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30年回顾与思考_会计教育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有关会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不同学历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会计教育方法与其适应的教学设施进行了分析,在各自现状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会计教育目标 会计教育方法 教学设施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会计改革,会计改革是指原来的会计观念、理论、制度和方法,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而不相适应所作的相应的改革。它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教育改革的深化势在必行。如何培养适应于社会的高质量会计人才,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核心课题。
  
  一、我国会计教育学历层次及其相应培养目标的回顾与思考
  
  (一)大中专会计教育目标以前大学是为计划经济培养人才,当教育的服务对象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需要重新明确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有所不同。目前,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陈少华,1996;李心合,1998;刘永泽等,2004)。其中刘永泽(2004)指出将我国逐步取消中专教育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企业培养更多更适用的会计人才,满足企业的日常会计工作需要。当经济体制从中央集权型下解脱出来,经济活动的商品性和受市场调节的特性引起人们重视,从而长期受冷落的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也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刘峰,1986)。改革之初,中专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李心合,1998)。随着市场竞争的急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高,我国逐步取消中专教育,相应在此基础产生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担负中专会计教育目标,原来大专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李心合,1998),其教育目标为专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侧重于会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初级会计人员(陈少华,1996)。对于专科包括高职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培养没有必要分层次进行(刘永泽,2004)。
  (二)本科会计教育目标随着市场对会计本科生需求的变化,其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也随着变化。对其目标回顾结论是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专才加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它的变化符合分阶段、分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的观念(刘永泽,2004)。在不同行业体制、规则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应该是专才教育。1978年高等学校恢复会计专业以后,1979年修订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案将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财务会计及教学科研专门人才。20世纪80年代初,财政部推行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时,中南财经大学所确立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同时兼顾有关教学及科研方面的需要,完成会计师的基本训练的财务与会计专门人才;上海财经大学(原为上海财经学院)所确立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计学高级专门人才,要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胜任会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工作(张为国,1993;葛家澍等,1998)。会计教育目标摆脱了传统行业观念的束缚,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育研究工作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上述基本观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即本科会计教育目标为“三位一体”,即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李心合,1998)。葛家澍(1993)指出,由于我国经济建设与会计改革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会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会计正向国际惯例接轨的新趋势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在《两则》颁发后,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差别都以大为缩小,会计基础理论及基础方法将贯穿于各种行业企业中,学生凭借见识的理论基础,在毕业后经过不长时间的实践,完全可以胜任各种行业、所有制企业会计主管(朱小平等,1995)。一些原先属于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会逐渐转化为普及性知识,本科生步人社会时所必备的基本常识会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扩充,这是一个基础趋势(王光远等,1997)。随后实行“并轨”制的高等院校竞相扩招,渐演化为“无会计专业不成大学,无大学无会计专业”(刘永泽等,2004)的局面。文辅相(1996)提出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目标应作战略调整,李心合等(1998)在第三次会计教育改革研讨会提出本科会计通才教育目标,具体体现为应用型、通用型、外向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开拓型(傅磊,1994)的高级会计人才。但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通用性程度的高低也离不开对人才市场竞争状况的合理把握(王光远等,1999)。目前中国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符合本科会计通才教育,按国际界的说法,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英才教育”阶段。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病因仍在于社会缺乏公平竞争机制,依据1996年统计数据,中国国民接受高等教育(含专科教育)的比率不足3%。吴敬琏在接受采访时更是说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的出现和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现在合格人才不是多了,而是紧缺”。笔者认为,除了社会缺乏公平竞争机制的弊病外,还有高等院校的盲目扩招,导致学校师资数量、质量以及学校教学设置达不上培养合格会计教学要求。