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思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摘要:公允价值曾被视为面向21世纪的计量属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把公允价值推向风口浪尖,对公允价值充满质疑。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公允价值 思考
  
  公允价值曾被视为面向21世纪的计量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曾不遗余力地推广公允价值的运用。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把公允价值再一次推向风口浪尖,出现了一股质疑和讨伐之声。2008年10月美国通过的《紧急稳定经济法》责成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研究美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否应当暂停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也修改了金融工具重分类的有关条款。公允价值计量是坚持、退守、还是折中?笔者将讨论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
  
  一、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争议的焦点
  
  ( 一 )金融界的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加剧了金融危机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曾经享受过公允价值带来的快乐,如今却谈虎色变。他们表示,公允价值,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又使公司报表过于“难看”,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欧美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抨击,将危机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公允价值,大有公允价值不废,金融危机不去的感觉。理由是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导致如下恶性循环:公允价值下跌→报表反映巨亏→投资者因恐慌而抛售→公允价值进一步下跌→报表继续确认巨亏(杨有红,2009)。他们还认为,市场失灵没有什么价格可供金融机构作为衡量其金融资产的基准,如果金融机构不按市值(公允价值)计量其金融资产,金融危机可能就会消退。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在2008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4月,以及国际金融协会(IIF)在2008年9月的报告中都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加剧了信贷紧缩,要求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部分美国国会议员认为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帮助纳税人减少数十亿美元的救助成本,他们甚至将暂停公允价值计量与否决金融救助方案联系起来,要求停止公允价值计量规则。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萨克公开宣称,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地和不合理地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进一步使经济震动。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全球调研海外主管耿群认为,市场跌到现在,所谓的公允价值已经不再真实反映抵押支持证券等金融产品的价值了,大部分都偏低。代表金融机构利益的美国银行家协会于2008年9月中旬前先后致信相关管理层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 二 )会计界的观点: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无因果关系 会计界人士仍然坚持公允价值计量规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没有因果联系,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金融企业的市场财务状况,避免或减少金融机构内部人员人为操纵经营业绩的现象,防止金融企业利用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研究主管韦恩?阿普顿认为,公允价值准则只是跟随市场并为市场服务,不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表示,现在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经济问题,并非会计问题,我们不希望看到公允价值的废除。他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方法提供了及时的价值衡量,捕捉到了目前的市场波动,但并非导致市场波动的原因。关于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一直持抵制的态度,其认为公允价值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的功利态度。2008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戴维?泰迪爵士表示:“会计并非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但会计在使市场参与者信任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方面很重要,IASB已对如何处理由信用危机所暴露出的问题作出迅速反应。”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于2008年10月7日就一年来的金融危机发表报告认为,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公司治理方面的失败,导致思维过于短浅,对风险视而不见,而非公允价值的使用。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交会向国会提交了调查报告《市值会计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不是导致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公允价值计量有待改进。在2009年1~3月连续召开的IASB-FASB金融危机高层顾问组会议上,主席汉斯?胡戈威尔斯特强调,公允价值并非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而市场信用缺失是导致银行危机的首要原因,银行承担经营风险且没有恰当地管理风险引发了金融危机。2009年5月12日,英国下院发布金融危机系列报告之二《银行业危机:改革公司治理和金融城薪酬》,也认为“公允价值不应成为傲慢无知的风险管理和糟糕的银行业决策的替罪羊。”2009年7月28日,FASB与IASB联合成立的金融危机咨询组(FCAG)发布报告,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甚至也不是推波助澜的因素,如果大型金融机构更早更广泛的采用公允价值,金融危机可能不会爆发得如此集中和剧烈。公允价值的运用缺失有可能增加金融机构收益及其资本的波动性,从宏观经济方面还可能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经营行为,进而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许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因此,不应将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更不应一概否认公允价值会计,即便停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也不能解决金融危机本身的问题。放弃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将危机产生的根源归咎于公允价值,在于错误地理解和运用了公允价值。
  ( 三 )金融危机根源:忽视风险和监管不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被指责为加剧混乱的“帮凶”,但事实并非如此。金融危机并不是由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起的。会计的首要职能是反映,可以说会计是一面镜子,经济主体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清楚地了解到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情况。美与丑是由自身条件决定的,与镜子没有丝毫关系,暂停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只能掩盖事实背后的真相。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自身出了问题,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金融业的特点是依靠资金的取得、流通、再投资、风险承担和风险转嫁等来维系其运转,实现其盈利目的。不容置疑,这次金融危机的祸根来自美国银行业的次级抵押贷款,即贷款机构向信用级别较低、收入不高且无可变卖资产的借款人提供的一种高额利息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并无实质性资产作抵押,它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和前提之上,靠的是市场和信用,而非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这种贷款带有赌博的性质,当房产市场火暴时,贷款机构无疑可获得高额利息回报;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下跌,利率上升,借款人负担加重,一旦达到某种极限,客户只能违约,造成贷款机构大量坏账,次贷危机自然不可避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2007年8月曾指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高达百分之十三点多,和2005年中期相比,仅2年时间数字就翻了两倍之多,加之大多数贷款机构已经把这些不良资产委托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指购买、包装证券化资产和以此为基础发行资产化证券的特殊实体)和结构投资公司(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指由银行或保险公司等设立的、通过发行短期商业票据债券去购买某些高回报资产的金融公司) 打包后进行层层的担保资产证券化,堂而皇之变成了各种所谓的衍生金融工具,名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则转移和变卖有毒资产,随着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相互渗透、升级、蔓延和放大,次贷危机就产生了。由于次贷引发的流动性不足,加之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直接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20国首脑会议(G20),得出了本次金融危机根源是忽视风险与监管不力的结论。会议表示,一定时期内强劲的全球性增长,不断增加的资本流动及世纪初长期的稳定,使得市场参与者寻求更高的收益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风险,并且没有实施充分的责任监督。同时,薄弱的担保标准,不健全的风险管理,日益复杂与不透明的金融产品,过度利用杠杆等综合作用从而产生了系统漏洞。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以市场为计量(mark-to-market)的会计准则向国会提交相关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投资者普遍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便于更好的投资决策。公允价值会计对发生在2008年的银行倒闭影响不大。相反,该报告指出,银行倒闭,是由于信用缺失的加剧,导致对资产质量的担忧,甚至削弱了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问题
  
