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研究杂志【养成教育与改造教育探索】

  当前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养成教育与改造教育,认清这两种形式的实质,摆正二者在德育中的位置,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具有重大的意义。思想品德的形成,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思想品德形成的矛盾斗争,经常表现为塑造和改造的斗争,也就是破与立的斗争。”这种“塑造”与“改造”的矛盾,在品德教育中则表现为养成教育与改造教育的矛盾。
  完美的人格是建立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上的。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抓好对学生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培养的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尤其重要。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对学生良好行为的指导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者依据正确的行为规范,按一定的序列(有中心、有阶段、有循环),训练学生的行为,使之由认识转化为行为,由需强制的行为养成自觉的行为;由自强的行为养成自动的行为,从而形成行动习惯,达到“终身由之”的自然程度。但是由于教育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不都是好的,不得不采取“堵漏式”的改造工作加以矫正。改造教育就是针对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而进行的矫正性教育。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和改造教育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养”需要“改”的补充,“改”是为了更好地“养”,二者相互依存,构成德育的全过程。同时“养”与“改”又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养成教育是以“立”为主,以训练为主、养成习惯为目的的正“塑造”过程,是以强化训练为中心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形式。改造教育则是以“破”为主,以消除行为、习惯为目的的逆向“矫正”过程,是以抑制矫正为中心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式。
  经验表明改造一种行为比养成一种行为要困难得多,因为改造一种行为首先是要破坏旧的行为,再重建一种新行为。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并不容易,但要改变一种习惯的代价更是昂贵的。普林格尔说,“要保护人们得以健康成长,最不明智、最不经济的办法是亡羊补牢。”改造教育无异是在做着“亡羊补牢”的工作。虽然如此,但这种费力的教育形式却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之所以造成这种本末倒置的以改为主,而不是以养为主的教育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其一,养成教育不得力。学校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养成教育的内容不规范,无序、倒序现象严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反而滋长了不良的习气。其二,教育者自身素质不够高。一些教育者榜样师范作用不够,不懂得“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的重要性;还有些教育者教育观不正确,如把德育理解为对学生的管教,并且把管教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处和抑制,缺乏养成意识。其三,养成教育的“大环境”不健全。教书育人、管理与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尚不健全,各种不良的习气侵蚀着学生的灵魂,教育作用相互抵触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学校不得不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着大修小补的改造工作。所以,如何建立健全以养成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德育机制,关键是:
  1、端正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认清德育本质上就是养成行为习惯,改造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好的习惯,但它只是养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不是德育的主流。
  2、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素养。教育者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变量,教育者必须树立养成意识,从这也不准,那也不行的管理方式中摆脱出来,鼓励学生好的行为,多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做,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育者的榜样是无声的教育、无字的教科书,教育者要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道理,为学生树立可供模仿的典范。
  3、德育内容要做到规范化、序列化。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教育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学校德育既要着眼整体,通盘考虑,制订明确、具体、规范的教育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区分层次,做到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坚决杜绝“运动式”、“游击式”、“一刀切”等现象。
  4、协调各方面力量,优化育人环境。比如家校合力、校企联手、教育与管理服务相融合,使学生在良好的全方位的大环境中得到熏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知行合一,注重训练。习惯是长期实践和强化的结果,叶圣陶指出:“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该怎样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因此,要使学生把认识转化为行为,把行为转化为习惯,必须反复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与完善。建立健全以养成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是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培养良好习惯是一种花费最少,收益最大的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我们会从一点一滴抓起,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一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一生都能受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