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企业界现阶段对会计人才能力要求一栏中,有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其中40%的单位愿意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不少学者(朱小平等,1995;葛家澍等,1998;阎达五等,1998;李心合,1998)先后通过调查研究或规范研究对就业导向问题作了论证分析,其所形成的理论见解大同小异,可概述为会计本科生的就业导向主要应针对实务工作需要,同时兼顾学校的教学工作需要。王光远等(1999)会计本科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时机可能还不够成熟。2l世纪需要的高级会计人才应同时具备多项综合能力、精深和广博的知识以及心理素质和承受力。因此,21世纪初期会计本科生培养成通才基础的专才(王光远等,1999)。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增加对高新技术及熟悉世界贸易规则的金融、管理、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要(刘永泽等,2004)。同时加速人才就业公平竞争机制逐步建立,不断提升各类高等院校自身素质和培养具备通用知识、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会计^、才能力,同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普及化教育,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由“通才+专才”的教育,最终转变为通才教育,这是―个基本趋势(朱小平等,1995)。
  (三)研究生会计教育目标对于会计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将取决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以及会计硕士教育在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会计总是为了适应一定时期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迈克尔・查特菲尔德陇(1989)曾经说过“会计的发展是反 映性的”。因此,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产生大量会计问题,而解决目前会计问题,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于未来,充分预计会计改革给会计教育造成的冲击及影响,对会计理论发展可能引起的会计实务变化研究,应该“超前”不能“滞后”,理论具有“前展性”才能指导实践(朱小平等,1995)。社会对会计硕士生教育目标是专才教育(李心合,1998)。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提高,研究生教育规模应有较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要净化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在功能上退位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来(李心合,1998)。会计硕士的教育目标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理论、科研型转向综合应型(李心合,1998;傅磊,1994;刘永泽等,2004)。对于研究生自身来讲,视自身素质来确定是应用型、科研型还是二者皆备,同时根据我国不同高校在经济地域上的特点以及自身会计教育资源优势与特色,在会计人才培养市场上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满足全社会对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孟焰等,2007)。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多元化,会计硕士教育应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如果有潜力继续深造的可以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让其考取博士研究生或从事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刘永泽等,2004)。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已实现高度信息化、网络化,因此,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的学习上(许永斌,1999)。具有应用型、学术型的分阶段、分目标研究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刘永泽等,2004)。关于博士研究生等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学术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对会计博士生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以前会计博士生教育目标的主流观点是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有对本学位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其中北京大学会计博士的培养目标是会计学(含财务与审计)领域的研究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道扬提出博士培养目标是创新知识、博大精深;上海财经大学孙铮教授提出博士生的培养重点是学术创新,博士生阶段应培养能够进行学术创新的人才,同时还提出博士生培养目标应根据地区、学校性质不同有所区别。因此上海财经大学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和学校性质将会计博士目标定为能够进行学术创新的人才,应向国际学术标准冲刺;娄尔行等(1996)认为,博士生应当是会计学科的国家队队员,应达到国际水平,有能力在国际论坛上占有一定地位。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提高,会计学博士生教育培养目标在学术型或研究型前提下,对学术或研究的内涵要求越高、越国际化(许家林,2004)。博士生培养要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博士生规模超过美国,所培养的博士一半以上选择从政,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不断下降。因此树立会计博士教育目标容易,但实现其目标仍需要探索。上述分别回顾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会计教育目标,那么对于成人高等会计教育以及继续会计教育(李洪斌等,2000,秦荣生等,2000)培养目标,一般来说,没有多大变化,即培养适时初级型的专用会计人才。
  
  二、我国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回顾与思考
  
  (一)非研究生阶段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教育改革也表现在会计课程体系变化上。在第三次(1988)会计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上代表发出“改革课程体系,发展通才教育”的呼吁,提倡会计本科生应构建“金字塔”式而非“豆芽菜”式的知识结构,并成为应用型和通用型人才。要突破我国会计学科陈旧体系,建立新的学科,拓展会计研究领域,是会计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刘峰,1986)。以“新五门”替代“老四门”,其中上海财经大学采用“新五门”核心专业课和五门一般专业课及五门选修专门课,形成了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比较完备的新学科体系,克服旧课程体系缺陷基础上力求反映现代会计学新成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新五门”基础上指定选修课,任务选修课相互配合组成新的会计学课体系。它根据我国国情,发扬我国财会工作传统经验,吸收外国的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充实提高各门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消除旧体系的弊端。