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会计研究|环渤海区域

  摘要:环渤海区域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重化工业的发展一直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由于沿承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传统会计又不能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并不能满足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认为,在环渤海区域建立和发展环境会计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同时也促进该区域企业健康发展,真实、准确、全面的反映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经济 环境会计 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经济的特征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环境问题
  ( 一 )区域经济的概念及特征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处于二者的结合部。因此,它具有以下特征:(1) 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由于区域经济同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等等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除了产值和国民收入等综合指标外,至今还很难有一个充分而又准确反映区域经济状况的合适指标。(2) 区域经济作为宏观和微观经济的一个中间层次,实际上可看作是国民经济空间范围的划分。从大范围来讲可以分为沿海与内地两大区域及中部、东部和西部三大区域;还可分为跨越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市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还有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区域等等。小范围可以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二级经济区等,再小还有县域经济等。(3) 区域经济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任何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就会呈现不同的特点。(4) 区域经济的人地互动性。在区域经济中,人起着主导作用,但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谋求人地关系的综合平衡,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环渤海区域可以说是继20世纪80年代的珠三角、20世纪90年代的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因此国家对其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由于该区域沿用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所以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环渤海区域经济和环境会计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二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环境问题环渤海区域以京津冀为核心,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该区域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石油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也持续增长。首部环渤海蓝皮书《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预测称,2010年该地区占全国GDP的比重将提高到30%,经济总量将达至8.72万亿元人民币,继20世纪80年代的珠三角、90年代的长三角之后,迅速崛起的环渤海区域正被舆论视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此外,滨海新区和曹妃甸的发展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后,极大的带动该区域的发展,随着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区域合作必然加强,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该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缓慢,核心城市的地位及分工不明确,特别是该地区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长方式。有研究结果表明,渤海的环境和资源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主要由陆源污染、船舶污染、油气开发、捕捞和养殖等活动造成。另外,由于该地区煤炭、钢铁、石油等重化工业发达,对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依然在加剧,空气污染依然严重,地表水污染普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等,因此,要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是以环境容量为前提,建立环渤海区域政策法律协调机制,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区域经济。通过以上对环渤海区域进行的相关分析不难发现,要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是以环境容量为前提,建立环渤海区域政策法律协调机制,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区域经济。
  二、环境会计在环渤海区域建立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 )环境会计在环渤海区域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环渤海区域未来是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区域经济,然而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制约该区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按照传统会计来核算经济,那么企业会更加无视环境,最终会危及到该区域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并实行环境会计,以更准确的进行会计核算,促进经济发展。(1) 必须明确环渤海区域企业环境责任。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知道环渤海区域的环境问题已经很严重,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就是企业,企业是环境责任的主体,即对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应该对环境负责并且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的也是企业,因此,企业生产经营与自然环境之间理所应当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环渤海地区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在企业的核算中应该把在维护、治理和改善环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耗统统计入企业成本中去,同时,企业要努力从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改变为追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减少或消除环境成本费用。人们越来越迫切要求企业提供某种形式的环境报告和环境影响的财务分析,重视其所承担的环境责任,认真对待引发的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环境会计信息作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之一。(2) 提高环渤海区域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环渤海区域在近几年城市化速度较快,各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要求也在提高,人们普遍越来越关注环保产品,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时尚,那些有益于环境质量提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绿色产品、环保标志产品等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因而,为了该地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企业不能再被动地参与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而是应积极主动地投入环保行动中来,采用清洁生产和环境无害化技术,降低成本开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求得生存和发展。