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闪闪红星观后感800字_观后感

  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800字_观后感

 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800字

  我分两次把《闪闪的红星》看完了。看后我觉得最感人的是冬子妈妈牺牲之后,冬子从小兰家跑出去找妈妈,他没有找到妈妈却发现了自己的书包,冬子悲痛地放声大哭起来。我觉得冬子好孤独、好可怜,他再也看不到亲爱的妈妈了。

  冬子的妈妈是一位高尚、善良的妈妈,她为了人民牺牲了自己。冬子在妈妈牺牲后,并没有放弃,坚持革命,用自己的机智成功的给红军传了很多信,帮助红军打败了胡汉三,替妈妈报了仇。冬子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是我的好榜样。

  妈妈以前给我讲过潘冬子的故事,在我心目中潘冬子非常勇敢。今天在学校里看电影《闪闪的红星》时,我仿佛已经进入了电影的故事中,眼睛都不眨一眼。在看到机智的潘冬子智斗胡汉三时,我更是心情激动,为潘冬子加油,而当潘冬子失去妈妈时,我也难过极了,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当我看到电影里叔叔阿姨为了打胜仗,早日解放,大家团结不怕吃苦,积极向上,勇敢冲上战场,这让我非常佩服。

  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让我懂了很多,在遇到困难时,自己要想办法排除困难,在学习生活中,要和同学团结协作,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www.fwsI)

  读爱国主义书籍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最近学校开展了读爱国书籍的活动,我从活动中收获了很多。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离开爱国主义是不可想象的。

  在妈妈有时间的情况下带我来到书店,我每次来到书店都看到和我一样,还有比大的哥哥姐姐,都端坐在阅读桌前,认真的阅读书籍。我在这个暑假里看了《小兵张嘎》这本爱国主义书籍,书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和那斗智斗勇的英雄人物,将我带进了一个陌生而又令人沸腾的世界。特别是党的改革开放以来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使生活在二十一世界的我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

  我作为一名爱国的小学生,我要奋发图强,为我们的民族有自豪感和信心,立志发扬光大我们祖先的光辉业绩,创造更高更美的社会主义新文明,为我们的祖国做出新的贡献。

 电影活着观后感(一)

  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我会鄙视这种没有志气的人。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样都比较崇尚那种英雄般的壮烈的牺牲。看完《活着》这部影片后,对于这句话我却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实,不管怎样活着、活得怎么样,可以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活着》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从40年代的小赌场、国共对峙的大战场,到50年代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结束。无论是小到一盏茶杯、一本赌帐,还是大到战场上的军车、大炮,都给我们留下了很真实可信的印象,从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来了一种很切合电影主题的沧桑感,一种有些悲伤、有些凄凉,还有些怀旧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萦绕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过程中,很自然,却给人很真实、很深刻的感受。

  虽然电影《活着》在原着的基础上改动了许多,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着的精神,同时也不缺少导演独特的理解。这也是使得电影同样感动人的一个关键之处。可以说导演张艺谋很深刻地理解了余华这部小说的内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他心目中的活着。看着电影,我不知不觉地被感动了,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要活着。

  电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而从原着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是被饿死的。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努力快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可以说电影里的活着远没有小说里的凄惨,但是张艺谋加入了一些讽刺的东西,却同样让人看了心寒。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最后讲到凤霞生孩子的情节,那些没有经验的小红卫兵变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经验有技术的却被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而关进牛棚,最后凤霞大出血,而小红卫兵却不会处理,会处理的王教授又因为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动手术,而福贵一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凤霞死去。这种讽刺性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大跃进期间,镇长到福贵家收铁,福贵的儿子有庆把福贵心爱的皮影箱拉出来,说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几根铁钉还有皮影上面的几根铁丝都拆出来。还有有庆那一句“那不解放台湾啦”,连天真无邪的孩子说的话都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民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担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后来春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后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啊!

