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寻租的博弈分析与治理 盈余管理新治理

  摘要:本文通过静态模型和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从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两方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寻租条件与合谋寻租本质,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 寻租 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寻租是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对会计寻租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即会计准则制定和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其中,会计准则制定又分为一国之内的会计准则制定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两方面。从一国之内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来看,由于单靠市场力量无法使会计信息披露达到恰当的数量和预期的质量,因而防止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市场失灵就对会计信息管制产生了需求,如公认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制定、对上市公司实施审计的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等。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Zeff,1978),从根本上来讲,会计准则制定不仅是经济决策过程同时也是政治决策过程,各种利益集团会通过游说、发表评论等方式影响准则制定过程,以争取对自己有利的会计准则(Scott,2000中译本;Zeff,1992,2004等)。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来看,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协调国际间会计准则以使不同国家的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致,法律、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使国际会计准则对本国有利,就是各国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而准则制定过程也是一个博弈过程,将会影响各国间利益的分配,因而也是一个寻租过程(Zeff,1998等)。从盈余管理角度来看,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公司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以达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从而达到财富转移的目的或获取其它利益。对此的研究主要是以实证文献为主,取得比较一致看法的方面有:分红计划假设(如Healy,1985)、债务契约假设(如Sweeney,A.P.,1994;Defond and Jimambalvo,1994)、政治成本假(如Jones,1991;Cahan,1992)等。此外, Bertrand et al.(2002)还分析了印度通过盈余管理的寻租现象。我国将寻租理论用于解释会计问题始于2000年。到目前,按照寻租手段的不同,对会计寻租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施加影响以取得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而进行寻租(如吕博,2000;雷光勇等,2004);利用我国会计制度双轨制的特殊情况进行会计寻租(林钟高等,2001;雷光勇等,2005);借助会计政策变更或关联交易利用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会计寻租(如张鸣,2001;Jian and Wong,2006);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寻租分析(如曲晓辉,2001、2003;冯巧根,2003)。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对一国之内会计准则制定的寻租分析较为成熟,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寻租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对盈余管理的寻租分析,在基本理论方面,国内外均还显得不足。盈余管理寻租与会计准则制定的寻租存在较大差异,会计准则制定的寻租在于影响准则的制定过程,从而是一个公共政治过程,而盈余管理寻租则是在会计准则等技术规范既定的前提下,管理者、大股东、注册会计师等之间的博弈过程,是一个私人秩序过程。现有的研究均忽视了盈余管理这个私人秩序过程的合谋寻租本质。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二、盈余管理寻租的静态分析
  ( 一 )模型的假设分析 我们先考察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通过盈余管理进行寻租的一个静态模型。假设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事先约定了审计业务关系,并确定审计收费为P。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要花费审计成本C。上市公司为了公司价值最大化,将公司的盈余予以调高,假设V是企业的真正盈余,R是公司报告的会计盈余,R=V表示如实报告企业真正盈余的情况,g表示进行盈余管理的幅度(g>0),R=V(1+g)表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以后企业的盈余。同时,假设公司盈余与市场价值的折算系数为v(1+g)x-vx=Vgx,那么,通过盈余管理调整的公司价值增值为 =Vg ,这是盈余管理的租金来源。为了得到注册会计师的合谋,上市公司给注册会计师在原有的审计收费基础上加价?驻P。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合谋行为,有可能被市场发现,发现的概率为?茁,盈余管理的幅度g越大,证券市场监管越严厉(也就是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k越高),被发现的概率?茁也越大。如被发现以后,由于事中的监管和事后的司法诉讼,严重的盈余管理会受到罚款和赔偿等惩罚,其金额为gka(a为常数),其中k为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保护程度越高,k越大。同时,由于注册会计师没有诚信地遵循审计准则,其受罚行为会遭受声誉损失,其原有的其他客户可能会与其解聘,导致损失。事务所规模越大,损失越大。事务所规模为m1(m≥1),声誉损失为ms,其中s为每单位事务所规模的市场私人惩罚损失,与市场有效性正相关。同时,一旦市场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市场会降低其公司价值?姿xR,其中?姿为下降系数,与市场有效性正相关,即证券市场越有效,?姿下降越多。
