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物分割审判实践问题_“小块分割”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举例①

  摘要:为说明“小块分割”控制教学节奏的有效性,在阐释教学节奏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在“小块分割”理念指导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展示了以科学术语与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灵活穿插、讲授与自学活动的交替安排、教学内容疏与密的合理配置,具有起到调节、控制课堂节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实际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了针对低素质生源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块分割 教学节奏 教学效果 穿插 交替 疏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96-02
  教学节奏的控制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在控制教学节奏的理念下,将“小块分割”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际效果。
  1 科学严谨与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灵活运用—教学语言的小块分割
  例一,酰化反应的教学实例。在《有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曾崇礼2004年第一版)酰化反应的教学中,涉及酰化反应的章节有“第九章羧酸衍生物”和“第十三章胺、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在“第九章羧酸衍生物”中,对酰化反应的介绍是在酰卤的氨解反应中,以酰卤通式表示该类物质的氨解反应(即酰化反应),产物酰胺同样以通式表示,由于反应方程式采用通式以及阐释以及举例说明不多,再加上语言抽象严谨,因此,学生对其反应机理理解掌握有明显困难。在“第十三章胺、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中,介绍酰化反应时,指出了能发生酰化反应的胺类的条件以及酰卤类酰化剂、酸酐类酰化剂发生酰化反应的举例;但是,由于理科教科书的语言往往具有科学严谨、简洁抽象,甚至艰深晦涩的特点,再加上实际举例不够充分,其归纳出的规律对于学生而言就有难以理解之虞。在酰化反应教学实践活动中第一阶段,教学语言首先使用科学、严谨的化学专业语汇,解释、阐述酰化反应机理、规律;但是在进入学生“练习-教师评价”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对教学语言进行“小块分割”,不能长时间地继续使用这种专业语言,应该从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考虑,力求语言的生动性、生活性、文学性,让学生找到对比、理解、演绎、想象的切入点;在“练习-教师评价”的第二阶段,针对学生不清楚什么样的胺类化合物可以发生酰化反应以及复杂多变的酰化剂化学键从哪里断裂的困惑,教师可在教科书提供的有限的练习、例题基础上,再补充较为充足的实例(4~6个),引导学生观察:(1)多种类型的胺类化合物(伯胺、仲胺)与结构相对简单、典型的酰化剂(乙酰氯)反应实例(观察对象是多种类型的胺类化合物)。(2)观察多种类型的酰化剂(简单酸酐:乙酰氯、苯甲酰氯;较复杂酸酐:苯磺酰氯、乙酸酐、苯甲酸酐、苯甲乙酸酐、马来酸酐等)与简单的胺类的反应(观察对象是多种类型的酰化剂)。
  在(1)中,让他们自己发现:发生酰化反应的胺类结构中必须至少含有一个氢原子、叔胺结构中已经没有剩余氢原子,所以叔胺不能发生酰化反应。
  在(2)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无论酰化剂的结构是简单还是复杂,胺类从酰化剂中只取其中的酰基。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生动的、生活的、文学的语言给予于强化,例如对(1),可以归纳为容易理解、记忆的口诀:伯胺仲胺,有氢就行。
  对与(2),可以给学生简单讲述《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中黛玉考验宝玉的故事,最后由“弱水千尺,单取一瓢饮”转化并归纳为:千变万化,只取酰基。
  例二,化学键教学实例。在第二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化学键的教学过程中,(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化学 第三版主编蒋大惠,以下简称《化学》。)为加深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以及共价键的特殊类型配位键成键过程特点的认识,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形象地描绘它们的特点。
  故事(1)掠夺式—离子键形成过程,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掠夺中国,依仗的就是船坚炮利、倚强凌弱,强盗式的掠夺:这是离子键形成过程中,最外层电子数占优势(4~7个)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抢夺最外层电子数处于劣势(1~3个)的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形象生动的描述。
  故事(2)合作式—共价键形成过程,由于宿舍距离教室比较远,2个同学都想购买自行车作交通工具,这2个同学各自仅有50元,可是购买自行车的最低费用是100元,于是2个人协商,各自出资50元,合资购买了自行车,自行车就成为了他们的共有财产,双方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是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形象描述。
  故事(3)捐助式—配位键形成过程,一个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生需要上学,可是一贫如洗,社会上好心人知道了,主动向他无偿捐助巨额资金,解决了这个贫困生小学到大学期间全部费用,并不需要这位贫困生再拿钱作为“合资股份”,这是配位键形成过程的形象描述。
  2 讲授与练习的穿插—教学活动形式的小块分割
  在设计《化学》教材第二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的结构教学方式时,可在讲授完“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后,直接进入穿插进行相关练习(化学教材P31)练习结束评价之后再进行再继续进行余下的新课内容教学,而不要把教师的讲授活动在时间上过于延长。
  3 问题引导先行讲授后置—教学方式小块分割
  在设计《化学》第十五章“酯和油脂”第二节“油脂”教学方式时,为激活他们大脑的兴奋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采取问题引导先行讲授后置的设计,在课堂活动开始,先用投影仪在屏幕上打出以下问题。
  (1)油脂的含义是什么?
  (2)油脂从结构上划分,属于哪一类物质?
  (3)油和脂有哪些不同?
  (4)油脂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5)油脂中烃氧基和酰基分别由谁提供?
  (6)不同的油脂结构中,变化的成分是什么?不变的成分是什么?
  (7)举例说明什么是必需脂肪酸。
  (8)油脂是怎样水解的?
  (9)油脂氢化反应使油脂发生了哪些变化?
  (10)地沟油为什么不可以食用?
  (11)油脂在人体内消化时为什么要胆汁参与?
  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后,教师再进行针对以上问题的提问与阐述,学生以自学为主“学”的活动转为以教师讲授为主“教”的活动,学生大脑兴奋区域进而转换轮休抑或思维活动的强度得以适当调节。
  4 教学内容疏密相间
  《化学》教材第八章电解质溶液第五节 “缓冲溶液原理”(本章最后一节)从文字篇幅上考量,与本章其它四节比较,它的篇幅并不大,然而,其实质内容却是本章前四节内容的总和与综合,内容密度很大。因此,在设计本节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在二个学时(一个完整的教学时长,80分钟)内对本节内容实施教学活动,适宜分割教学内容。在缓冲原理高密度重头教学内容之前,可先有针对性地复习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溶液酸碱性与PH值的关联、水电离平衡的移动等基础知识(相对低密度内容),再进行缓冲原理高密度内容教学,使其教学内容疏密相间,减轻学生负担。不能因其篇幅不长而压缩在40分钟之内(一个学时)完成。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M].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刷馆出版,修订版,2001.
  [2] 皮连生,王小明,庞维国,等.教育心理学(第3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阮迪云.神经生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4] 朱大年.生理学(第7版)[M].2008-01-0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
  [5] 王国华,刘合群.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郑日昌,伍新春.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刘重庆,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定位与教材建筑[J].镇江高专学报,2001(11).
  [8] 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