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祭|献祭什么意思

  罗伯特·斯通(Robert Stone,1937-),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一共发表七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斯通最擅长表现的是个人和走向没落的当代西方社会之间的冲突。其笔下的主人公,尤其是男性人物,往往都在事件的漩涡中心挣扎而难以自拔。除了情节暗示之外,斯通在《灵魂之湾》中所用到的多处象征手法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所有这些细节表明了他想使小说前后呼应的良苦用心。小说以成熟洗练的笔法,为诸多事物赋予了特别的意象。《灵魂之湾》中出现了多达74处的鹿,前有伏笔,后有照应。通过对其分析,鹿意象展现出了“柔弱”“猎物”“殇途”和“献祭”四个特征。2011年12月的牝丹江大学学报上,笔者曾在“游荡在林边的牡鹿——《灵魂之湾》中的鹿意象分析”一文中就前三个意象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则专门针对鹿意象的“献祭”这个比较特别的特征,结合西方神话进行原型分析,来揭示求生与死亡这对隐藏的矛盾,展现故事情节的张力。而“献祭”特征的实现,更多地取决于鹿意象在两个层面的衍生体:一个是代表祭品的手推车和羊,另一个是收获祭品的马。本文根据其2003年的长篇小说《灵魂之湾》,就其中鹿意象衍生体的原型特征进行深入探讨,论证鹿意象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独特关系。
  一、鹿意象之“献祭”特征
  鹿作为祭品,在西方世界的传统中由来已久,希腊神话中有过很多关于鹿的传说和故事。在古代,牝鹿通常被人们抓来用于献祭给太阳神阿波罗。希腊神话中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曾因生擒了克律涅亚金角鹿,被迫在阿尔忒弥斯与阿波罗面前辩白自己无罪。人们努力地讨好神灵而献祭,无非是为了得到神的眷顾而风调雨顺,要不就是因为犯了错误以期用此法平息神的愤怒。远征特洛伊的希腊联军首领阿伽门农射杀了献给月神阿尔忒弥斯的祭品梅花鹿,并炫耀其射技。女神一气之下执意要以阿伽门农之女伊菲格涅娅作祭品,抵偿圣鹿。阿伽门农被迫依从,而最后一刻女神在祭坛上发了怜悯之心,以鹿易人。最终“一头高大雄伟的梅花鹿挣扎着躺在地上,牺牲的鲜血浓浓密密地喷洒在祭台上”。
  作为充满灵性的上等肉食,鹿成为献祭给神灵的高贵祭品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对恶魔而言,垂涎欲滴的美味祭品无非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东西——灵魂。斯通通过鹿意象的“献祭”特征,引导读者看到麦克尔是如何失去灵魂的。拉腊的“新的生命”以麦克尔的“死亡”为代价,鹿意象的“献祭”特征在这一情节暗示方面功不可没。小说的最后,拉腊利用了麦克尔找回了自己的灵魂,她用一个灵魂的牺牲实现了另一个灵魂的复归,麦克尔不知不觉间成了替死鬼。当读完小说后,我们重读拉腊在萨林斯堡背的利尔科的诗,我们或许能悟出一层全新的意义:“燃烧着熔为一体,一个新的生命在死亡中复活。”
  二、析鹿意象衍生体——手推车和羊
  之前麦克尔曾“看着男人推着他的鹿和独轮车,在一阵阵的狂怒和吼叫声中从他的下方走过”。心有余悸的他后来在梦中看到“一个涂脂抹粉的男人推着一辆独轮车在旁边观看”,而又隐约察觉“梦里的每件事情不知何故都是真的”。随着巫师巴隆·撒麦迪回来,“从黑暗中,从蛇神达姆巴拉显示神威的中心柱旁边。巴隆·撒麦迪推着一辆独轮车”。同样是手推车,之前上面是一头死鹿,而在招魂仪式上的车上,“有一个被勒死的动物伸着大红的舌头,比火焰映照下的任何东西都要红。那是一只羊”。鹿转换成了羊,这一转变意味着献祭过程的完成。因为在圣经中,替罪羊的传统就是这样来的:“(利5:15)人若在耶和华的圣物上误犯了罪,有了过犯,就要照你所估的,按圣所的舍客勒拿银子,将赎愆祭牲,就是羊群中一只没有残疾的公绵羊,牵到耶和华面前为赎愆祭。”麦克尔由曾经多少还拥有一点自由的鹿,变成了现在的羊,经由拉腊的手当做祭品被呈送给魔鬼。巫师巴隆·撒麦迪于是“放声大笑,这是一种虚假的开怀大笑,像小丑或者像牧师的笑。他晃动着独轮车和车上的山羊。鼓声为他们敲响”。不解的麦克尔在“临死”前问他是谁,“回答他的是小丑般的笑声和嗬嗬嗬的回声以及独轮车的震颤”。
  或许有人有这样的疑问,没有夺取人生命的献祭,如何算得上是真正的献祭?这一点能在圣经中找到答案:“(利16:21)两手按在羊头上,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藉着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旷野去。”替罪羊的生命固然存在,但是灵魂的缺失(或者说灵魂的堕落)使其负担了一生都难以洗涤的罪。麦克尔之后的逃亡,就如同奔跑在旷野上的替罪羊般漫无目的。背负着永远都无法洗涤的罪,他一边拼命想逃出这个岛,一边在逃亡的途中“仿佛又看见了那辆独轮手推车,还有那只山羊的舌头”。
  三、析鹿意象衍生体——马
