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培训材料

党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三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那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实践科学发展观?怎样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现在就这三个问题,将我们的学习体会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了完整而科学的阐述,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主题,人类历史的进步离不开发展,世界面貌的改变离不开发展,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立足更离不开发展。回想一个半世纪以前,由于清政府昏庸腐败,泱泱华夏贫穷落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恃强凌弱,肆意侵略掠夺,炎黄子孙蒙受了奇耻大辱,100年的中国近代史留给中国人的最大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牢牢抓住了发展这个主题,才使得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安定、政通人和,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的分量越来越重。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最根本的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句话:“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因为“以人为本”回答了发展与“人”的关系,强调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物”,这就明确了为什么要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动力等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以人为本中的这个“人”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句话:“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是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由发展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留下空间和条件,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第四句话:“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就是统揽、总揽,就是宏观调控。“筹”就是筹划、协调。兼顾就是照顾到方方面面,平衡各种关系,兼顾各种利益。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方针,丰富了我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二、为什么要实践科学发展观?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发展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总结。科学发展观从提出至今已有六年的时间,2003年4月广东发生的“非典”是促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因素。“非典”疫情的发生,我们党敏锐地感受到“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当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发展观的第一次表述。同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观点,这标志着我们党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被正式写入党章。今天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方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产力不发达,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是基本国情。从资源总量上看,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如果引入人均概念,就可以说是“人多物薄”了。耕地、淡水、森林、石油以及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之我们正处于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阶段,资源和其他能源的消费强度加大,导致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矛盾加剧。在所有资源中,能源资源更为紧张。2003年,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7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经占到消费量的50%,预计到2010年60%靠进口,这个风险非常巨大。另外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客观存在的长期因素。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第三,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比如,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存在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尽快破解。 第四,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对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与借鉴。二战后,面对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的任务,加快经济增长成为普遍共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尺。毫无理性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一系列日益严峻的问题:加剧了人与资源的矛盾,加剧了人与环境的矛盾,加剧了社会不公,导致了人的精神贫困,出现了与富裕不相协调的精神危机、道德滑坡、信仰倾斜等。于是,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观。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是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党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对国际社会关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分析与借鉴。三、人大机关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大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加强人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人大常委会机关要认真梳理和改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人大依法履职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各个方面。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依法履行好监督权,促进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推进工作,把监督权的行使定位在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上,定位在创造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法制环境上,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努力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认真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对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事项,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照法定程序,积极、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认真行使好人事任免权,坚持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相统一的原则,真正把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心中有远大目标,眼中有人民群众,能干事、能干成事、干事不出事的干部选举到国家机关领导岗位,带领群众,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成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进取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过程。随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有序推进和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深化,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肩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目前人大工作还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理解不够深刻,思想解放不够,谋发展、想问题思路不够宽,眼光不够远;
二是人大工作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力度不够,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的监督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监督的实效性需进一步增强;
三是个别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有所放松,创造性开展人大工作的意识不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集中培训、组织调研、开展讨论,进行分析检查,积极整改,把问题找准,把原因析透,把措施细化,使思想认识有新提高,工作作风有新转变,制度建设有新突破,人大工作有新发展,从而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法制保障和工作支持。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加强常委会机关自身建设。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的定位也决定了人大机关的地位。人大机关队伍的素质、履职能力、工作水平,直接关系着市委决策部署的落实,关系着常委会职能的发挥,关系着人大工作的发展。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将有利于提高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人大机关的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对人大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的发挥都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人人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者,  人人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  人人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