(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渤海区域中大部分企业沿用的还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因而对当地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违背了国家倡导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路线。然而,该地区要真正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就必须把环境因素充分考虑在会计核算中,通过建立环境会计,进而发展成为反映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才能真正反映某企业和该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利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政府对环境资源消耗和衰减进行充分补偿的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双赢”。(4) 增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环渤海区域建立环境会计不仅仅是为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提供环境信息,在现在该区域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它还应为该区域各企业的内部管理服务。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顾及环境和社会的决策,在企业进行内部管理时,环境会计还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更准确地进行产品定价,从而促使企业选择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设计和工艺过程,尽可能降低环境成本,提高环境收益。(5) 对外开放的必然需要。前文在论述环渤海地区经济时已提到,该地区对外开放势头良好,并且有很多跨国公司在该区域建立生产基地等。其实,一些发达国家在我国投资是利用其廉价资源,环渤海地区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过来,若不采取措施实施环境会计核算,只能导致将来的资源耗竭会更严重。(6) 正确核算环渤海区域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环渤海区域各地不论从宏观的角度还是微观的角度看,都很少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范围内。从宏观角度看,各地政府在统计生产总值时没有扣除环保支出,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从微观角度看,就企业成本而言,由于没有考虑其产品生产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使得企业忽视社会成本和自然成本,只是关心实际成本,助长了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虚增自身利润。该地区由于重化工业较发达,制造业也趋于领先地位,通过环境会计可以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在产品生产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从而较准确的核算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保护社会资源环境。
  ( 二 )环境会计在环渤海区域存在的问题环境会计在该区域的建立还存在以下问题:(1)人们对环境会计信息要求不迫切。环渤海区域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日益突出了,然而环境资料信息的使用者仍然主要是各地区的政府部门。人们普遍更关注的是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上的一些其他组织、大企业的股东、社会公众等等似乎也只是看好某企业的盈利如何,对环境等信息并不关心。企业只是在与环境相关的法律约束下不得不注重自己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比较被动,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企业利益来说都无利可得。这样,企业公布环境信息对自身并无多大益处。(2)大多数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不强并缺乏自觉性。由于环渤海区域的重化工业比较发达,很多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观念不强,“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等非持续发展的行为在大多数企业中非常普遍。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即使有环境支出,绝大多数也是来自政府部门的压力,出于社会的压力都很少,更不用说企业自觉考虑了。反映在会计工作中,则是普遍强调日常财务会计核算如何,对环境方面的信息则是持应付态度,基本流于形式,因而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可见企业对环境会计工作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没有意识到环境会计在实施后的重要作用。由于该区域很多地方政府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数企业并不愿主动披露环境信息,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没有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公众。(3)各地政府宏观调控不力。实施环境会计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各地政府也有相当大的作用。政府必须从宏观角度去调控,对自然资源总量进行衡量,对当地资源的耗费、替补等做到心中有数,要对本地区资源环境的发展承担责任。但是因为各地政府很少有有关环境会计方面的法规制度和准则,也没能对各个地区的能源或资源的消耗量是否有替补等做出准确核算,致使不能对当地的资源等做到会计上的管理,只能是对污染企业做出处罚,做城市绿化工作等等。对污染企业的整顿力度不强,使得企业如果有做环境会计工作的话也没有可参考的标准和依据,这样就会打击企业做环境会计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4)缺乏专业的环境会计人员。上述提到当地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认真对待环境会计核算,那配置专业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了。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素质,但从目前企业的状况看,不论是在对会计人员的招聘上,还是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上,都缺乏环境知识的内容,而且在会计队伍中,很少有专业环境管理的人员加盟,这就使实际工作中对环境问题的财务处理缺乏专业知识,很难保证信息处理的正确合理性。(5)企业未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环渤海区域中企业实行环境会计的很少,有的企业考虑了环境因素,也只是把与环境有关的支出计入管理费用等,并没有建立起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另外在环渤海区域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后,国家给予滨海新区和曹妃甸的发展高度的重视,并将其列为实行循环经济试点,就是要把当地环境承载力放在首位来发展经济,减少污染。但据相关资料显示,发展循环经济的确可以减少污染,但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却没有认真考核,只是在传统会计中的相关科目下执行,没能认真核算环境成本及其收益。(6)缺乏专业的环境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往往都有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报表等进行监督、核实,来确保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环境会计也应是如此。环渤海区域环境会计在大多数企业中还尚未建立,有的披露也是流于形式。这也是因为缺乏这种环境审计去监督、鉴证和评价,企业的自觉性又不高,所以环境审计是基于该区域环境日益恶化而必须建立的。(7)企业未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环渤海区域中企业实行环境会计的很少,有的企业考虑了环境因素,也只是把与环境有关的支出计入管理费用等,并没有建立起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另外在环渤海区域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后,国家给予滨海新区和曹妃甸的发展高度的重视,并将其列为实行循环经济试点,就是要把当地环境承载力放在首位来发展经济,减少污染。但据相关资料显示,发展循环经济的确可以减少污染,但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却没有认真考核,只是在传统会计中的相关科目下执行,没能认真核算环境成本及其收益。
