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邓小平理论是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总结。邓小平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是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理解和认识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对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的思考。

一、“三个有利于”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1992年初,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看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观点。

    (一)“三个有利于”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胚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列宁明确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的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二)“三个有利于”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可以找到“三个有利于”的源泉。

    1、“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这个最大贡献,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根本规律、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规律。

    2、“三个有利于”标准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这个基本立场,就是生产力的立场和人民利益立场;
这个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三个有利于”标准既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根本规律,又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它既通俗又深刻,凝聚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精华,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即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以及现实和理想的统一。

    (三)“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其他内容都是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分不开的,即都是从生产力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出发,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谓解放思想,说到底是从一切不符合生产力和人民利益要求的错误思想中解放出来;
所谓实事求是,说到底是遵循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决定力量的规律,为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奋斗。

    总之,“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和我们党认识和评价一切重大问题的根本指南,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谛,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

二、运用邓小平理论关于“三个有利于”的基本观点,谈谈对烟草行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重大理论指导作用。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第一标准是发展生产力标准,这也是“三个有利于”的精髓,因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使综合国力增强,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从事物质生产的人,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创造出来并使用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正确处理和解决劳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培养有潜质的企业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核心的问题,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烟草行业组建以来,在专卖专营管理体制下,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促使企业人才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形成了特定时期内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人事管理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教育体制及劳动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烟草企业人事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已成为整个行业适应当今社会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科学的人事管理意味着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更好地挖掘和利用人的潜能,使人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市场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是发挥和利用人的创造力。因此,要加快行业人事制度改革,整合企业人力资源,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一)人事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人事管理主要表现为协调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实现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个人与企业作为一对矛盾,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这种矛盾运动的发展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激励作用。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的需要来分析员工的满意度。人有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当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同一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属支配地位。当员工的满足度不高时,矛盾表现为对立性,如不加以有效调节就可能造成人心涣散,不思进取,工作效率低下等;
当员工的满足度较高时,矛盾表现为同一性,上下协调,热情工作,效率提高。

    2、约束作用。员工的行为在约束力不强的情况下,表现出组织纪律涣散,观念淡薄,规范性差,目标模糊等特征,出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利益、目标的不统一性,增加工作完成难度,降低工作效率。在规章制度健全、约束力较强的情况下,员工遵章守纪,规范作业,目标明确,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目标利益统一,形成合力,企业高效运转。

    3、思想道德水平。道德是人修身立业之本,是人理想信念的基础,是解决怎样做人问题的根本所在,是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当员工的道德水平较低时,会出现员工精神萎靡、志趣不高现象,使企业的主要问题或问题的主要方面得不到妥善及时的解决,制约企业的发展。当员工道德水平较高时,表现出精神振奋、专心务实的工作作风,从而提高企业工作质量和效率。

    4、素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质高低,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资本。当素质较低时,不懂业务,工作不协调、不沟通,思想狭隘、保守,个人利益与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统一;
当人的素质较高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熟悉业务工作,善于沟通协调,对企业目标达成共识,并付之于行动。一个管理者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熟悉、精通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有一定的阅历和实践经验。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基层管理者应注重专才,高层管理则强调的是通才,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总结经验,勇于突破自己,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烟草行业人事制度改革措施

    上述几个方面主要因素分析,是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对立统一的普遍表现,是人事管理的一般体现。烟草行业不仅有这样的共性,还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当前,烟草行业正处在内外多重压力之下,置身于内部各种矛盾之中,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WTO的通行规则,实现烟草企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烟草行业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的战略目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烟草生产力发展已成为必然。改革旧的人事体制的约束,建立和完善代表新时期烟草先进生产力的人事管理体系,是烟草行业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保证。

    1、从规范入手,实行目标管理

    规范是实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企业缺乏基础制度与机制的约束,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造成员工思想、行为混乱。所以企业不仅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制度公平、公正地执行,而且要让员工参与规范的制定,使员工自身受到教育和约束。在此基础上,企业围绕年度中心工作,由职工参与意见,制定工作目标,实行全员目标责任制管理。分解企业目标,把目标责任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个人,形成上下结合,横到边,纵到底,责、权、利统一的目标管理体系和完成目标的责任体系,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融为一体。