  ( 一 )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信息缺乏可靠性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由于缺乏活跃市场、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信息阻断等原因无法找到而只能估计。因此,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等因素,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实际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地影响,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作,使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这样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使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8年9月30日发布公告《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告的主旨在于明确在交易不活跃的市场情形下公允价值计价的操作问题,强调在交易不活跃的市场中公允价值的确定不能过分依靠市场价格,应适当地采用管理层的估计和服务机构的报价。然而,在没有市场价格可供参考或者市场价格不公允的时期,管理层对公允价值的估计增加了财务报告的主观性,使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大量的主观判断,主观判断一方面降低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复杂化了公允价值的确定。首先,应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复杂环境增加了公允价值准确计价的难度。各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金融资产,这些资产种类繁多、设计复杂难懂,为了确保债券的信用度而设立的评级机构不够中立,都直接造成了公允价值应用环境的复杂性。各金融机构选择的参照信息和估价方法不同,对同样的金融产品的估价会有所偏差。再加上相同的衍生品在不同的金融机构的分类不同,其价格会存在更大的差异。同种产品的价格都不具有可比性,直接降低了公允价值计价的准确性。其次,管理当局决策的偏差导致公允价值可靠性的下降。管理当局在资产价值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管理当局对同样信息的把握程度和关注面有所不同,从而对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差异。再次,可核实性降低导致公允价值可靠性的下降。在交易不活跃的市场上,公允价值的确定不再单一依靠市场价格,基于不可观测信息确定的公允价值是非常难以核实的。
  ( 二 )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在市场形势较好的时候,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产品带来的收益颇丰,金融机构表面上也获得大量利润。但这些利润并没有实际流入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在进行交易之前,这些利润仅仅停留在账面上。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价方法要求金融机构定期根据市场价格来确定资产负债表中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巨额的资产减值。企业利润激烈的波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金融风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Laurence Meyer说:当资产负债表中的大量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那就意味着有意或无意的偏见将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报告公允价值将有可能导致管理部门的自我吹捧,其结果是企业只需通过对估价程序进行表面上看来很小的更改就可以实现对利润和资本的操纵。
  ( 三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理论上的不足相比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及时反映因市场风险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将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以公允价值计量,对风险的揭示更为全面,更容易评价银行业通过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但公允价值并不完美,公允价值准则更是如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个层次:(1)相同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按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公允价值。(2)活跃市场中无该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但存在类似资产和负债的报价,则可以用类似资产和负债的报价对该资产和负债进行估值。(3)当前两条所列条件均无法满足时,需借助模型和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定义包含着一个前提:即市场必须是有效的、理性的和活跃的,而且交易各方必须是自愿的和公平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也必须服从于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不符合前提条件而得出的价值不能称之为公允价值。在此轮金融危机中,投资者应该知道:当前的金融市场已经不再是有效的和活跃的市场,投资者进行的恐慌性抛售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此时买卖各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不符合按照现行市价确定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按照当时市价确定的价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中未涉及、未涵盖在特定环境下的指导原则,导致实务界无据可循;二是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中具体计量方法欠缺合理性,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同一量尺显然无法进行客观度量。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并未很好的考虑流动性缺失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且未对第三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提供足够的技术指引,理论上的指导不足也是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饱受批评的重要原因。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完善的对策
  