  电影《活着》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没有使我们看到绝望,去控诉那个社会或者命运,相反每一次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认真的活着,因为这两个字很重要。

  电影活着观后感(二)

  晚有闲暇,在网上看了电影《活着》。记得是前几年看了余华的小说,今晚看了同名电影,虽然影片对小说情节的改编颇多,淡化了原着的悲剧色彩,但同样感人至深。先结合相关影评资料,略说浅见如下。

  张艺谋 1994 年根据余华的小说拍摄的电影《活着》,讲述了上个世纪中国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中一个家庭的生活经历。影片记述了 4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到 70 年代初期这段历史时期的世态变迁。

  《活着》从细微之处讲述生活中的事件及给予这个家庭如何的影响,影片在拟写的叙述之中展开喻意的层面呈现历史言说的真相。影片中明确的人物特征、事件、视觉图像,成为中国现象,或中国情况的象征、寓言,生成普遍意义。

  概而言之,影片《活着》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由字幕上提示的活动年代或时间做出自然的划分。第一部分发生在“ 20 世纪 40 年代”。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的福贵性迷赌博彻夜不归,傲慢无视妻子的劝告最终把全部的家产输给了皮影戏班主龙二。加之妻子携女怀子离他而去,父亲责其不孝以杖相击力衰猝死。福贵失去了地位,财富和家庭,以仅存的一点财产设摊街头度日。

  福贵的失意影射了中国当时的势局,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作为西方的半殖民地,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以及后来日本的侵占,中国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身份和主权。一度丰饶的“ Middle Kingdom ”不屑欧洲为“野蛮人”的自大累其难以直起腰身与西方势力分庭抗礼。前尘影事,雪耻自强。(影片中家珍带着孩子主动回返,福贵亦洗心革面。)

  第二部分,影片讲述了另一个悲剧,福贵和家珍的儿子有庆的意外夭折。依据字幕的题示,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始于 1958 年大跃进运动处于一系列经济改革最困难的时期,全体号召全民动员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完成工业、经济农业的基础建设以求十五年内赶超工业化的西方世界。要求土地归公,建立大规模的公有制的农业社,打破传统意义上单一家庭的生活模式,并且组织群众性的冶炼钢铁运动以足所用之需。

  接着,大跃进弥漫的盲目乐观情绪和所付的代价及最终的失败呈现在《活着》的视觉画面之中。人民公社和群众性的大炼钢铁反映了大跃进的基本概貌,后者也是影片叙述的话题。这是一场社会运动,包括徐福贵一家都参加了组织在当地小学校里的没日没夜的治炼劳动,福贵演出皮影戏娱乐工人,家珍为他们端茶送水,甚至孩子也参与了彻夜无眠的工作。依据影片铺陈的线索,因为区长要来到镇区检察,徐家被通知要求回到学校参加下一夜的劳动。尽管父母意识到了他们的孩子已是筋疲力尽,但还是勉强的叫醒了有庆,一路辛苦步向学校,其部分原因在于区长的检察,部分原因出于不想让善良好心的牛镇长失望。福贵背着睡意朦胧神志模糊的有庆,一路上仍在为了晚上的劳动调动他的精神。这一幕福贵几乎成了毛泽东的代言人,使用着主席惯常动员民众的乌托邦式的言辞。“有庆要是听爹的话呀,咱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咱们家现在也就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牛啦……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那一夜,筋疲力尽的有庆在沉睡之时意外的被区长的车撞死了,这位曾是福贵的老战友的区长也因工作的极度疲惫以致在驾车时睡着了。

  有庆的死成为了大跃进失败的寓意象征。因为早先反右斗争的慑力和自然分散的公社模式,实际的产量是由当地官员自己计算和上报的,并非出于一个集中的机构,官僚的或是与之不同的集中的机构。一些不称职的盲目乐观的当地官员往往报出夸大和虚假的数字,循环反复造成调配失控。如果一个公社上报了夸大的产量,所有规模相应的公社就被期望着展开你追我赶的竞赛,以致人们过度地操劳,筋疲力尽,情志不振,落后的操作工艺直接影响到冶炼的质量和农业的产量,决定了大跃进的失败,最终被中国共产党弃之不宣。过度操劳造成有庆和区长的筋疲力尽是导致有庆死亡悲剧的直接后果。

