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大数据对社会的风险 [企业社会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以及企业各利益相关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企业社会风险已成为企业面临的一种新风险。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社会风险是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所承担的风险损失,它具有自利性、外部性内部化、复杂性、双损性和可控性等特征;要防范和控制企业社会风险,就必须参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包括管理控制和治理控制两部分内容。这些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内容,而且在实践上有助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风险 管理控制 治理控制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十分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则和标准,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随着全球性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企业各利益相关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企业将面临一种新的风险,即企业社会风险(Kytle,2005;Goto,2007)。如果企业忽视社会责任,就要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惩罚,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最终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英国石油公司海上原油泄漏事件、三鹿集团劣质奶粉事件等诸多企业存在的社会责任问题,都不同程度地给企业自身带来了社会风险,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所以,要加强对企业社会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这不仅是一个现实选择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上有待研究并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
  二、企业社会风险的涵义与特点
  ( 一 )企业社会风险的涵义 何谓企业社会风险?现有文献基本上都是从社会事件发生的角度来加以解释,认为企业社会风险是指企业因社会事件的发生而蒙受的损失。如战争、种族冲突、暴乱、罢工、经济危机、产业政策调整等企业无法抗拒的因素使企业遭受的系统性风险。而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把企业社会风险解释为:企业社会风险是指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所承担的损失,如声誉损失、法律制裁、交易成本增加、消费者抵制、人才流失、再融资困难以及经营停顿等。对企业的这种风险承担机制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论解释:一是从企业作为一组关系契约方面来解释。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本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Freeman and Evan, 1990, 等)。它既包括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契约,也包括企业与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和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这些契约通过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规定了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交易关系”,即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而各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资源和良好经营环境。可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极大地提高这种交易的质量和效率(Donudson and Dunfee, 1999),是企业从各利益相关者获得各种资源和良好经营环境从而增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否则,如果企业忽视社会责任,这种交易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企业不仅不能从各利益相关者获得资源和支持,而且还会承担社会风险。二是从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方面来解释。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除了包括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外,还包括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和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与经营者或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Hill and Jones, 1992)。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动态博弈,即一方面,企业期望从各利益相关者获得各种资源和良好经营环境,但另一方面,各利益相关者却又不知道哪家企业值得信赖,应该给予支持。为了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就必须向各利益相关者传递某种信号,以作为自己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暗示,表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当然,各利益相关者也不会轻易地相信这种信号,因此这就要求企业所发出的信号要付出代价(成本),以防止其他企业轻易地模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这种信号传递机制,它有助于企业赢得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信赖和支持,使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这是当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模式)。所以,如果企业忽视社会责任,企业就不可能赢得各利益相关者的信赖和支持,甚至会承担社会风险,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分析可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既利己也利他”的最优选择,而忽视社会责任,就会自食苦果,承担社会风险。
  ( 二 )企业社会风险的特征企业社会风险具有如下特征:(1)从企业社会风险的产生来看,企业社会风险具有自利性特征。企业的任何一种风险都产生于企业自身的行为或其它组织的行为或环境的不确定性(Kytle and Ruggie; 2005)。企业社会风险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企业社会风险产生于企业的自利性行为,即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损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这种自利性行为就会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抵制,最终使企业自食苦果,承担社会风险。(2)从企业社会风险的承担来看,企业社会风险具有外部性内部化特征。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外部性内部化是指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后果将由产生这一行为后果的个人或组织来承担。运用这一概念来解释企业社会风险,企业社会风险便具有外部性内部化特征,即企业忽视社会责任以损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各利益相关者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惩罚企业,使企业对其忽视社会责任承担后果,付出代价。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以及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各利益相关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企业社会风险的这种外部性内部化特征会越来越强化。(3)从企业社会风险的结构来看,企业社会风险具有复杂性特征。如前所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也要对债权人、员工、消费者、客户、政府、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对这些社会责任的忽视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风险,而且还要受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程度以及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和各利益相关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强弱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社会风险具有复杂性特征。(4)从企业社会风险的后果来看,企业社会风险具有“双损”性特征。即企业忽视社会责任不仅给自身造成了社会风险,影响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社会造成了社会成本,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5)从企业社会风险的控制来看,企业社会风险具有可控性特征。如前所说,企业社会风险是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所致,而不是企业无法抗拒的因素所致。因此,可以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来实现对企业社会风险的控制。明确企业社会风险的这些特征,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企业社会风险的理解和控制。
  三、企业社会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 一 )企业社会风险的管理控制 一般认为,管理控制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战略控制、业务流程控制和绩效考评等管理活动,对企业各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加以协调,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过程(程新生,2008)。企业社会风险的管理控制就是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管理控制之中,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规避企业社会风险。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1)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肯尼斯?安德鲁斯认为,这样的战略管理至少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识别和评价契约的优势和劣势(能做的);二是识别和评价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可能做的);三是识别和评价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和管理抱负(想做的);四是识别和评价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应该做的)。Brenda et al(2002)提出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整合战略,其内容包括与各利益相关者沟通的价值与承诺、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把企业社会责任并入企业战略决策中、组织支持与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计划以及对企业管理者进行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训练等。Bryan and Allen(2007)认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应关注如下五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可视性,即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可观察及认同程度;二是专有性,即管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使企业能够从各利益相关者获得各种资源和支持;三是自愿性,即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四是向心性,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联,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Marcel, 2003);五是前瞻性,即把握各利益相关者需求和社会议题的变化,寻求企业发展机会。由这些论述可见,企业战略管理要从基于股东利益至上的战略管理转变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2)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业务控制。即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各项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的控制之中,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得到具体落实。