  ( 一 )可靠性与相关性的选择 国家的金融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时期有不同的导向,会计政策在不会给财务信息使用人带来困惑的前提下,在不同的经济环境条件下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在经济运行较平稳的时候,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时应该偏重于相关性。在经济金融平稳发展时期,有成熟的货币、财政政策作为引导,物价变化较为缓和,投资者的心态较为平和,市场走势平稳。此时,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更接近于资产的内在价值。在资产定价的数学模型中,理论推导的常数在经济稳定时更趋向真实情况,因而更具准确性。此时的公允价值能够真正公允地反映资产未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在经济运行波动较大的时候,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时应该偏重于可靠性。在经济大环境不稳定时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较大,这加大了折现率等其他估值参数的确定难度,易造成利用模型估算的公允价值的不准确性。同时,由于产品需求量减少、订单量萎缩、应收账款收回率降低,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客观因素,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管理层更有动机打着资产公允价值调整的幌子,过高估计资产价值,达到粉饰不理想经营状况的目的。这样一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真实的价值相差很大,此时公允价值的使用会加大会计风险。对于在活跃市场中交易的资产来说,在此种经济条件下,资产报价每天的浮动幅度是很可观的,其价值大小受披露时间点的影响很大。对于某些资产的计量可选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因为偏重可靠性的计量会更加有利于报表使用人掌握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
  ( 二 )加强政府监督职能 实践证明单靠市场的自身调节无法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只有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市场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欧美发达国家对于金融市场高度放任,没有适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造成了威力巨大、范围极广的金融海啸。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以防止其偏离正常的轨道。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金融市场信息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在金融市场发生异常时,政府部门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 三 )加强公允价值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1)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对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在极端情况下,允许投资单位持有的原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股权投资重新分类为长期股权投资;对于持有的原划分为按公允价值计价的债权类投资重新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可以有效防止不正常的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2)调整金融资产的价格参考基础。在非正常的极端情况下,建议将以单日价格为基础对资产进行估值改为以过去若干月的平均价格为基础,平均价格比单日价格更具稳定性,可抵销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3)适当引入风险价值披露模式。风险价值披露模式要求在披露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同时,还要披露会计主体在特定的时间内和给定的置信区间内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可以较充分地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4)严格限制估价技术的运用。尽管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模拟市场交易确定估价数据,但由于企业选择估价假定和模型的自由没有受到限制,无法保证企业从市场角度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估值技术一般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计量项目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估值模型。实务中估值方法基本可以分为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类。可靠计量应该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因此,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所以就很有必要对采用估价技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严格限制。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研究: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6年第11期。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
  [3]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财会通讯》2008年第11期。
  [5]陆宇建等:《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6]刘峰、司世阳、路之光:《会计的社会功用:基于非历史成本研究的回顾》,《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7]陆宇建等:《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8]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管理世界》2007年第12期。
  [9]曹越等:《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编辑 聂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