  《灵魂之湾》中着眼于马的笔墨看似不多,但马却与女主人公拉腊的活动紧密相连,也可以视作是拉腊这个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缩影。在小说的前半部即有所介绍拉腊的家里有马房,拉腊每天早晨遛马,还问麦克尔是否习惯早起来看她驯马。“这个马房里一共有六个马栏,其中有两个里面有马,一匹是漂亮的栗色马,另一匹是灰色的。两匹马的身上都披着褪了色的毛毯。”乍一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安静祥和的景象,似乎这两匹马就跟传统意义上的马一样,是人类驯良的朋友。紧接着“拉腊伸手一摸,马就向她转过头来,那匹灰色的马不断啃噬着她的手,直到她把手抽回。马鼻孔里喷出的气息在冰冷的马房里化成一团雾气”。在这段文字中,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到拉腊的马并没有那么简单,“啃噬”这一动作也更多地贴近食肉动物的举止,这个细节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在小说的结尾处有这样的桥段,麦克尔在半梦半醒之间“听见了马蹄声,然后循声望去,看见了她。快到他跟前的时候,她让那匹高大的黑马缓辔徐行”。“她那匹高大、吓人的坐骑令埃亨感到吃惊。这是一匹去势的墨玉色公马,大大的眼睛……”难怪麦克尔不由惊叹道:那匹性情暴烈的黑马“看样子像吃肉的”。作为一个食草动物,马能吃肉似乎是无稽之谈,但在希腊神话中却能望见端倪,强悍而又好战的国王狄俄墨得斯养了一群凶猛狂野的牝马,喂养牝马的饲料是不幸误入国王城堡的陌生人。武士们将生人干脆扔在马槽里喂马。即使已经被赫拉克勒斯驯服,这群牝马依然会在主人不在的时候变得疯狂起来,食欲大振想吃人肉。由此看来,麦克尔眼中的食肉马并非空穴来风,而他也是被拉腊玩弄于掌心的祭品罢了。
  另一个值得深究的地方就是黑马的选择,斯通在此处特意选择了不同于往日温顺色调的栗色马和灰色马,足见其良苦用心。黑色本来就是庄严、肃穆和神秘的色调,更暗含着潜在的危险之意,而在希腊神话中,唯一以黑马作为座驾的正是哈迪斯——这个统治冥府,令任何人都心生恐惧的神。他生性残忍,毫无恻隐之心,和冥王一样,拉腊也是一个颇具野心且后劲十足的女性,在经历了岛上的种种政治和军事事件之后,“玛丽一克莱尔·珀塞 尔已被圣特里尼蒂岛共和国任命为驻法国大使。报上还配发了拉腊的一张照片。”斯通在此明了地凸显了拉腊的强势,就像她自己所说那样:“岛卜有句谚语,‘大骑手不能骑小马’。”此刻骑着黑马的拉腊正是如日中天般强大,麦克尔则显得星光黯淡。伴随着麦克尔的雌伏,是拉腊的雄起,就像整个小说最后的收尾句:“她朝着既定的方向继续骑马前行。他想象不出在前面等着她的是什么”。
  四、结语
  “柔弱”“猎物”“殇途”和“献祭”是《灵魂之湾》中鹿意象的四个突出特征。鹿意象的诠释,简单地讲,就是研究鹿的象征意义。基于《圣经》和西方神话故事中的原型,斯通用意象的特殊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以及宗教教义、历史意义、价值判断、民族情感等。客观的物象,经过人的心灵加工并升华到心象,鹿及其衍生体从一个个呆板的文字代码,一下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并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在诠释《灵魂之湾》里的意象时,要进行意象的还原,熟悉和了解《圣经》及西方神话所处时代的文化、习俗和生活。诠释者的视阈与文本中主人公的视阈两者通过有机融合,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圣经》中的意象世界和宗教蕴涵。
  [参考文献]
  [1][德]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M].曹乃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72-327.
  [2]徐正芳.灵魂政治爱情——评罗伯特·斯通的《灵魂之湾》[J].当代外国文学,2005(03).
  [3][美]罗伯特·斯通.灵魂之湾[M].姚翠丽,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89.
  [4]圣经(和合本)[M].中国基督教协会,2002.
  [5]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45.
  [6]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4:12.
  [8]邓双琴.世界一流文学名著精缩[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8.
  [作者简介]
  张天骄(1981-),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高文宇(1972-),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和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