  第三部分,降临于这个家庭的第二个悲剧是女儿凤霞的难产不治身亡,影片在此时也达到了整个剧情的高潮。无论从影射还是寓言的层面,凤霞的死都寓示着同时也批评了文化大革命那段无政府的混乱时期。文化大革命由毛泽东突发灵感而起,部分意图在于他要重新树立自己因为大跃进的沉重失败从而低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要防止由此滑向“修正主义”退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治理模式。为达到这一目的,毛泽东号召彻底消除他所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根源,并在此平台上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毛泽东号召“永远革命”的理论作为彻底打倒资本主义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响应毛泽东号召的是新一代的年轻人,红卫兵。

  影片中凤霞在医院生产的情节表现了“永远革命”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红卫兵以“反革命”的罪名关押了主管医院的医生和教授,凤霞的父母和丈夫十分担心,因为留守负责看病的医生们过于年轻没有经验,也由此铸成了凤霞分娩时因并发症死亡的悲剧。凤霞先是产后大出血,而那些只备学生资格的医生们心慌意乱不知所措。趾高气扬的革命者一下变成了惊魂不定的孩子无助的跑前跑后,撇下凤霞,导致凤霞因失血死去。

  从叙述的层面而言,这一幕表现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果。这一意外的死亡悲剧再一次归因于毛泽东政策导致的灾难。凤霞的死是因为傲慢的红卫兵颠覆了医院的正常制度。如果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为凤霞接生,也许不会出现并发症,或许局势也可以得到控制。再从寓言的层面分析,凤霞的死,尤其是她如何会死,是影片指责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暗红的鲜血染满洁白的床单构成强烈的视觉语言,寓示着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自身经受着严重的“大出血”。

  1966 年,由于红卫兵对工业和经济基础的查抄冲击造成工业产量下降了 15-20% ,尽管一开始预期会有 5% 左右的增长率。整个中国学校被暂时性关闭,教育家、优秀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以毛泽东思想的教条修订学校的课程,并且降低学生的入学标准,为了适应乡民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大众阶层导致的知识停滞状况,造就了既没有掌握良好的技术也没有受过良好训练的“失落的一代”。更不用说以建设一种新兴文化的名义毁掉的无以数计的无价的文化古物。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在大跃进时期制下的微薄基础也被消耗殆尽,同时中国的文化亦遭受到了难以估量的破坏。

  影片三个部分所描述的事件,每一事件不仅从实际叙述的层面上影射同时也从象征寓意上对应着特殊的时间段或是那十年的活动。影片开始描写的福贵财富的损失和地位的丧失,寓示着中国当时的势局。有庆的夭折寓示着大跃进的失败,同样凤霞的死亡寓示着文化大革命的命运。

  此片因其中涉及的政治因素一度被禁放,今天得以解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政府对历史采取的客观公正态度。另外,葛优、巩俐、拧∧、姜武等演员的演技均给此片的感染力增色许多。

  总之,此片不失为颇值一看的好影片。

  电影活着观后感(三)

  今天下午看了部电影《活着》,葛优和巩俐拍的,应该是个老片子,不过原来没有看电影的爱好,现在闲来无事,看了看。片子很让人有所感触。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从四十年代的富家子弟,赌博输光家产到后来演皮影戏养家糊口,被国民党抓去充军,后又于战场上死人堆里存活下来。半路上遇到共军,给共军演皮影戏,拉大炮。回到家中,母亲已经过世了,女儿高烧七天成了哑巴。五十年代大跃进,儿子在一场意外中被吉普车推倒围墙压死了,六七十年代文革中,哑巴女儿出嫁了,找了一个瘸子女婿,女婿人很好,谁想到才过了一年好日子,女儿生孩子大出血死在产床上。一系列的打击下,这对夫妻仍然坚强的笑对生活,因为他们知道活着就是幸福。

