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指导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当然,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下面笔者以《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开展课程教学。
  片段 1:“规则源于生活”
  1. 轻松游戏,体验规则。
  师:今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老师来带大家玩“传球”的游戏,怎么样?
  2. 开始游戏(在游戏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争论)。
  3. 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再次游戏。
  (1)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为游戏制定规则)。
  (2)共同制定游戏规则,按照规则再次玩游戏。
  4. 明白规则的意义——校园生活,寻找规则。
  师:规则对人有约束作用,但规则也是为大家服务的。同学们有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今天我们先来说说学校的规则。你们知道学校里有哪些规则吗?(课堂规则、值日规则、升旗规则、排队规则、考试规则……)
  5. 走出校园,了解规则。
  师:同学们,除了在校园内我们要遵守规则,在校外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遵守的规则,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1)同桌交流讨论。
  (2)汇报、交流。(交通规则、购物规则、家庭规则……)
  反思
  一堂有实效的课,必须结合实际,抓准学生现实问题,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问题来制定学习目标和设计学习活动。本次学习活动,紧扣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校外生活两方面进行,让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初步了解规则,以及规则的重要性。这些规则,是从学生身边熟知的事情中发现的,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设计要求。
  规则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人们生活的需要,它的产生和矛盾的激发是跟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说它是源于生活的,规则的制定又是为了人们能更好的生活,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理念,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生活。
  儿童是非常天真的,他们喜欢游戏,渴望快乐,教学中就抓住了这一契机。
  片段2:“生活需要规则”
  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师:假如现在让你选择一个最重要的规则,你会选择哪个?为什么?
  (1)和你的同桌交流。
  (2)指定一些学生谈一谈。
  2. 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规则,你认为谁说的最有道理?
  3. 逆向思维。
  师:是啊,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规则,不管我们认为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只要有这个规则,肯定就有它的作用。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生活中没有了其中一个规则,我们的生活会出现哪些问题呢?(课件)
  假如活动中没有游戏规则……
  假如学习中没有校园规则……
  假如生活中没有交通规则……
  假如……
  师:同学们,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活中每一个规则都很重要,缺少哪一个都不行!)
  4. 如何遵守规则。
  师:如何让我们周围的人也能知道规则的重要性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首先自己要自觉做到,并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人,规则很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
  反思
  本次设计与教学始终以儿童生活为主线,在教学中通过游戏这个“点”,对规则进行定义后,逐步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无法离开规则。此片段的设计没有采用说教的形式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抛出一个引发学生争议的话题:“你认为哪个规则最重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规则,调动一切已有经验,向同学证明自己选择的规则才是最重要的。在学生僵持不下之时,选择一个有学生认为不太重要的规则,抛出问题:“假如没有了这个规则会如何?”学生这才豁然大悟:“原来每一个规则都很重要!”学生在教室里辩论、探讨,打破了课堂单一呆板、师生对立的关系,使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并能使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和体验,很好地达成了教学意图。
  品德教材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品德的学习又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立足社会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 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