如在预算控制方面,要单列企业社会责任预算,以便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日常控制活动之中;在会计控制方面,要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以及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在财务控制方面,除了要选择稳健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债务水平、信用政策和股利政策等财务政策外,更要考虑对环境保护、员工工作条件与能力、产品安全与质量、社会公益事业等社会责任的投资;在经营业务控制方面,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与成本、供应过程中货款结算、销售过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合法经营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毫无疑问,所有这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业务控制都是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具体化,进而把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实处。(3)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从长远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起到降低法律风险、减少浪费、改善与监管部门的关系、增强品牌美誉度、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获取资源的成本等作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2007)。所以,在评价企业绩效时要考虑这些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评价企业的整体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就可能低估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价值,同时也会看不到一些繁荣的企业存在的潜在危机。正因如此,这一问题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如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组织都要求企业要披露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和绩效;《财富》、《福布斯》等世界著名财经杂志在对企业影响力进行国际排名时,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中设立了“综合社会贡献率”这一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其中最具有突破性的理论成果就是Andy(2002)提出的“绩效棱柱”业绩评价方法。该方法从如下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对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一是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二是企业要从各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什么;三是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来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四是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业务流程才能实施战略;五是企业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运作这些业务流程。这种方法为我们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研究和评价企业绩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 二 ) 企业社会风险的治理控制 企业社会风险的治理控制就是通过改革和完善企业治理机制,以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规避其社会风险。长期以来,有关企业治理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都是关注企业经济责任,即遵循“股东至上”逻辑,研究和解决经营者的代理问题,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股东的目标函数相一致,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存在万能的市场、无暇的制度环境以及企业风险全部由股东承担等前提条件,因此这种“股东至上”的企业治理模式就会导致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承担社会风险,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必须改革和完善这种企业治理模式。其基本思路是:遵循“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建立与企业社会责任相适应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这是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发展的趋势,并将成为现实的选择(李维安,2001)。“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亦称“共同治理”模式,它是指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治理,形成相互制约的治理机制,以保护其权益,免遭他人侵害,从而达到长期合作的目的。借鉴国际经验,要建立这种治理模式,就必须在企业的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双管齐下,进行制度创新。在企业外部治理机制方面,应着重建立和完善如下制度安排:(1)完善法律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比较分散,都是就企业社会责任的某一方面而制定的专项法律,因此需要借鉴美国、瑞典、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制定一部综合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法,以便从总体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法律责任、评价与报告等基础性问题加以规范;二是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制度相比,司法制度相对滞后,已成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频频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建立“问责制”等制度安排,使执法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并对其不作为行为承担风险,从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建立“绿色准入”制度。即凡是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企业才能进入市场从事各种交易活动。也就是说,凡是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就不能进入市场从事经营、财务活动以及获取各种资源。如凡是不符合“绿色工程”制度的项目一律不能立项;凡是不符合“绿色证券”制度的企业一律不能进入证券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凡是不符合“绿色贷款”制度的企业一律不能从银行取得贷款;凡是不符合“绿色产品或服务”制度的企业一律不能进入产品或服务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凡是不符合“绿色用工”制度的企业一律不能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员工等。通过建立这些绿色准入制度,不仅有利于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规避社会风险,而且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3)建立政府引导与监管制度。即政府依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引导与监管。如政府通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原则、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与认证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奖惩制度等制度或政策,来对企业社会责任加以引导和监管。此外,还要发挥社会舆论尤其是新闻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控制中的积极作用。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方面,应着重建立如下制度安排:第一,建立共同决策机制。即通过在董事会中建立共同决策机制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决策,以提高企业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为此,就需要在董事会中建立股东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银行董事制度、员工董事制度、政府代表董事制度、消费者董事制度等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决策的制度。第二,建立共同监督机制。即通过监事会中建立共同监督机制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监督。因此,与共同决策机制一样,要在监事会中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监督的制度。第三,建立相机治理机制。即在企业处于非正常经营或不履行社会责任时,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安排,使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以改变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它取决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企业所有权的状态依存性。其运行原理是:当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时,某些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就会通过破产机制、产品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控制权市场等相机治理机制,要求重新分配企业控制权;当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或效果仍不满意时,就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来获取在企业控制权安排中的支配地位。
  四、结束语
  本文认为企业社会风险是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所承担的风险损失,它具有自利性、外部性内部化、复杂性、双损性和可控性等特征;要防范和控制企业社会风险,就必须参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这些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内容,而且在实践上有助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发展。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企业社会风险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弄清这一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企业社会风险将成为企业面临的一种新风险。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却很少问及。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0YJA630212)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与财务管理变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MS14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大股东制衡、治理战略与信息披露――来自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
  [2]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社会责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Sheldon .O.,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London: Pitman.1923.
  [5]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6]Freeman, R. E., and W. M. Eva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1990.
  [7]Donaldson, T., Response: Making Stakeholder Theory Whol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
  [8]Andy N., Busines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9]Kytle, B., and J.G. Ruggi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Risk Management. CSRI Workingpaper,2005.
  (编辑 聂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