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及其监管改革]

  摘要: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本文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论述了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缓解顺周期效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 顺周期 会计加速器 新资本协议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促使人们对金融监管进行全面反思的同时,也对会计准则特别是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论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09年以来发布的改革意见和建议,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相继颁布的一系列报告,都显示出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的全方位改革和重塑。本文分析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并从加强监管的角度提出缓解顺周期性的措施。
  一、公允价值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界定 公允价值的概念界定主要来自于IASB和FASB,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修正和完善。IASB和FASB 已经声明,为了提高国际资本市场上国际会计准则的通用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IFRS) 和美国国际通用会计准则(US 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US GAAP)将不断趋同。公允价值在IFRS 中被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FASB 近年来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做了较多研究,分别在2006 年9 月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和2007 年2 月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9 号―――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两份文件。FASB 在其SFAS157 文件中详述了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及披露准则等问题,其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计量日当天,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接受的价格和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SFAS157 文件并首次将公允价值的计量分为三个层次,即基于每项资产和负债价格的可靠性或确定性程度,公允价值计量可相应的划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中,各项资产与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可直接得到,市场参与者从市场数据信息中即可获得公允价值,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数目不唯一,则应在考虑交易价格和成本之后,选择最有利市场,称为“盯市原则”(Mark to market)。在第二层次中,缺乏各项资产与负债的独立、可观测市场价格,市场参与者只能利用类似市场中的可观测数据,或是根据可观测数据由定价模型计算得到的价格数据,作为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第三层次为没有市场或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金融工具,其重要假设或估值模型的输入变量均非市场上可观测变量,需要更多报告企业的主观假定和判断,并可能利用一些内部信息。至此,公允价值的概念完全确立。
  二、公允价值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FSB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不稳定的一种相互强化机制。公允价值会计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表现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和计提较少的贷款减值损失,从而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过热的经济环境火上浇油;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的投资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从而降低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次贷危机爆发前,有关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代表性研究主要包括巴斯(Barth, 2004)和欧洲央行(ECB, 2004)。巴斯的研究指出,公允价值的运用加剧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有三种来源,一是估计误差波动性,源自公允价值(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第二和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大量的估值和判断;二是固有波动性,源自内外部经营环境对报告主体业务活动产生的影响;三是混合计量波动性,源自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对一部分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对另一部分资产和负债则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巴斯认为,固有波动属于真实的经济波动,财务报表应予客观反映;而估计误差波动和混合计量波动则属于虚假的人为波动,准则制定机构应当通过提供计量指引或扩大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等方式,尽可能降低财务报表中这两种不可取的波动。与巴斯的主张相反,欧洲央行则对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持保留态度。欧洲央行认为,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将不恰当地加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波动,这有可能降低银行应对不利经济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将加剧银行信贷政策的顺周期效应,因为该协议的资本监管要求银行在经济不景气从而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时,计提更多的减值贷款拨备,从而进一步弱化了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宏观经济将进一步恶化。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直接触及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研究日益增多。帕兰登等(Plantin et al,2007)基于市价变动会计,通过比较盯市会计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认为,历史成本由于忽视了价格信号因而在信息反映上是无效的,盯市会计虽然在信息反映上是有效的,但在发掘现行市价的信息含量时,却增加了额外的与基本面无关的干扰因素从而加剧了价格波动。阿兰和卡理蒂(Allen and Carletti,2008)研究认为盯市会计具有潜在的传染效应并可能引发顺周期效应。