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建国大业有感优秀例文三篇

 观《建国大业》有感优秀范文三篇

  导语:随着建党节的临近,大家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建国大业》的优秀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观看了《建国大业》,我的眼睛一片湿润,心潮澎湃,感叹先辈创业的艰辛,感叹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感叹之余,对于现在美好的一切,我们更应倍加珍惜。

  影片中令人难忘、感动的片段很多: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无数人前仆后继,抛洒热血,只为中国革命的一线生机;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领袖、战士携手共进,抵达目的地的时刻,这革命转折的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淮海战役结束后,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传来,那一刻,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

  有首歌名叫《为了谁》,在《建国大业》中,我们看到了回答。解放军解放上海,为了尽量不打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解放军没有使用重武器,宁愿血洒苏州河,解放上海后没有进入民居,而是露宿街头。这种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是应当代代相传的,成为不灭的时代精神,正因这种精神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获得了“最可爱的人”的称号,到现在这个称号一直都是共产党军队的光荣与传统。

  影片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一种让人振奋的感情,带领我们回到那段峥嵘岁月,体味建国的艰辛。影片很快就演完了,我们甚至没有时间细细品味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但却让我们记住了,我们的国家经历过虚弱、侵略和战乱,我们的人民受到过欺辱、压迫与掠夺,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鲜血铸就的成果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守,去保护。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全景描写共和国领袖和众多政坛名人的群像。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

  这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作为我们大学生。但是,《建国大业》给了我们一个更加清晰地描述,内战的爆发,其实在国民党内部也是存在着严重地分歧,特别是国民党军部。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终于摆脱列强的侵略,换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而如今却要调转枪口,中国人打中国人为许多人所不能接受。在这种客观历史环境下,共产党积极争取社会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入到新中国的奋斗中来,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它为最为广大的人民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搭建了舞台,扩大了人民民主阵营,这是这部影片留给我们最深刻的主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建国大业》,我们可以看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意图一党独裁,发动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打压其他很多民主党派。而共产党则不同,自从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便以其博大的胸怀,开始积极地争取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不断通过毛主席写亲笔信、派资深中产党员邀请、1948年在城南庄发出“五一”口号等逐渐的扩大人民民主阵营。正式通过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实际行动才使不少明主党派和广大人民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在第一届人民政治会议上,经过政治协商民主表决,合法的产生了人民共和国,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当选为副主席。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导演黄建新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所以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非得靠打来的,而是以民心换来的。《建国大业》最后在讨论国歌、国旗的情景中结束,众代笔激烈讨论选定四小星环绕一大星的五星红旗,也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建国大业》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他用更加客观的手法勾勒出了全新历史题材电影的新方向。历史题材电影不仅仅可以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手法,同时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原来面目,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历史中的事和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标杆。电影是记录历史的一个方式,这种方式更加艺术、更加市场,同时也应该更加真实。这是中国电影一个全新旅程的开始,也是中国电影不能回避的世界主题。

  《建国大业》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开放,共产党和国民党已经摒弃前嫌重新向一个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幸运,或许时隔60多年的国共合作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两岸人民希望那一刻早日到来,到时候,中国现代历史上未完成的道路将会继续沿着人民向往的方向前进。

  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六十周年了,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摸索,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而在此过程中,有功绩也有过失。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稳步上升,也使很多问题暴露无遗。比如官员的贪污受贿,城乡经济差距的逐渐扩大,人民道德素质普遍不高等等。在艰苦时期还未完全成熟的中国共产党能够用必胜的信念和正确的行动改变现状,我相信,经过近八十年的发展,早已成熟的中国共产党能够用正确的政策再次帮助中国改变现状。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同学观看了翘首以盼、一票难求的国庆60周年献礼大片《建国大业》,礼堂了几乎坐满了观众,足见大家对这部影片的重视。

  影片内容跨度极广,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建国大业》以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国体为主题,在祖国60华诞之际,带领我们重温了这一段历史,另外影片规模宏大,明星云集,为我们奉献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短短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甚至没有时间细细品味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但影片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一种让人振奋的感情,带领我们回到那断峥嵘岁月,体味建国的艰辛。在影片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全国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各族同胞齐心协力,历时八年抗战,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这块从鸦片战争开始,遭受列强凌辱百年的土地,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全国人民憧憬着一个崭新政权的诞生。

  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人民的愿望,企图消灭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搞国民党一党独裁。于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对一些革命志士、民主人士以及国民党内的一些有识之士的暗杀活动,枪杀闻一多、取缔民盟、送冯玉祥“出国考察”,国民党反动派渐渐露出了狰狞的嘴脸。紧接着,撕毁中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率先进攻共产党领导的中原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刚刚走出战争泥潭的人民大众又一次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

  从1945年到1949年,内战历时四年,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一个月消灭共产党”的不可一世的妄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用“几万条破枪”,最终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几百万军队,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也在人民军队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不仅仅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在国民党统治区,黑市横行,物价飞涨,金融及市场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

  看到国统区如此的混乱不堪,蒋介石派自己的儿子蒋经国来到全国金融中心上海,妄图通过维持上海的金融秩序来一改颓势。但令蒋经国没有想到的是,上海乃至全国黑市横行以及物价飞涨的元凶竟然是自家人——扬子公司的孔祥熙,找到了源头,却不敢切断,国民党注定是要失败的。影片中的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一顿谈话反映了当时国民党的尴尬处境:其中老蒋(蒋介石)对小蒋(蒋经国)说的一句话“反贪腐,亡党;不反,亡国”,令人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