  是啊,“活着就是幸福”--其实是一句很无奈的话,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思绪难以平复,人生来就像基督教所说的是有原罪的,佛教中也说因为有业力所以才会投胎为人。人活着其实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南师说过人这一生就是这样糊里糊涂一辈子所谓“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地活着,又不知其所以然地死去”看过这部片子后,我觉得剧中的这对夫妻与其说他们活着就是幸福,不如说他们是无可奈何地活着,活着就是受罪,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非常悲惨的事情,看后让人涕泪纵横,活着是一个什么概念,什么叫活着,似乎很难定义,如果活着看到自己的亲人撒手人寰,自己却爱莫能助,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所以有很多人羡慕长寿的老人,其实长寿的老人有他自己难言的苦衷,长寿就必然会比一般人经历更多的世态炎凉与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所以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当然这样说是很消极的,因为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来必定要死亡,道家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对人生的生死问题看得就很透彻了,所以人有的时候是很奇怪的,为什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会让人们高兴,而一个生命的死去又会让人们痛不欲生呢。如果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去思考,那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不值得庆祝,因为生命诞生就注定要死亡的,那么又有何值得高兴呢。一个生命的死亡是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中能量是守恒的,那么一个生命消失能量不灭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又将出现,所以死亡似乎也不应该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反而应该庆祝。佛教中说到的往生就是这个人死后去了天道中或佛国,生命等级上升了,这本身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什么反而悲伤呢。难怪中国有红白喜事一说,白喜事就是指的死人。所以生命的诞生也好逝去也罢都没有什么好高兴或是悲伤的,因为生命始终存在,不生不灭。生命死亡了其实不是死亡而是肉体死亡了,它的灵魂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活着的人能做的不是哭泣,哭泣没有用,而应该是让死亡的生命不要对人身有任何的眷恋,放下一切欲望与执着用一颗平静的心来对待死亡,祈祷阿弥陀佛接引灵魂到极乐世界去继续进修,这是真是存在的一个世界,不要有任何的疑惑。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对于亡者将是莫大的帮助啊!每当看到电视中出现生离死别的镜头我都不忍观看,自己已然被剧情所感染,痛苦流涕。人生是无常的,没有人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一口气上不来这个肉体就会死亡,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死亡并不可怕,但是必须是在死亡之前明白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出生,又为什么死亡,这也是所有宗教中所探讨的主要问题——生死。所以为什么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宗教信仰。()所有的宗教都在谈论这个问题,只有佛教讲的最彻底最圆满,出生是因为因缘果报,活着是让人领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后去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和等级,而死亡则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死后又被这股业分吹往六道中的某一道,所以佛说的六道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因果也是真实存在的。

  打小时候起,我就很喜欢在夜深人静之时,思考人生的问题,为什么有我?我是谁?为什么我看我说我想都在这一个肉身之中?为什么人会死?如果人死如灯灭,那么死了以后去到哪里?难道没有我了?没有我的话,那么为什么现在有我,每每想到此,我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怖感,因为想不透啊。直到我接触佛教经典的那一刻,我发现我所疑惑的问题在佛法里都能够找到答案,而且是非常完美的答案。同时我也知道了此生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生命的根源去向和生命的意义,让人们放下烦恼与执着,佛说现在是末法时期,世人不信因果,骄奢淫逸,的确是这样,科学代替了原来的宗教信仰,人们开始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却不知道达尔文在临死之前对神父说“主能够宽恕我吗,我愿意收回我所写的所有学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人们却利用爱因斯坦的理论制造出了杀人武器原子弹。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走入宗教,并十分欣赏佛法,爱因斯坦曾说过:“佛法是最圆满的科学,是最高的独一无二的真理!”。因为科学把人类误入歧途,却无法自拔,医学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高度,却产生更多的让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科学到现在还是无法解释出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样一个生命科学的问题。