  ( 二 )盈余管理寻租的静态成本收益条件因此,公司寻租的收益是Vg ,寻租成本是?驻P+?茁?姿xR,会计师寻租的收益是?驻P,寻租的成本是?茁gka+?茁ms。那么,寻租活动存在的必要条件是:Vgx>?驻P+?茁?姿xR>?驻P>?茁gka+?茁ms。此公式的含义是:只有当Vgx>?茁+?驻P+?茁?姿xR时,公司才会产生盈余管理行为;对会计师来讲,只有?驻P>?茁gka+?茁ms,他才会参与盈余管理寻租活动;对公司来讲,其所得租金为Vgx-(?驻P+?茁?姿xR)=Vgx-[?驻P+?茁?姿xV(1+g)]。因此,当V、g、?驻P、x一定时,证券市场监管越严厉(也就是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k越高),市场越有效(即?姿下降越多)时,公司盈余管理寻租行为被发现的概率?茁也越大,寻租成本越高,公司寻租所得就越少,对盈余管理寻租行为就越有抑制作用。对会计师而言,其所得租金为?驻P-(?茁gka+?茁ms),其中?驻P是公司从盈余管理总租金Vgx中分配给注册会计师的部分。在?驻P、m、a、g一定的条件下,证券市场监管越严厉(也就是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k越高),证券市场越有效(即s越大)时,公司盈余管理寻租行为被发现的概率?茁也越大,注册会计师寻租的成本越高,寻租所得越少,对其寻租行为越有抑制作用。同时,在V、g、x、m、a一定时,(?驻P+?茁?姿xR)-?驻P=?茁?姿xR=?茁?姿xV(1+g),证券市场监管越严厉(也就是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k越高),证券市场越有效(即s越大)时,公司盈余管理寻租行为被发现的概率?茁也越大,?姿下降越多,?茁?姿xR越大,公司和注册会计师通过盈余管理寻租的激励空间就越小。反此,则?茁?姿xR就越小,公司和注册会计师通过盈余管理寻租的激励空间就越大。因此,完善法律对投资者事前和事中的保护,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建设,增加私人惩罚所带来的损失,缩小会计准则的公共领域,无疑就会加大?茁?姿xR,抑制了双方进行盈余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公司和注册会计师所得的租金总额为[Vgx-(?驻P+?茁?姿xR)]+[?驻P-(?茁gka+ ?茁ms)]=Vgx- ?茁?姿xR-(?茁gka+?茁ms)<Vgx,这就意味着,公司和会计师为了寻租耗费了稀缺的资源,使得租值耗散。由此可见,会计法律对会计准则等技术规范显性条款的保护越好,同时市场越有效进而私人惩罚成本对会计准则等技术规范的隐性条款(即公共领域)的保障越好,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就越不容易发生。同时,盈余管理行为会耗费稀缺资源,应控制在一个“满意”的范围内。
  三、盈余管理寻租的动态博弈分析
  ( 一 )模型的假设前提模型的假设前提包括:(1)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都是追求期望收益最大化的风险中性的理性经济人。上市公司的目的是利用盈余管理手段,维护公司的财务形象、提高公司的筹资能力、满足监管要求以及管理当局收益最大化等。这里,我们假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经济人,既要通过高品质的审计服务扩大市场份额,又要通过给予上市公司一定的方便留住客户,同时又要考虑到诉讼风险及不诚信遵守审计准则所带来的声誉损失等。(2)在既定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有动机充分利用会计准则存在的“公共领域”进行盈余管理,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具体描述如下:如果T是企业真实的资产收益率(T>0),R是公司报告的资产收益率,R=T表示如实报告企业的收益情况;R=T(1+g)(其中,g>0表示进行盈余管理的幅度)表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以后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为了盈余管理不反映于审计意见中,上市公司会通过加价寻求与注册会计师合谋。为了取得注册会计师的合谋,他可选择的策略有两种:“不加价”和“加价”,其中:“不加价”就意味着更换注册会计师。(3)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很强,能够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其可选的策略有“接受”和“拒绝”。“接受”就是被上市公司收买;“拒绝”就是注册会计师不被上市公司收买。(4)注册会计师和上市公司事先已经确定了正常审计收费的金额,当注册会计师发现盈余管理时,上市公司试图通过加价的方式收买注册会计师。(5)当注册会计师拒绝被收买时,上市公司会变更事务所。(6)新的注册会计师容易被收买,会给上市公司出具满意的审计意见。(7)由于变更注册会计师可能会给市场带来坏消息,会使公司股价下跌,同时更换注册会计师也会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招致严格的审查,所以更换注册会计师的成本要远大于收买注册会计师的成本。
  ( 二 )参与人的收益分析 (1)注册会计师的收益。当注册会计师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时,上市公司会在原来议定审计费用P0的基础上加价,双方会对租金的分配比例(X,1-X)讨价还价。同时,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合谋行为,有可能被市场发现,假定被发现的概率为 。其中,盈余管理的幅度g越大,市场越有效,越有可能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因此被发现的概率(X,1-X)也越大。被发现以后,由于事中的监管和事后的司法诉讼,严重的盈余管理会受到罚款和赔偿等惩罚,其金额为其寻租所得的k倍,其中k代表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保护程度越高,k越大。同时,由于注册会计师没有诚信地遵循审计准则,其受罚行为会遭受声誉损失,其原有的客户及其他客户可能会与其解聘,导致损失。事务所规模越大,损失越大。事务所规模为?茁,声誉损失为ms(s>0),其中s为单位事务所规模的声誉损失,它与市场有效性正相关。同时,如果审计事务所保留了同上市公司的聘任关系,则以后每年可以从该客户获得y单位的准租金(quasi-rents),时间贴现系数为?兹(?兹>0)。(2)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让公司价值持续地最大化,假定公司的价值与公司披露的盈余正相关,z为公司资产规模,公司价值与披露会计收益存在一个折算系数,那么,没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价值为V=zTx,经过盈余管理后的公司的价值就是V(1+g)=xzR=xTz(1+g),其中,通过盈余管理增加的公司价值为?驻v=V(1+g)-V=Tzx(1+g)-Tzx=Tzxg=Vg,如果市场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会降低其公司价值?姿xR=?姿V(1+g),其中?姿为下降系数(01)。如果上市公司没有成功收买事务所,上市公司寻找新的事务所会发生成本f,同时,由于变更事务所会造成公司股价下跌,导致公司价值下降qxR=qV(1+g),其中q是公司价值下降系数(0<q>1),并且由于变更事务所意味着公司存在的问题使得事务所与公司的矛盾不可调和,所以q>?姿。
