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山水画技法_水墨动画的探讨

  摘要:邱黯雄的水墨动画《新山海经》是用未开化人的目光来看这个世界,独特地演绎机械时代的物象,同时质疑当代的物质文明。机械时代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人的欲望也许能给出相应的答案。
  关键词:机械时代;邱黯雄;新山海经
  中图分类号:J2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29-01
  一、邱黯雄的水墨动画《新山海经》
  “资本的物象世界里不需要历史,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沉迷于物象,快速消费,快速遗忘。整个世界都是平面的。在物象世界中,人的自在生存是永远不能达到的城堡。” 邱黯雄在他“物象世界里的生产”一文中如是说。
  邱黯雄一直在洞察这个惊人巨变的物象世界,他的水墨动画总在暗示与警惕世人机械时代所带来的后果、所留下的伤痕。他创作的《空中的》以荒诞的手法营造出梦幻般的意象世界,产生对机械时代环境的忧虑感。这是他第一部实验水墨动画,与之相比,《新山海经》更为深入透彻,他运用中国古典神话《山海经》来演绎现代世界的物象以及对机械文明的质疑。
  邱黯雄在介绍《新山海经》时说到:“自己是用未开化人的目光看世界。试想像一个远古人突然从时空裂缝落到今日之地球,现代文明孵育出的各种造物该会让他多么惊讶!当这个远古人用自己的经验和语言系统描绘早已令现代人麻木的各种现象时,无疑为现代人留下了一个可以无尽激荡的空间:错愕、震动、宛尔……在这种逃脱了成见窒息的视野里,现代人自以为是的经验与知识体系遭到了质疑。” 《新山海经》大胆地创造古今图式的结合,用幽默古怪的手法来讲述司空见惯的现代科技生活。影像的投影方式是大型的三联屏幕,仿佛中国古代长卷式的画幅,他希望这样给观众更为震撼的效果。《新山海经》的开端是幽静的丛林、诱人的山水、自在的小鸟在枝头上嬉戏……可突然间远处的黑团打破了自然的宁静,从庄稼、石屋、烟筒、天安门到万里长城的出现,从来没有人的图式却处处留下人为的意识。当观众还沉迷于这些人化了的自然快速建立的画面时,一只多脚会飞的神奇生物从天而降,留下了一个神秘的盒子,也许这预示着机械时代的来临。画面中,一条条轨道由远到近、从多到少地扑过来;高楼大厦不知不觉便快速地堆砌而成;土地不停地变脸、群山仿佛被隐形的怪物一口一口地吃掉……人的贪欲、人的竞争给世界无情地改头换面,放肆地做城市的整形手术,可惜却总是失败的整容师。修不完的道路、铺天盖地的高架桥、永无休止的填海工程,从长卷式的单屏幕到平均分为的三屏幕,用整体与局部的画面、动态与静态镜头的同步对比来作出强烈的诉求。
  当影像中黑衣人和白衣人的出现,再配合上仿佛扩大了一百倍的心跳声,似乎预示着对城市化的焦虑。水管像蚯蚓在蔓延,无情的生物从嘴里吐出一罐一罐的石油,羊像一部机器只有脖子会上下来回无意识地摆动,仿佛被输入某种程式重复地做着一样的动作。巨型昆虫式的吊重机、无表情的机械龟汽车都是由于科技化而有资格进化的生物,邱黯雄把这种人为欲望的现代化转换为生物的变异,生物机械化又将赤裸裸地报复人类,就如影像中演绎的石油问题、环保问题、生产消费等问题。
  二、《新山海经》的语言探讨
  水墨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是不能被丢弃的,但并不代表把传统生搬硬套,甚至无生命地复制。快餐式的当代艺术家最爱把中国传统元素作为个人的艺术符号,探其究竟,没有问题的阐释只为讨好外国买家的芳心。实验水墨艺术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实验,经过了“媒介论、本体论、观念论”等实验阶段。实验水墨是传统与当代对话的方式。
  邱黯雄的动画《新山海经》利用了水墨这一媒材,但他不拘泥于技巧的表现,而是巧用笔墨转换为观念的符号。邱黯雄重新编撰了《山海经》中的内容,动画中表现的“生物”是艺术家依据现代技术下出现的新事物创造而来的。邱黯雄将自己眼中的一个个现代怪物绘制出来,加上文言注解,订制成册。文字叙述旁边配有手绘插图,“唐坦”是大象和坦克的混合体:一架坚挺的坦克底座上伸出一只扬起长鼻喷火的大象头颅。坦克(tank,音译为唐坦),UFO(音译为幽浮),汽车(auto,音译为敖驼)。这是与动画相配合的小册子《新山海经》里的注释,用不含褒贬的方式,启迪着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冷峻反思。水墨是静态的,邱黯雄利用墨的特性以动态的方式展现水墨的气韵,动画里的水墨图式去除了笔墨中心论,用笔墨的特性渲染出古意的情怀。这与艺术家本人的性格有直接联系,邱黯雄身上散发出诗人的气息,他用未开荒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新山海经》运用三联屏幕,把古代长画卷的纸的媒材转化成现代的数字媒体,水墨在这画卷式的屏幕上塑造出新的语言方式。
  动画的构图并不局限于传统水墨的花鸟山水式构图法,邱黯雄任意运用时空,处处流露现实再现的场景,以怪诞、拼贴式的手法来组织画面。他并没有为水墨而水墨,更没有为传统而伪传统,而是用水墨的图式把观众带入中国的远古,同时用笔墨的韵味与现代化的浮躁产生浓郁的冲突。他没有沉迷于传统的诗情画意,反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对当代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德)瓦尔特•本雅明著:《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胡不适译.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出版。
  [2]贡布里希编著:《艺术与错觉》. 林夕 李本正 范景中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
  [3]邱黯雄编写的文章《物象世界里的生产》。
  [4]彼得•韦伯(Peter Weibel)编写的文章《后媒体时代,新媒体艺术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