  到现在,世界大国都掌握了核武器,一旦爆发世界大战,则人类将自取灭亡。这样看来科学能解决问题吗,连最基本的战争都解决不了,又有何用呢?所有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人心,人的道德问题。如果道德缺失,人心不古,那么科学越发展下去,只能是越把人类推向毁灭的边缘!2012是玛雅历法中所说的本次人类终结的时间,谁也无法断定玛雅人说的是不是事实。如果是,我们这些正走在通向2012时间道路上的渺小的人类又将何去何从?是在这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尽情挥霍,还是去利用好这不多的时间努力思考生命的问题并找到真理?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找到了道,我们的生命就有了正确的指引和方向,就不会迷失。就像一盏明灯,带领我们在生命的时空中遨游,找到自己最终的归宿。纪录片含泪活着观后感电影活着观后感800字含泪活着观后感范文篇一:乱世佳人观后感

  下午看了《乱世佳人》着部影片,给我留下印象的固然有那纷飞的战火,那南方种植园主的歌舞升平,思嘉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但最使我有感触的,正如世人对这部影片的印象,是那一种另类的爱情。

  爱情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可以是缠缠绵绵的,可以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承诺,可以以深情款款的甜言蜜语来表达,但是此片中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却表现出另一种模式。没有轰轰烈烈,因为纷飞的战火足以使爱情显得黯然,在战争下,爱情只能是一件附属品,一件奢侈品,虽然战火的隆隆声似乎为爱情平添了几分壮丽,但这又怎么能称的上是轰轰烈烈呢?没有了海誓山盟,没有了生死相随,没有了为了爱情而撒下的盈盈粉泪,又怎么能称的上是轰轰烈烈呢?虽然我憧憬过这样的爱情,但过于绚烂的爱情却给人一种不塌实的感觉,生怕绚烂过后是不尽的黑暗。所以这样的爱情只能是电视剧里的故事,而现实中人却只能以幻想来凭吊它。至于缠缠绵绵,想必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不会这么认为了。

  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模式呢?我想用十分精当的语言来诠释它,但无奈在下功力不够,唯恐词不达意。但以通俗的话说,他们的爱情就象一座火山,在漫长的过程中,看不到任何痕迹,而就在那一刹那,也就是影片的最后,才肆意的喷发,似乎以前的沉没是在酝酿,但这种酝酿几乎连主人公自己也注意不到,所以在喷发的一刹那就连主人公都惊讶于这莫名其妙的爱情。

  但这是一种真实。爱情就是这个样子,默默的潜伏在你心里,当你察觉时往往追悔莫及。影片的结局,给人了无限的遐想。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句经典的台词似乎透露了点什么,我倒很乐意顺着作者的意思去想,他们的爱情不会就此画上句号。

  篇二:乱世佳人观后感

  读书的时候观后感、读后感是老师比较喜欢布置的作业,相对而言,读后感写得多,观后感写得少,因为学校统一组织看电影的时候少。

 最近找了两部曾经看过的老片子来看,剧情一样,看得心情和感受完全不一样,写观后感,慰寂寥。

  费雯丽真美。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对我说,漂亮和美完全是两个概念,你可能很漂亮,但并不一定美。可费雯丽真是美。两部影片《乱世佳人》和《魂断蓝桥》都是费雯丽主演的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一部彩色,一部黑白,《魂断蓝桥》里的费雯丽还很年轻,《乱世佳人》里的费雯丽抬头总是有皱纹,但魅力依然不减,所以才有“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的说法。

  对家乡的信仰。有人说,在人们心目中出生的地方永远赋予我们任何事物都无法比及的情感,这种情感会是我们所有勇气和力量的源泉,当人们回到那里时会有一种轻松和幸福的感觉。所以,当战火纷飞、满目苍夷的时候,斯嘉丽冒着生命危险要回到桃瑞园;当瑞德离开她的时候,她也要回到桃瑞园,她相信桃瑞园和土地将给予的她生的力量和爱的力量。而瑞德,一个利益至上的商人,明明知道南方将土崩瓦解,仍然弃商从戎保卫家乡;当宝尼去世,一切希望破灭的时候,他仍然选择回到他的出生地。