天津财经院校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到厂矿单位“实习难”的问题。湖南财经学院的代表提出按会计对象的经济内容设置学科,核心专业课应该设置“会计核算基础”、“资金会计”、“成本会计”、“责任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学”等六门。上述典型课改体系,以“专才教育”作为本科会计教育目标来反映了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专科和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大体相同,对专科生来讲,教材内容更侧重实际能力培养,而对本科来讲在扎实会计理论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式人才,即“三位一体”的会计人才(李心合,1998)。第三次(1988)会计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也集中讨论有关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因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办经营,长期脱产成人教育学习受到极大限制,这种新情况使成人会计教育的办学形式发生了进一步变化。部分代表建议取消三年制大专班,但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双轨制”的格局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其中两年制“财会大专班”的课程设置包括五门基础课、七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六门选修课。一年制“专业证书班”的课程设置十门课。总会计师岗位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四门课题和九个专题讲座。当然成人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不搞大而全,应提供小批量、多品种,根据需求灵活地进行“拼盘”,以适应各类班级不同需求,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在《两则》的颁布施行后,第三会计教育改革组研讨会(1993)的各大学院校代表分别讨论了适应新经济形式的课程体系重构和教材更新,其中上海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湖南财经学院、北京商学院等财经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典型。代表们普遍认为由上海财经大学提出七门核心专业课的体系较为合理。认为如果能加强法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等方面的配套课程,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满足市场经济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与要求来看,按照通才教育的会计教育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并且取消了国际会计、审计二个专业,合并为一个口径宽广的大会计专业,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通才”。随着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考试经常化、制度化,CPA专业应侧重审计的理论与实务,开设包括审计学、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审计案例等课程,同时要加入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税法、公司法等课程(朱小平等,1995)。目前我国部分院校在会计专业下开设CPA方向专业,培养学生应该具备J顺利通过CPA资格考试的能力,在原会计本科课程系上侧重审计实务教程。大中专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参考本科会计课程体系设置,在内容上重视实际应用能力。对会计教育目标回顾来看,此历史阶段(特别前期)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通才+专才”更为符合实际市场需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也还存在一些弊端,对此张为国(1993)、朱小平等(1995)、荆新等(2002)分别对本科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看法。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些弊端更为显现,孟焰(2007)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课程设置结构不尽合理。我 国会计学主干课程设置已基本上与西方国家接近,但从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分析,专业课比重过重,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还比较突出。林志军等(2004)通过研究我国会计教育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发现,我国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表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对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因此课程体系重构显得十分必要。林志军等(2004)通过采访提出会计教育应重视那些专业课程、技能课程的知识传授。荆新等(2002)根据现代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要求,结合新世纪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依据会计主体的理论重新设置财务会计学课程体系。陆正飞(1999)提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等课程设置要求。胡奕明(1997)提出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设想。
  (二)研究生阶段关于会计硕士生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依据会计硕士生教育目标要求。我国会计硕士生按不同专业方面进行培养,随着教学规则和教学质量逐渐提高,会计硕士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及相应教材编撰经历了逐渐完善的过程。在科研型教育目标培养会计硕士生阶段,许多硕士点没有教材,由导师自己编制专题来给研究生上课。随着会计硕士教育规模发展,编撰研究生教材应尽量统一规范,建立一套较系统的教材体系。由于教材要包含不同专业方向,研究生会计专业教材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要体现在广博专精上(孙铮,1996)。因此孙铮(1996)提出,会计专业研究生教材至少可编撰四本:会计理论研究、财务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国际会计研究。娄尔行等(1996)提出,会计专业的硕士生不问其研究方法,一般均开设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专业课教材可以分为财务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国际会计研究和会计理论若干册。为了突出专业方向,研究生教材应当是专题式的,不能平铺直取,过分强调教材的完整性。当然对于教材撰写其他学者提出了专著式写法,选编论文集或前两者有机结合,它们各有优缺点,视编者情况而定。随着会计学专业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和办学质量提高,对会计专业硕士课题要求更为规范,为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科研型、应用型人才的多种需求,可由原来三年或二年半学制转为二年学制。