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外资利用问题研究】贵州外资企业

  [摘要]近年来贵州省外资利用发展迅速,但规模小,质量不高,来源于欧洲的外资偏少,外资呈现独资化趋势,外资利用存在产业和区域不平衡的问题,极大地削弱了外资的积极作用。应推广TOT模式,鼓励中小企业境外上市以实现外资利用形式的多元化;加强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优势企业合资经营,培育重点产业利用外资以提高外资利用的质量;吸引外资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提高农业外资利用质量,各地区应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合作,优化招商引资的整体环境,从而改善外资利用的失衡局面。
  [关键词]外资利用;状况;结构;贵州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66-03
  
  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认为,发展中国家低水平人均收入导致的投资资金供给和产品需求不足引起的资本匮乏,形成了“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而要打破这一循环就需要大量的外部资金。基于这一理论,贵州经济要获得快速发展,研究其外资利用状况以及如何提高利用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一、贵州省外资利用的总体状况
  (一)外资利用呈现阶段性
  从2005—2009年贵州省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变化可以看出,贵州省外资利用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5—1992年。该阶段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比较小,呈缓慢增长态势;第二阶段是1993—2004年。这一阶段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较第一阶段上了一个台阶,但变动不大,基本在4000万美元上下波动;第三阶段是2005—2009年。此阶段外商直接投资跨过亿美元门槛,规模增大,并处于明显上升态势,增速较大。
  (二)外资利用发展迅速
  纵向来看,贵州外资利用发展迅速。1985—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由1985年的148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3364万美元,为1985年的90倍,增长迅猛。
  (三)外资利用规模偏小
  横向来看,贵州外资利用规模偏小。截至2008年底,贵州省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为32亿美元,而云南省为141亿美元,位于东部的江苏省更是高达4159亿美元,差距显而易见。从全省范围来看,2009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3426.6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为126.67亿元,在全省总量中仅占了3.7%。并且自2005以来,这一比例几乎都在3%左右徘徊,没有明显提高。
  (四)外资利用质量不高
  合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外资利用的成效。2005—2009年,贵州单位签订项目合同金额分别为325.05万美元、438.1万美元、1051.18万美元、1188.04万美元和958.9万美元,而相对应的合同金额到位率为99%、71%、29%、29%和48%,可见,虽然单个引资项目合同金额增幅明显,但合同金额到位率却有下降趋势,合同质量总体不高。
  从外资对贵州经济的贡献来看,2009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470.6亿元,当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却仅为10.35亿元,在全省总量中仅占2.2%。而学者就外商直接投资对贵州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研究中还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贵州GDP的增长影响并不显著(马国胜,2007)。
  二、贵州省外资利用的结构分析
  (一)外资来源地构成
  近年来,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毛里求斯等地在贵州省吸引外资中占据了主要份额。2004年和2005年,三地注入贵州的外资都稳定在1000万美元以上,在贵州省利用外资的来源地排名中均位于前4名以内。据贵州省商务厅提供的统计数据,1997—2007年,全省共有港资企业545家,香港已经成为贵州省最大外资来源地。一些国内企业借道上述地区注册,以外资身份进入国内,从而享受优惠的外资政策。来源于此类地区的外资水分大,技术溢出亦少,不利于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来源于欧洲的外资明显偏少。2004年,整个欧洲对贵州的实际投资仅为20万美元,2005年也只有21万美元。
  (二)外资利用的形式构成
  1996—2004年,外债在贵州省实际吸收的外资中占主导地位。直到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才开始超过国外贷款,成为贵州省外资利用的主力军,2009年达到13364万美元,为当年国外贷款总额的3倍。
  贵州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主要为合资和独资企业,2001—2009年,贵州合资与独资企业的外资总额在直接利用外资额中所占比重几乎都在90%以上,其中,2001—2004年,合资企业外资额的比重均为60%左右,而2006年起,独资企业外资额的比重开始上升,截至2009年,历年的比重几乎都在60%上下波动,可以看出,2005年以前合资企业占主导地位,自2006起,独资企业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现,外商在黔直接投资独资化趋势明显。
  (三)外资利用的产业构成
  
  从图2看出,第二产业一直在贵州省外资利用中占据主导地位。而2006、2007和2008三年,第三产业的份额急剧上升,与第二产业旗鼓相当。其上升的主要推动力是房地产业。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迄今为止,利用外资的状况是差强人意的。2001—2009年,外商实际直接投向农业的最大一笔金额也只有2005年的239万美元。
  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2001—2009年,制造业始终是外资利用的主要行业。除2004和2005年,制造业在第二产业直接利用外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均在90%以上。即使是比重最低的2005年,也达到了59%,仍然位居榜首。
  再以2007年和2009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的相关经济指标为对象,探讨制造业内部利用外资的情况。
  