  勇敢坚强的斯嘉丽。很少文学作品那么去表现和刻画一个女主角的缺点的。从开篇到结尾,斯嘉丽的自私、虚荣、精明、刻薄,不择手段就表现得一览无余。可另一点也毫无置疑,斯嘉丽也是勇敢坚强的。为坚定的迷情,虽然是迷茫的,但至少是真心付出,至始至终的;为了保卫家人保卫故土,不顾一切的掩饰柔弱、用智慧反抗战争。她从一个自私、爱漂亮、爱玩的不谙世事的小女人,在短短的一部电影中,蜕变成一个热爱自己家园,扛得起责任和包袱的勇敢而又智慧的女性。

  理智深情的白瑞德。玩世不恭的白瑞德从来没有掩饰过对斯嘉丽的爱慕,也没有掩饰过他不想结婚的念头。可是,他最终对斯嘉丽说,我不能再等了,我不能看着你把自己嫁来嫁去。上大学的时候,寝室的全员看一部韩剧《夏娃的诱惑》,男主角尹相哲被大家公认为完美男人,帅、多金、有地位,最重要的是经得起诱惑,白瑞德是可以和他比拟的。

  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这是片尾斯嘉丽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阳说得一句话,前段时间曾经作为qq签名,当时有人还笑话我用英语,如今,想让他再笑话也不知道等到何时了。可是,不管怎么样,明天终究是新的一天。

  篇三:乱世佳人观后感

  “像古希腊艺术,匀称和谐……”

  这本书的魅力之一是人物形象描写得十分细致,让读者很容易被一个个角色所折服。本书有两个主角,一个是斯嘉丽。奥哈拉,漂亮活泼,敢爱敢恨,那么倔强又那么可爱。他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人,面对战争的打击毫不退缩。但是除了瑞特,谁也不了解她,不了解她所承受的痛苦给她那孩子般的心灵投下怎样的阴影,但是她也不了解别人,甚至自己。瑞特就是另一个主角,他和斯嘉丽有些地方很像。他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他的自尊心使他不愿承认自己对斯嘉丽的爱。可怜的瑞特,他只得把他所有的、无法表达的爱都倾注在那个像斯嘉丽一般的小女儿身上,后来孩子去世了,他觉得全完了,他爱的太累了。于是斯嘉丽再也找不回原来的那个他,那个幽默,看待一切都淡然,爱嘲讽人,震惊亚特兰大,()她爱着却又一直忽略的那个瑞特!结尾留给人无限遐想,斯嘉丽回到了塔拉庄园,那个无论有什么困难都是她的避风港的地方,我相信,斯嘉丽。奥哈拉,在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后,会击败挫折,留住属于她那颗心的爱。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时代背景和人物代表性。每一个人的个性、态度将战争时期美国南方人民的生活、信仰、战争带来的苦难都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本书就像150年前的一幅历史画卷。不知不觉将我们带入其中,它的魅力让我陶醉,让我叹服。

  《乱世佳人》如题,乱世中的佳人。它围绕着这位“佳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旧时代的更迭。一切关于旧时代,都会随风飘去,就像“众神的没落”,唯有历史上演的一幕,通过哲理文字的表达,永远不会失去那份淡雅古典、匀称和谐的古希腊式的美。观乱世佳人有感电影乱世佳人观后感电影《乱世佳人》观后感篇一:《亚夫追梦》观后感

  ——践行群众路线,实现水利梦想

  近日来,“学习亚夫精神,践行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在我局掀起了一股热潮,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大家分小组观看了全国“践行群众路线好榜样”专题片——《亚夫追梦》。

  赵亚夫,现代农业的探路人,50多年来,他扎根农村、情注农业、服务农民;他不断自我舍弃、创新求变,只为让农民利益最大化;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虽获得过无数荣誉,却视名利如过往云烟;他用自己的行动,坚定不移地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他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科技致富梦”、“野山小村梦”和“美丽乡村梦”。