    2、选择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办法,发挥约束作用

    制定考核标准,选择考评办法,进行员工绩效考评,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企业员工和管理者有着重大影响。一个先进的考评办法,不仅令企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会使员工感到公平,从而认同企业;
而一个落伍的考评制度,往往是对客观信息的扭曲反映,很可能使企业失去人才,给员工带来不必要的失败、挫折。因此,在设计考评体系时,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考虑,要看到绩效的动态特点和长远影响,不能以过去评价现在和未来,更不能主观臆断。选择和制定的评估办法要科学、适用,对于不同烟草企业的人才结构,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评办法。一般对于工业企业员工,大部分岗位工作业绩可以量化,实行“量表清单法”进行考评较为客观;
而对于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岗位工作业绩难以进行量化,而且一人多岗,往往采取综合评价法。

    3、从满足员工的需求出发,发挥激励作用

    员工的需要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改变,烟草行业的员工的需求已进入较高层次。良好的人际关系,组织内部和谐,领导的信任,群众的支持已成为当前员工的基本需求。企业应当给员工提供人与人沟通的机会,尊重员工追求职位、名誉和相对较高的薪酬,满足员工的个人专长和能力的释放。建立健全职级升降考评制度、表彰奖励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员工参与企业某些制度的制定和提供决策参考意见,研究发展计划,担负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等。在分配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分配不仅要考虑劳动量的积累,更主要的是劳动的最终产出和效益。如科技人员取得的科研成果,大都是需要付出超常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并且能够为社会和企业带来超常的回报。这就需要用较高的薪酬来激励,否则人才就会流失。另外,及时满足员工需要,也是激发员工积极性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发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诚信,使激励真正发挥作用。

    4、树立人才价值观,做到人尽其才

    美国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必须把对人的管理从“成本中心”转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这最关键的因素是把人安排到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地方。人才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当前的价值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发挥他潜在的能力。人尽其才应考虑员工的个性、兴趣及其能力的结合。同时可以做适当的、合理的岗位轮换和交叉任职,使人们在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中得到创新。烟草行业长期在专卖这把保护伞下,依赖心理容易使人裹足不前,在新的任务面前,不思创新,无从下手。“双向选择”的上岗机制,是采取了内部人员安排的互动政策,发挥了企业竞争上岗的优势,调动了各阶层员工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当每个员工都能朝着“把自己最想干的工作干好,把本部门的人才用好”的目标努力时,企业人事管理的效益将充分发挥出来。

    5、对干部的提升和使用,要走出传统观念的束缚

    转变用人观念,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更新“论资排辈”,树立“无功便是过”的用人思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只看到“木桶理论”中那块最短的木板,要走出教条的误区,换个角度,看到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不要总是先考虑他什么地方不行,而应着眼于他什么地方能为我所用。用人不要求全责备,关键是要识人善用。另外,对一些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相对固定的岗位来说,需要提供提升技术职称或职务晋升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要大胆提升那些能为企业提出全新建议和相反意见而又言之有理的人,激发人们的创造意识。以公正、公平、平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广泛动员、自愿报名、严格考试、公开述职答辩、组织考察、任前公示等程序公开选拔处级干部,激发干部职工尤其是青年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6、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发展潜在生产力

    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本着企业需要,采取因人施教,对紧缺人才加紧培养,对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要重点培养,对优秀管理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及其后备力量优先培养,对青年人才要全面培养。通过岗位锻炼、项目培养等方式给各级各类人才压担子,以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同时要支持和鼓励员工自学。培训内容要实现由过去单纯的业务型培训转化为与素质相结合,学习政治理论、道德教育、法律知识,使员工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善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观点解决工作中存在和遇到的问题,推行以德治企、以法治企。

    7、建设企业文化,发扬团队精神,整合人力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条件下,企业文化具有“育人强心,固本兴业”之效。烟草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辩证统一,是烟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凝结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哲学、企业科学技术、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品牌、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思维观念的总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先导功能,对企业人力资源起着激励、约束、辐射、纽带的作用,能整合人力资源,以团队出击,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三)人事制度改革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流入企业人才的管理不容忽视

    企业所处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企业人事管理的流动性。从源头上把好人员流入关,对应聘者进行综合素质和品德、智力、技能、知识和经验评价,考虑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才干与技能。同时要对负责招聘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正确评价,规范企业招聘工作管理,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烟草行业人才科学合理的流入。

    2、改革人事制度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

    对企业人员开除、解聘和退休等人才流出的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和企业的有关制度,做好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近年来行业内“扶大关小”、“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的大力实施,使一些职工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产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才能通过“减员”实现“增效”。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的辩证关系。

    3、人事制度改革要规范、创新

    规范就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管理有方,运行有度,是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规范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人事制度的规范性要随着时间的阶段性和空间的区域性的变化,以不断创新的方式加以巩固和完善,才能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烟草行业要改革不适应行业生产力要求的人事制度,不断建立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规范与创新并举,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