  三、环境会计在环渤海区域构建的对策
  ( 一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加速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环渤海地区政府部门应做到以下几点:(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强制性作用。政府是推动企业开展环境会计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现阶段环境违法成本太低是目前该区域许多企业违法排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地政府普遍存在排污收费标准偏低、违法排污处罚力度不够,致使排污企业宁愿违法排污交纳罚款,也不愿建设与运行污染治理措施。因此,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如加大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各地政府还可以利用“绿色税收”鼓励和支持在环保方面做的好的企业等。(2) 加强政府方面的监督指导力度,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条文在我国的一些法规中有,但环境会计方面的法规、准则就很少了。为此,环渤海区域各地方政府可以自行出台有关该方面的法律条文来更好的约束企业,建立健全与企业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制定与企业环境会计相关的准则、指南、制度等,加强指导监督。(3) 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环渤海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这些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小到该区域大到国家,都应该给予这些资源明确的价格信号。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对于资源的使用尽量不采用或少用免费的措施,免费只适用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耗无疑将导致其耗尽和恶化,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的计量。
  ( 二 )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企业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源头,环渤海区域钢铁、煤炭和制造业等企业较多,它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活动,这样,那些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就必须对环境负责,实施环境会计,把对环境的破坏、治理环境的支出等计入企业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中,使该区域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1) 在企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因而企业不能单纯的核算为环保所付出的,它要把付出的环境成本和将获得的环境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且必须把环境污染损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纳入环境成本,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另外,采取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开征污染产品税等经济手段都是“末端治理”,应从“源头控制”,把“成本―收益”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中来,从政策法规、发展规划、建设项目等的各个层面的源头进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控制与考核,即可以做环境的预算,将其考虑到财务中。这一点可以在环渤海区域建立该制度试点运行。(2) 企业要加强ISO14000系列标准的认证。相关资料显示,日本企业对于环境会计的关心是从1997年以取得ISO14001认证的企业为中心开始的。由于认证该标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确实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但这些重要活动存在着不能合理计量、不能公布发表而得不到社会公认的潜在威胁,正是这种需要使日本环境会计发展起来。环渤海区域的各个企业也都应积极加强这种认证意识,因为取得该认证对企业的环保要求较高,它需要企业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需要引用清洁的生产工艺和绿色管理的技术设备,这就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这样企业将会把这部分支出考虑在会计中,同时在实施后也需要社会的认同。因此,加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可以促进并让企业主动去实施环境会计。(3) 加强环境会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现阶段,企业在人才市场的招聘只是看会计人员是否有工作经验,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使得对应聘的会计人员不看其是否有专业的环境会计方面的知识,但是企业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对环境会计核算的后续教育,规范环境支出和收益的核算,促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效益。从会计人员和管理者开始做起,企业的环境会计工作也会有保障,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
  ( 三 )社会各界和会计组织等应采取的措施 (1)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以促进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环境保护是全民共同参与的事情,且应当特别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感,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推动和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耗损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2) 充分发挥会计组织的积极作用。环境会计实务的推广不仅要依靠政府的相关法规的制约,还应以其理论的不断完善为前提条件。为此,环渤海区域的会计组织应发挥其作用,针对该区域的特点积极探讨出一套适合本区域发展的环境会计理论来,过程虽复杂,但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对该区域将来的经济发展必定大有益处。(3) 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审计监督。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会自觉主动地、全面如实地披露环境资源的社会履行情况,因此,应加强诸如会计师事务所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和真实性进行鉴证和评价。此外,有做的较好的环境会计的企业对于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需要第三者的认证,以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扩大环境经营成果,无形之中就给企业增加了财富。(4) 选择试点,采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实施方案。现在环境会计在环渤海区域还不太成熟,因此可以先选择试点实施。可以选择曹妃甸和滨海新区,由于这两个地区被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在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时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另外还可以在该区域选择上市公司和那些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钢铁、煤炭、制造业等大型和有做环保工作的企业作环境会计试点工作,等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在该区域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宏:《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蒋麟凤:《中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动因比较及启示》,《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年第1期。
  [3]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孙回回、王磊:《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框架》,《财会通讯》2007年第2期。
  (编辑 聂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