  从引进20株草莓苗开始,到打造句容“草莓之乡”;从引进巨峰葡萄、水蜜桃到应时鲜果的规模推广种植;从培养2位全国劳模、10位省市级劳模、百位致富领头人到打造多个“小康村”,赵老在农民中赢得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口碑,充分体现了一个杰出共产党员的风范。

  作为一名水利人,兴水为利,让水更清、天更蓝、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是我们的梦想。从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怀着“治水”的梦想三过家门而不入到近代著名水利家李仪祉,以振兴祖国水利事业为己任,一代代的水利人为实现我们的水利梦一直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作为青年水利人,我们要用水利精神不断激励自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抱负与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用勤奋工作的实际行动去推进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有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踏踏实实的付出与努力。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唯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弘扬水利人“献身、求实、负责”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学习亚夫精神,践行群众路线,保持“土气”,摒弃“洋气”,接上“地气”,不怕吃苦,把深入基层作为自己的最好的锻炼机会,不断学习,力求创新,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激情,才能为水利梦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葛 忆)

  篇二:《亚夫追梦》观后感

  为响应要求在广大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各级党组织中开展向赵亚夫同志学习的活动,我认真学习亚夫精神,践行群众路线,并进行了总结。

  赵亚夫1961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赵亚夫几十年如一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致富百姓作为毕生的追求。他先后引进推广种植了180万亩的应时果品,给农民带来25.5亿多元的收益;他创新产销模式,帮助农民建立了“赵亚夫农产品合作联社”等专业协会和合作社50多家。他编写多达百万字的农民科技读物,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他以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顾问的身份无偿为农民服务,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忙碌在田间地头,创立的“戴庄模式”坚定了农民对脚下土地的信心。()可以说,赵亚夫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地学习赵亚夫同志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我们要学习赵亚夫同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更应该让大家都来学习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学习赵亚夫同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再次要学习赵亚夫同志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赵亚夫同志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水利事业的普通工作者,我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所从事的事业却也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的全力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赵亚夫同志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更净化了我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单位领导的各项安排布置,执行上级的政策和规定,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学习水利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使水利技术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参与政治学习及文体活动,关心同事们的生活,尽自己的能力做到互相帮助。从各方面以赵亚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督促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冷怀磊)

  篇三:《亚夫追梦》观后感

  ——学习亚夫精神,践行群众路线

  你见过一个退休副厅级干部一年里有200多天下乡、跟农民一起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吗?你见过一个古稀老人忍着满身病痛、不拿一分钱报酬、甚至自己贴钱帮助农民致富的吗?他便是我们句容的赵亚夫,是我们句容人的骄傲。为了农民富起来,可以说,他在拼命。

  说起赵亚夫的先进事迹,每个句容人都能说上一两件,经他扶持从而发家致富的农民数不胜数。而他对于个人名利却看得很淡,2008年,省委省政府授予赵亚夫“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去南京参加表彰大会时,他竟没有一件像样的西装,后来还是陪同他去的镇江市科协负责人把自己的西装借给他的。凭赵亚夫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可以轻松赚大钱,但直到现在,他没为自己赚过一分钱外快。不光如此,还把自己获得的30万元奖金的大部分,以各种方式回报给群众;他曾8次带着农民去日本学技术,除了两次由有关部门提供经费外,其他6次都是自掏腰包,从不计个人名利。

  赵亚夫同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现代农业的探路人、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把“农”字装在心头,扎根农村、服务群众、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面貌,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把爱写在广袤的田野上,凭借坚定执着的信念,扎根农业51年。在为农奉献的日子里,赵亚夫坚守着他的诺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

  “亚夫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实践。它要求我们始终怀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永不脱离群众;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永不停止奋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永不懈怠言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永不失掉共产党人的操守。我们要把学习“亚夫精神”贯彻到实践中,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对照赵亚夫这面“镜子”,检查自己的工作作风实不实、下基层次数多不多、民情民意知不知、服务群众够不够。

  (张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