  ( 三 )参与人的行动顺序与支付函数假设公司和事务所的贴现因子分别为?啄1和?啄2(0   给定上述结果,假设公司和事务所的贴现因子分别为?啄1和?啄2(00,这意味着事务所与公司之间的聘用期限越长,事务所的寻租所得就越多,即事务所任期影响审计师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2)b"v=(1-?茁k)[?啄2(1-?啄1)g(1-?茁?姿)+?啄1q(1+g)-?啄2(1-?啄1)?茁?姿。如前所述,在公司资产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v就是公司规模资产的代理变量。同时,q>?姿,00,那么,在?啄1q(1+g)-?啄2(1-?啄1)?茁?姿>0的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被发现的概率?茁越大,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越高,那么,1-?茁k时,b"v0的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被发现的概率(?茁)越低,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越低,那么,1-?茁k>0,即?茁>时,b"v>0,意味着事务所寻租所得与客户公司规模正相关,即事务所对客户存在财务依赖性问题。(3)b"v=?啄2(1-?茁)?兹>0,说明事务所后期每年从公司所得的准租金与事务所租金总额成正比,事务所会希望和公司保持长期的聘用关系。(4)b"f=?啄2?啄1(1-?茁k),如果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被发现的概率(?茁)越大,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k越高,那么1-?茁k时,b"f0,即?茁0,说明上市公司寻找新的事务所的成本f越高,事务所的谈判能力增强,事务所的寻租所得就越多。(5)b"q=?啄2?啄1(1-?茁k)v(1+g),如果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被发现的概率(?茁)越大,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k越高,那么1-?茁k时,b"f0,即?茁0,说明上市公司寻找新的事务所引发的股价下降系数越高,事务所的谈判能力就越强,事务所的寻租所得就越多。(6)b"m=-?啄2?茁s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投资者保护、诚信与盈余管理”(项目编号:08JC63006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吕博:《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寻租行为分析》,《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雷光勇:《审计合谋与财务报告舞弊:共生与治理》,《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
  [3]林钟高、赵宏:《寻租理论与会计准则》,《财经研究》2001年第2期。
  [4]雷光勇、姚晗:《会计制度变迁和会计寻租》,《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5]张鸣:《会计政策变更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8期。
  [6]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
  [7]曲晓辉、陈瑜:《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1期。
  [8]冯巧根:《会计准则国际化中的权益失衡及其对策》《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
  [9]刘启亮:《不完全契约与盈余管理》,《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0]W. R. Scott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1]S. A. Zeff,《会计准则制定: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2]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ICPA). The Commission on Auditors’ Responsibilities: Report,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New York, NY: AICPA. 1978.
  [13]S. A. Zeff, 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 ,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78.
  [14]P.Healy, 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5.
  [15]A.P.Sweeney,Debt-covenant Violations and Managers’ Accounting Respons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
  [16]M.L.DeFond,and J.Jiambalvo.Debt Covenant Effect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
  [17]J. Jones,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1991.
  [18]S.Cahan,The effect of Antitrust Investigations on Discretionary Accruals:A Refined Test of the Political Cost Hypothesis,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2.
  [19]M. Bertrand, P. Mehta and S. Mullainathan. Ferreting Out Tunneling: an Appliction to Indian Business Group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
  [20]M. Jian and T. J. Wong.Propping and Tunneling through Related Party Translations. 2006.
  (编辑 聂慧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