会计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应首先增加学位课题,其次在专业必修课中应增加各研究方向都必修的课程,以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最后在学位课题中增加一些相关学科的课程,当然基础教育也不应忽视。在我国加入WTO,人才市场不断细分的时代,对会计专业硕士需求从科研型向科研型与应用型转化(刘永泽等,2004)。由于会计专业硕士生教育规模、教学质量以及导师质量尚未达到分流(科研型与应用型)要求,分专业方向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区别不大,主要依靠硕士生导师因材施教。为了使我国高校在会计前沿课程教学与国际会计教学有着较多的接轨,会计实证教学的课程可以适当采用国外相关教材。付磊等(2006)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被视为会计专业传统核心能力的会计、审计知识与技能被排在了会计实证研究能力后面,因此会计实证教学的课程应该给予重视。会计硕士生课程设置要依据科研型、应用型的不同教育目标来分设,在机会成熟时期可以仿效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形式,通过全国联考形式来招收应用型会计硕士生,以不同院校各自研究特色来招收相关的科研型会计硕士生,这样使不同类型会计硕士生的教学课程设置更为合理规范。关于会计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要依据专才教育目标而定。我国会计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在不同院校有不同研究领域且具有不同特色。娄尔行等(1996)提出,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均应以专著和论文集为教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会计专业硕士生教育目标由研究型教育转化为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刘永泽等,2004),我国研究型博士生教育已到了改革迫不及待的程度,张为国等(1999)指出其中原因并将学制分为课程阶段和论文阶段,在课程阶段安排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和相关经济、管理学科的课程。其中经济、管理学科可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采用辅修方式。对博士生教材编辑要求,张为国等(1999)提出教材应囊括各家之言,集各家主观点,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标准,开列充分阅读材料目录,有利于学生吸收更多思想来奠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目前各博士点现有教师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当代会计研究的教学任务,目前应在注重会计研究理论的本土化前提下,借鉴国外或与聘请国外专家学者组成团队来完成博士生教材编撰,按不同研究方向来设置博士生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国际博士教育市场“接轨”并占有一席之位的博士,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2002)的与会代表提出博士生课程由五部分组成,但不同大学对博士生课程的数量要求有较大差异,并讨论了如何划分博士授课内容与硕士授课内容的区别。其中西南财经大学郭复初认为,硕士课程应“专”,博士应“宽”;有的教授认为博士生课程应以介绍研究国外前沿问题为主;还有的认为,博士课可围绕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博士生课程体系不可能“一刀切”,保持各自课程体系特色,有利于学术争鸣,提升学术质量,但在博士生培养目标相同前提下,各个博士点在博士班课程体系设置上有必要的遵循一定原则。
  
  三、会计教学方法及教学配套设施回顾与思考
  
  (一)非研究生教育阶段刘永泽等(2004)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育理念及其变化作了较为系统阐述。在本科以及大、中专教学上,过去依据传统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落后,教师授课方式单一,考试背笔记早已是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更不能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刘永泽等,2004)。目前学校招生方式也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延续,用试卷来测试学生“死记硬背”能力,学生很难获得许多创新成就。如何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强化对会计知识与相关能力的培养,不仅对用人单位显得格外重要,而且也日益受到会计教育界的强烈关注(陈汉文等1999;许家林2004)。对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较早的张为国教授(1993)提出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方法一些改进措施。目前我国会计教材各种各样,各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课程过多导致学生学习不深不透,国家推行多媒体教学在很多高校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刘永泽等,2004)。要使会计人才满足市场需要,就必须改变我国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张为国,1993;刘永泽等,2004;孟焰等,2007)。可以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增加案例教学和扩大多媒体教学的范围,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刘永泽等,2004)。更新高等会计教育教学形式,压缩教学课时,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个别化教学。更新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模式。在媒体教育方面,教育部已经组织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已经出版多部面向21世纪各类教材,教育部应将高校教学与科研评估工作一以贯之,落实到位。
  (二)研究生教育阶段陈少华(1996)提出建立一套较系统的教材体系,以专题讲座为主要内容,注重教师个人发挥和课堂讨论等。借鉴美国会计教学改革经验,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各个环节进行设计,毛伯林等(1988)考评会计专业研究生质量目标方法,探索了一系列会计教学方法。有的学者认为,会计硕士生教学改革方法可以参照本科生教学改革方法,对科研型与应用型会计硕士生在教学方法有所区别对待。对于会计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方法研究正处在探索之中,其中张为国等(1999)对博士生教育方法建议:博士生加强交流,投身改革实践,共享资源,与导师多交流。对博士生导师教育方法建议:聘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博士点授课,与国外境外高校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加强学术交流等。会计学博士生教学改革也可参考本科教学改革经验,导师不明研究方向,博士生进校时也不明确研究方向,以后再根据会计理论、实务、政策发展的需要和各个博士点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导师及博士生的兴趣,确定研究方向与博士论文的选题。郭道扬认为,博士生录取前就考虑研究方向,博士生应根据论文选题开设课程,导师根据选题方向指导。黄世忠认为,应提高博士课题难度,加强博士课程教学数量和难度。有些学者认为,要使中国教育培养出能在国际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我国会计博士生教学法与其配套应该与国际著名大学接轨。虽然国内师资力量有些困难,但可以引进国外人才,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培养中国式国际化的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