力饭。35岁以下的也因文化低,缺技术且在不懂任何农业劳作实用技能的情况下,在南方2000块一月,图个自己安身。即使个别返乡创业也就卖个车跑客运。而在乡的老人、妇女在耕种中对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普及根本无法接受,随着生产资料涨价,投资增加收入减少,一旦不挣钱就抛荒。致使农村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抛荒的现象比较多。

  (五)基层组织运转困难。这次对20个革命老区村调查,由于历史基础条件较差,全镇无1个村有集体经济和积累,且有11个村因修路、电网改造等公益事业负债。虽然近年来上级在想方设法解决,但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格支出,无法触及。特别是“三个一点”资金配套机制,使村上公益事业基础设施更是越办越穷。沉重的债务使大部分村根本无心无力办事。加之现行的村级干部待遇有限,作为一村之能人,误工补助实属杯水车薪,出现基层事难办,村上无人干的局面。

  三、当前革命老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从汇总的情况看,我们认为急需解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老区山村的交通状况。交通是否便捷直接关系到老区人民生产能否发展、生活是否便利的问题。目前急需解决的有沈涧公路拓宽改造为县级公路实现油路化;沈元、沈双两条主干线加固拓宽;北沟、石梯、庙沟、小沟、元丰、银杏河等6条通村主路硬化,约25公里。

 2、解决高山、危险地段农户住房问题。目前,我镇还有1800户居住在高山、危险地段,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这一实际问题急需解决。

 3、解决老区山村安全饮水问题。由于老区山村过于分散,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村民无安全饮用水,需逐步加以解决。

  4、扶持生产,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一要扶持建设、整修、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二要扶持核桃产业发展壮大,增加农民收入。三要加大科技扶持与产供销信息服务的力度。

 四、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我镇绝大多数革命老区村发展是相对滞后的,需要上级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扶持。

 加大扶持力度。老区地理环境差,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建设难度很大,我们希望上级政府在资金安排上,要特别向贫困的老区山村重点倾斜,借助国家安排老区公益性项目,在取消地方配套的基础上,利用“送巢安凤”的方式,集中选点规划设计,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

  (二)制定相关政策。一要有效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土地资源是集体的,要让村委会在土地资源的流转上发挥主导的作用;要让外出务工农民所承包的闲置土地,流转到真正种养户的手中;要让规模化经营在分散的承包体制下有办法运作,充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二要解决老区农民发展生产资金紧缺的问题。制定政府贴息贷款扶持老区生产的政策,以增加农村生产资金的投入,为农民的增产增收创造条件。三要加强政策引导,培育一些龙头项目,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一村或数村的发展;四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科技扶持、产前项目的选择论证、指导,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销售服务。

 (三)扩大招商引资。利用老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从国家层面要出台老区招商引资税费减免及奖补政策,对为老区作出突出贡献的要弘扬企业支持老区发展老区舆论宣传主流。通过招商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老板开采加工,促进老区乡村二、三产业比重。同时结合老区资源生态优势,搭建老区之间互动交流和产业对接平台,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补贴,组织能人大户相互学习考察,推动地方特种养殖发展,拓宽老区经济增长空间,使革命老区乡村尽快摆脱贫困。

 (四)实施转移搬迁。对常住在条件恶劣深山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国家应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扣除物价因素的基础上,提高深山群众转移搬迁补助标准,省、市、区、镇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鼓励农民进城定居的政策和山地危居搬迁规划,把人口向镇集中- 7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