沃利森(Wallison, 2008)明确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在经济萧条时造成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经济繁荣时制造资产泡沫, 具有鲜明的顺周期效应特征。马斯拉特(Matherat, 2008)也论证了公允价值会计在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时期对宏观经济波动性的影响,并呼吁各国央行主动作为,协调会计规则、监管要求和风险管理的差异。然而,劳克斯和卢兹(Laux and Leuz,2009)针对美国证监会(SEC)向国会提交的2008年银行倒闭潮与公允价值会计无关的研究报告指出,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存在传染效应。并认为当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观点缺乏说服力,许多观点是经不起未来检验的,亟需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更为严谨的经济分析。上述研究中,除帕拉登和阿兰等人借助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外,其余文献基本上采用定性分析,因而还不足以提供公允价值会计是否产生顺周期效应的决定性经验证据。随着金融数据的不断产生,部分机构、人员基于数理模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计量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8年10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采用真实数据,运用模拟法,对5家美国和欧洲大型银行集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在正常、低谷和高峰等三种不同经济周期中是否会产生顺周期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不论这些银行采用公允价值对全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计量,还是仅对部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计量,在这三种不同经济周期都会引起银行净资产的大幅波动。差别仅在于,正常周期的波幅明显小于低谷周期和高峰周期。
  (二)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公允价值顺周期性的研究尚不多见,黄世忠(2009)从交易账户(Trading accounts)和银行账户(Banking accounts)两类账户的计量目标和计量要求分析了顺周期性的机理,从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和心理反应三个方面较深入地分析了FVA的顺周期性传导机制。李文泓(2009)分析了FVA带来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以及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并提出了要在不活跃市场明确运用FVA的指引等四方面缓解顺周期性的措施。钟伟、顾弦(2009)从公允价值与金融周期波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的优势与缺陷,并提出了缓解顺周期性的初步思路。总的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研究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尽管大多数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将产生顺周期效应,但大样本的经验研究还不充分。此外,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理和传导机制也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旨在缓解顺周期效应的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改革才能有的放矢。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
  (一)公允价值下金融工具估值的波动导致流动性大幅波动强化顺周期性 公允价值提供了市场约束和矫正行为的提升空间,也减少了报告企业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也给市场定价和会计记账带来了极大混乱。金融系统本身内在的顺周期性由于公允价值的使用而被进一步放大,加上监管体系同样存在的顺周期性,两者共同造成的恶性循环最终推动了危机的深化。根据前述定义,公允价值根据金融工具交易的市场活跃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而在市场流动性不足时期,一些复杂金融资产需要进行重新分类,这将导致更多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出现混乱,一些抵押产品甚至出现了贷款者和借款者对其定价不一致的情况。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基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财务状况并不能准确地反映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造成了银行管理层对于短期收益的过分强调,从而加大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损失账户的波动性,增强了银行监管资本的波动,进而放大了金融体系的周期性,形成了会计加速器的顺周期效应。如(图1)所示,会计加速器具体表现为公允价值会计下,流动性危机迅速影响了资产价格,从而导致了利润和损失账户的减计,影响了银行的资本水平。银行为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被迫出售流动性不足的资产,造成了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从而造成了本就存在金融加速器的顺周期性金融系统面临着更大顺周期性。
  (二)公允价值下资产计价的自由化和资产类别转换受限, 引发资产负债表波动强化顺周期性 公允价值会计要求金融工具主要根据持有目的(出售或者持有到期)而应用不同会计准则。如(表1)所示,L&R和HTM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价值的变动不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账户,除非减值实际发生;HFT和FVO资产的价值变动则会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账户上,损益账户采用的是盯市计价原则。资产计价的自由化表现在:一方面,原则上金融机构可以因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不同而将同一类型的金融工具划到不同资产/负债类别而采取不同的会计准则;就算在同一类别,不同企业也有不同的计价模型和不同的输入变量。另一方面,对冲项(Hedged item)的估值根据对冲是否“高度有效”而有着不同的会计标准选择。若是对冲项及对冲风险(Hedged risk)采取公允价值模式估值,其余部分可采用不同标准。若不是,要么选择如摊余成本(AC),要么对资产/负债的所有风险采用FVO。类别转换受限是指,金融工具一旦划入某类资产组合,企业再重新归类金融工具的行为受到有条件限制。资产计价自由的结果是过多资产归入HFT和FVO,导致金融工具采用FV估值过度膨胀。显然FV估值的金融工具比例越高,越容易通过上文所分析的机制影响资产负债表而带来顺周期性。资产类别转换受限更是会在经济下滑时期,导致资产价格不断下跌,资本不断被侵蚀,最终进一步加剧顺周期性。
  (三)公允价值对风险处置(Treatment of risks)“超调”导致顺周期性强化 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表上体现出风险变动的价值。而且公允价值试图采取涵盖所有风险因素的方式评估风险价值。涵盖所有风险因素的评估方法固然强大但并非万能。因为输入估价模型的风险因素随着市场情绪会有较大幅度波动,很可能并没有真实反映市场信息情况,最终导致市场价格“超调”,而价格的“超调”又会转移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上,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波动最终会强化顺周期性。在经济繁荣阶段市场情绪高昂,风险价格低,机构收益高,资产负债表过度膨胀;在经济衰退阶段,市场情绪容易恐慌,风险估价过高,机构收益极度萎缩,资产负债表过度收缩。如果在市场繁荣阶段,增加拨备计提,可以缓冲衰退时期的冲击。但正如前文所分析,公允价值不允许通过增加一般成本而拨备计提,只能通过留存收益,对此经理层的动力又不足。因此,正如此次危机所看到的,风险处置“超调”,许多大的金融机构因“资产负债表危机”而大规模收缩业务甚至破产,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恐慌和经济衰退。