  从表1看出,近年来,医药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外资利用状况较好。2007年和2009年,外资企业在这两大产业的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等经济指标上均位于制造业各产业前列。可见,这两大产业在劳动力就业,GDP增长,财政收入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外资利用效果良好。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07到2009年,短短两年时间该产业的各项指标便从排名垫底上升到前四之列,外资在这一产业发展之迅猛令人侧目。
  (四)外资利用的区域构成
  长期以来,省会城市贵阳一直是外资利用的主要区域。2006年,贵州省各地州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5236万美元,其中贵阳为7010万美元,占总额的46%。其他两地区三州三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和也只占了总额的54%。其中,遵义市159万美元,仅占1%。2008年,全省4个地级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贵阳市9350万美元,比重竟占到了46%。可见,贵州其他地州市外资利用程度是有待提高的。
  
  三、深化贵州省外资利用的建议
  (一)探索外资利用形式的多元化
  1.推动TOT模式的实践
  优良的基础设施能对外资产生强大吸引力,它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利用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TOT(移交-经营-移交)模式值得推广。一方面,政府可以迅速回收资金以投入新项目。另一方面,相对于BOT模式和ABS模式,TOT模式既不需要外商负责前期建设,又不是单纯的项目融资,在降低外商投资风险的同时,由于其经营中使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还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2.鼓励中小企业境外上市融资
  相对于我国2009年推出的创业板块,一些境外资本市场上市门槛更低。如新加坡专门针对中小型公司的创业板块SESDAQ市场,它只要求企业有活跃的营业记录,无需最低注册资本,对盈利也不作要求。贵州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受困于资金不足。因此应积极拓宽其利用外资渠道,鼓励境外上市融资。
  (二)提高外资利用质量
  1.调控外资来源
  削弱内资境外注册再回流的动机,从源头上防止非正常外资的流入。首先,在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上应给予省内境外资金同等待遇。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引资目标,以避免相关人员因完不成任务而弄虚作假。
  此外,针对贵州外资来源不广的情况,还应加强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招商引资工作,以获得更大的技术溢出效应。
  2.加强外资流向引导
  近年来贵州外商的独资化趋势引发本土企业人才流失的同时,还将削弱外资利用过程中的技术外溢效应。因此,应加强外资流向引导。可培育少数有发展前景的本土企业,发挥本土优势,以双赢为目的,通过贡献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的合资经营。
  3.制造业内培育重点产业利用外资
  在制造业内部,并非所有产业都具备了充分利用外资的条件,而政府的资源也有限。因此,可选择如医药制造业这类外资利用情况较好,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招商引资,成熟壮大之后,将获得的经验、教训以及资金用于培育发展下一大类产业,进而全面提高制造业的外资利用质量。
  (三)改善外资利用的失衡局面
  1.克服外资利用的产业不平衡
  提高农业的外资利用程度,切实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整合农业用地,再以贵州省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农业项目,如茶叶种植业,烟叶种植业和苗木种植业为载体,吸引外资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从而提高农业在外资利用中的比重。
  2.实现外资利用的区域动态平衡
  外资利用的区域不平衡与各地区在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投资软环境以及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有关。客观上绝对的平衡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应实现各地区外资利用应保持动态平衡,允许地区间差异的存在,而又不断向平衡状态发展。
  这一过程中,各地区要避免陷入优惠政策恶性比拼的泥潭。应通过加强合作,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和完善法制软环境来改善整个贵州的招商引资环境,从而共同把蛋糕做大,实现双赢。同时还要采取差异化战略,以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为主体展开招商引资活动,提高外资利用程度。
  [参考文献]
  [1]马国胜.FDI与贵州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1):103-106.
  [2]贵州省商务厅.2005年利用外资统计数据[EB/OL].http://www.gzec.gov.cn/zhengwu/info/ArticleList.jsp?siteid=zhengwu&col_no=15.
  [3]宋素亚.高速公路建设BOT与TOT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331-332.
  [4]李书林.中小企业新加坡上市之路[J].中国乳业,2007(11):18-20.
  [5]王奇珍.外商独资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5(24):83-84.
  
  (责任编辑:陈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