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生“答非所问”,促进课堂有效生成_答非所问

  在校内教研课上,语文组的一位青年老师执教的是《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老师从人物的对话入手,让学生反复揣摩人物语言的意思,理解人物语言背后所表达的内涵,从而感悟文本所要揭示的“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这一道理。在老师的逐层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对文本细致的品读,对文中人物“萨沙”掀起雨衣盖在蔷薇花上的做法体现的意义似已读懂。这时,老师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这是萨沙明白妈妈的用心后,内心自豪的具体表现。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认识,老师在学生读好这句话后,问学生:听了萨沙的话,妈妈是如何回答的呢?请大家在课文的最后加上你们的思考吧。不长时间,老师便叫起一名手举得老高的学生,这名学生认为妈妈是这样说的:萨沙,你不是最弱小了的,快把雨衣拿回来穿好吧。此言一出,老师一下子不知如何评价,学生的回答与老师内心的预设相差太远,可以看出,这名学生的回答没有读明白人物的精神境界,更没有真正理解课文的内涵。所以,这样老师才会有点“懵”在那里。本以为学生的回答已水到渠成,为什么却是答非所问呢?
  其实,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发生,如果加以归纳,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生学习状态投入不够积极,学生思想上在开小差,心不在焉,也就不能激活思维进行紧张的思考,甚至根本不知要思考什么,这当然会乱答一通,答非所问。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自身听课习惯不佳,同时,也有可能是一节课上学生学习过于疲劳,精神也就无法集中。二是老师提出的要求不明。可能由于老师在提问或布置学习任务时,没有具体明确的学习要求,只是含糊的说一下,或是匆匆地笼统讲一下,学生不能带着明确的读书目标来进行读书,虽然在读,其实效却微乎其微。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揭示学习任务,明确问题要求,才可能尽量少地出现学生的答非所问。三是学生回答的时机不够成熟。学生对文本理解还没有到位,对重点词句的解读不够深入,因而对老师的一些问题就达不到点子上去,常常随口敷衍,也就容易答非所问。四是学生回答的见解与众不同。这往往是班级中一部分求异思维活跃的学生,他们的见解与常规格格不入,只深溺于自己想象的世界之中,因而难免答非所问。五是学生表述时思维不清。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却不知从哪个角度来叙述;或是逻辑思维混乱,在表达上前后冲突矛盾,说不清,理还乱,自然会造成答非所问。
  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答非所问的常见成因,也许能帮助我们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准确、生动地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当然,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答非所问”,这时,老师应如何做呢?笔者以为:首先是认真倾听。要珍视学生的声音,哪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所预设的多么的不同,甚至明摆着是错误的,也应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把自已的想法说完,给学生以鼓励,这样,学生才不会丧失发表自己见解的信心,才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这也才能让课堂真正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之上。其次,是要学会尊重学生。遇到学生错误回答,老师要学会以宽容和理解来对待学生,用尊重取代训斥,用呵护激励心灵,因为,老师的真诚会更好地化解学生的尴尬,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相互平等对话,这样的课堂才更有可能绽放智慧的火花。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引导。当学生答非所问时,结合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老师如何机智地进行引导,决定课堂能否实现精彩地生成。如上述课例中,学生回答妈妈的话,明显是对文本理解得不透彻造成的。结合这一实际,老师只要轻轻轻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妈妈会让萨沙拿回来穿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部分,说说你的理由。这样,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研读,加深对文本的体会,相信定能帮助学生回到对文本所要表现的“保护弱小”这一主题上,加深认识文中妈妈对萨沙做法的肯定和赞赏,进而进一步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认识,升华文本学习价值。这样,化“意外”为契机,化“错误”为资源,既善待了学生的“答非所问”,也令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凸显课堂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课堂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师生生命共同融入其中的独特时空,善待课堂中的每一种声音,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带给学生真的启迪,善的陶冶,美的感受,也许,这才是课堂教学的要义之所在。这需要我们每位老师用全部的身心来付出,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思索,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