  (四)公允价值较多应用于资产方,促使资产负债不对称调整,产生“收益幻觉”强化顺周期性 尽管IFRS允许负债记账可有条件的采用FV,但是在实践中,公允价值更多的是应用于资产方的大部分资产,而负债项目依然主要采用HCV。因而资产方大部分资产的估值随着市场价值而波动,而负债方却不反应市场风险的波动。这会使得金融机构收益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资产估值记账大幅上升而负债方记账基本不动而大幅上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资产估值记账大幅下降而负债方记账仍然基本不动而大幅下降,从而产生“收益幻觉”。收益幻觉会导致金融机构在繁荣时期过度放贷,在衰退期过度紧缩,从而强化顺周期性。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并非孤立地形成,而是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使得顺周期性进一步强化了。如公允价值同资本要求监管结合,使得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导致资本要求监管的波动,最终强化顺周期性。还有损失拨备计提的限制,使得经济上升阶段风险积聚,经济下行阶段则缺少足够的缓冲资本,最终也是强化了顺周期性。同时,公允价值下由于一些资产估值模型复杂,输入的参数需要观察市场,市场参与者往往追随同业者的行为,引发“羊群效应”,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大幅波动。
  四、公允价值逆周期监管对策
  (一)应明确公允价值准则的指引,引导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 要从监管层面提出逆周期监管的策略,从制度安排上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在会计与金融之间构筑防火墙,在保留公允价值会计继续向投资者提供相关、透明、可比的高质量信息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允价值会计潜在的顺周期效应。IASB已经针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复杂性做出了改进,但是对于估值模型、方法和参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还有赖于监管部门或外部审计师的严格检查。此外,活跃市场环境的确立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必需条件,对于流动性风险不足的金融产品估值,可以考虑确定流动性风险溢价,防止流动性风险的低估。
  (二)建立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储备或动态估值准备 对于在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价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估值不确定的金融产品,可以考虑从建立相应的估值储备或动态的估值准备。估值储备主要包含公允价值记账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确认与会计计量,从而明确地反映机构在财务报告中对产品定价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度量,在弱化了估值过程与利润确认必然联系的基础上提供了对金融产品更准确的价值评估。降低了在市场流动不足情况下被高估的公允价值,对利润造成的直接高估水平。动态估值准备是指可以基于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动态的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避免了静态估值的不准确性。这两种机制提供了更准确和公平的价值评估,不仅有助于缓和会计加速器的顺周期性,也具有平滑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作用,从而也改善了银行在资本监管下借贷的顺周期性行为。
  (三)要加强对银行信息披露,尤其是银行公允价值表外披露 包括公允价值是如何确定的,所用估值方法预计存在的变动、所用模型的假设、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以及风险披露,从而实施透明化监管。上述披露内容可以增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促进金融稳定。在微观层面上, 各类信息使用者能获取更多的关于金融产品公允价值增减变化、估值存在的风险(标准差)、估值的可靠性(估值层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比较连续多期的报告,信息使用者还可以获得有关金融产品公允价值长期变动趋势的信息,有助于其进行决策,约束银行经营行为,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在宏观层面上,公允价值估价模型使用的各宏观参数的应用情况、引起参数发生变化的敏感性信息等有助于金融监管机构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调整宏观监管政策,促进金融系统稳定发展。另外,上述披露内容及格式也可以作为各类非金融企业,尤其是以公允价值核算的金融产品较多的企业披露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参考。
  公允价值顺周期性产生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市场价格变化引起的资产、负债变动带来资本水平的波动,这使得公允价值与新资本协议二者的顺周期性相互交织、互相强化。所以,在资本监管领域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和实施前瞻性贷款损失准备的要求,不仅能够缓解资本监管和拨备计提规则的顺周期性,同时也是抵消公允价值顺周期性的政策工具。G20还建议会计准则制定者和银行审慎监管者加强合作,寻找能够兼顾维护金融稳定与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的解决方式。这是宏观审慎监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项目编号:11YJC790238)资助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2]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金融研究》2009年第7期。
  [3]尚洁:《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与金融稳定》,《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4] Allen F. & Carletti E, Mark- to- 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8.
  [5]Barth M. Fair Values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Volatility. In C. Borio, W. C. Hunter, G. G. Kaufman, & K. Tsatsaronis (Eds), The Market Discipline Across Countries and Industr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 IT Press,2004.
  [6]ECB. 2004.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By ECB staff team lead by A. Enria.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2004.
  (编辑 梁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