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心灵

“现在的学生不太好教。”这是在我身边能经常听到的语言。以前,我总是淡淡一笑了之。的确,90后的学生与80后的学生一个明显的不同时是:个性增强,思想活跃,反叛意识强烈。经过高一学年的班主任工作,笔者觉得: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在2008年8月,我带着自信走进高一(1)班,教授英语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军训期间,我用激情和微笑与同学们相处。每天上午军训,下午衔接教学与常规性教育,晚上看学生自修、查寝室,课间与学生们一聊天。我发现学生是多么的可爱,我也在内心深处暗暗发誓:一定要出色地带好这届学生,学生也对我这位年轻老师充满着好奇和期待,抱以欢迎的态度。  

由于新课程需要,学校要求我们任课教师在9月中学前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以便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过去3周内的学习情况。  

考完成绩一出来,我们班的各科成绩大都排在平行班中等偏下,这是我始料不及的现象。尽管接手班级才几周,但这样的成绩让我非常不安。于是提高学科成绩成了我的中心工作,所有的一切都要服务于它。于是随着我要求的严格,原本可爱的学生在我眼中毛病凸显:上课发言不积极、早读声音太小、阅读理解能力太差、学习习惯差等等,成了我天天要唠叨的事。慢慢地,亲和的笑容渐渐消失,代之以严肃的说教,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们要多花时间学、怎么学。似乎一夜之间,老师俨然成了真正的老师,学生成了真正的学生。在我眼里,学生们的表现做得再好,总感觉与自己的想法有些差距。  

记得期中考试后的一天早晨,一位男生在楼梯口与我相遇,突然,他用以前不曾有的、恭敬的口吻向我问好:“老师早!”望着学生远去的背影,困惑之余,我多了一丝痛苦和孤独。  

问题并未到此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开始对我有了戒心,做事也是小心翼翼的。为了让男生寝室的纪律和卫生达到我的要求,我向他们公布了严格的规定。凡是违反规定者,大都要受到我很不客气地批评,甚至有女生在我面前哭了。为了让班级以更好地面貌,我对学生是这要求那要求,从行为习惯到礼仪穿着,从自修纪律到尊师,从就寝纪律到班物整理,我一一作出了规定,学生也在规定中习惯的执行着我的这些条律。  

于是,当我在路上与学生与学生相遇的时候,以恭敬的口吻向我问好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班级的各项行为指标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似乎一切都很是顺利。  

随着我教学和管理上对学生要求的日渐严格,一些原本潜在的问题也就逐渐暴露出来。尽管很多事在我的反省和师生平和的交谈中得到较好的处理解决,但它们引起我的思考却不止于此。  

2009年的1月,在XX师范大学学习期间,不经意间看到了《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一书,闲暇中随便阅读了起来。当阅读到“许多时候,班主任与学生的身体距离是近在咫尺,而心理距离却远在天涯”时,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回顾过去4个月与学生们相处的日子,我内心感知到十分的惭愧:尽管每天都与学生在一起,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  

为什么会这样?我开始了持久的思索和追问。  

是因为分数?作为教师,追求学科教学质量乃是本职所在。那么不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吗?我想肯定不是。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不能等同于朋友关系。我们倡导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没有原则的与学生相处是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不负责,是教师的失职。  

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  

沉重的思索中,我突然领悟到“尊重”二字。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特点的主体去对待。尽管学生还没有完全客观的认识这个世界,但是他们又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试图尝试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而尊重则意味着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接纳和肯定,意味着接受他们存在的个体差异,意味着尊重教育规律。尊重还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理解和宽容。  

问题的原因找出来了:作为认课教师、班主任,我没有很好地做到尊重学生,欣赏每个学生的亮点,没有换位思考。没有倾听学生的声音,搭建沟通平台。也没有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做到凡事与学生商量。  

我深深地回忆我与学生们交往的一幕幕。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眼中心中看到的想到的只有成绩和纪律,至于他们的感受我不曾考虑。在这样一种短视、狭隘的观念的蒙蔽下,我早将“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一教育本质抛在九霄云外了。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其将来幸福人生打下基础。可是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却舍本逐末,以成绩和纪律为先,将学生感受和身心成长为末,因此,出现师生近在咫尺心理距离却远在天涯的情形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我们的学生是脆弱的,因此,他们的心灵更需要心的呵护。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我们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关爱学生就是关爱未来。对学生赤诚的关爱,,是师德的核心。  

只有不断走近学生,而后走进,班主任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熟知学生,学生才会和教师做朋友,希望教师分享成功与喜悦;
也只有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教师才能倾听烦恼,分担忧愁,消除学生的焦虑。只有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是最可信任的,他们才会把内心世界向教师打开,教师才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我最可爱的学生,我努力着,试着做学生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