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应用的经济后果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经济后果分析

  摘要: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标志。本文介绍了公允价值在国际国内的运用,并结合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运用,讨论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积极影响及导致的经济弊端,对特殊形式下我国正确运用公允价值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 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后果
  
  一、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与内涵
  ( 一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正式颁布了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为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跨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公允价值被认为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透明、完整的信息。然而2007年美国爆发的房地产次贷危机的逐步升级,暴露出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足和缺陷。在这场危机中,公允价值这个本已饱受争议的会计方法再次被推到了争议的风口浪尖。西方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指公允价值其对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要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这种形势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公允价值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和必要的修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虽未废止公允价值条款,但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放松公允价值款基本准则以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自1998年开始10年间经历了波折,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很重要的变化是重新提出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将其作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有力补充。新准则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毋庸置疑,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利于夯实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
  ( 二 )公允价值的内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5年发布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中,对会计准则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0年发布的第7号概念报告(SFAC7)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金额。”FAS在2004年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允价值定义是“:资产或负债在熟悉情况、没有关联的意愿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中进行的价格。”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当活跃市场存在时,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各项资产与负债在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考虑投入价值时的重置成本,考虑脱手时的现行市价。若某项交易并不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也可以表现为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二、公允价值在国内外运用研究
  ( 一 )公允价值在国际上的运用在国际上,公允价值已经广泛运用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英、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会计准则中。其中,美国是最早使用公允价值概念的国家,也是公允价值运用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国际会计准则及其他国家、地区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基本上采纳了美国的做法。因此,美国公允价值运用的进展状况能够较好地代表公允价值国际运用前沿。(1)公允价值对特殊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计量。为了解决融资租赁资产、接受捐赠资产、自创商标、自创专利、石油、天然气等这些特殊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3年(之前为会计原则委员会)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开始在会计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概念并相继发布了许多涉及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的会计准则。这主要包括:无形资产、应收和应付利息、非货币性交易、投资会计、租赁会计、债务重组会计、养老金计划会计、石油及天然气会计、捐入资产会计、长期债务会计等。(2)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初始及后续计量。在美国证监会和投资者的共同推动下,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0年前后又公布了许多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主要有: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1998年6月公布),SFAS138《某些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2000年6月公布);SFAS140《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2000年9月公布)等。这些准则既要求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初始计量,也要求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后续计量。(3)对非金融工具进行后续计量。随着公允价值在特殊资产负债以及金融工具计量方面的运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在解决资产负债信息的相关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考虑到公允价值在计量金融工具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决定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一步运用于非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公布了包括SFAS114《债权人对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1993年5月)、SFAS115《特定债权和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1993年5月)、SFAS121《长期资产减值及拟处理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1995年3月)、SFAS130《报告全面收益》(1997年6月)、SFAS143《资产报废债务的账务处理》(2001年6月)以及SFAS144《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处理》(2001年8月)等在内的系列准则。上述准则主要涉及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其历史成本严重背离市场价值的项目。这些准则的发布和实施,使公允价值的运用由金融工具延伸到非金融工具,标志着公允价值运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宽。(4)专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诞生。虽然公允价值受到美国证监会和投资者的推崇,并取得了广泛的运用,然而,直到2006年之前公允价值的计量规则仍然分散在相关会计准则中,并没有独立、专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规则的分散导致了公允价值含义界定、确定方法及披露要求等在各个会计准则中的表述不够清晰和完整,甚至相互矛盾。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6年9月正式发布了《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的发布,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统一标准的形成,先前那种准则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问题得以解决。这种做法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公允价值准则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直接以SFAS157为基础,于2006年底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5)公允价值计量项目最新进展。2010年1月18-20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伦敦举行联合会议,讨论了公允价值计量、收入确认、保险合同、金融工具、企业合并等议题。关于公允价值计量项目,IASB和FASB讨论了IASB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IASB ED)与FASB《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 157)的差异以及对IASB ED的反馈意见,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市场不活跃时的公允价值计量、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首日损益的确认、参照市场的确定以及与负债和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等相关的问题达成了一些暂时性决定。在公允价值的定义、市场参与者角度、参照市场相关概念与术语;对非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的初始确认与首日损益;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等方面进一步缩小了IASB与FASB在该项目上的分歧。
  ( 二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 在2006年颁布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7个不同程度的选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如在存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四项具体准则中,均在计量或初始计量中做出了几乎一致的规定,即:投资者投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意味着接受投资形成的有关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确定。另外这些准则都同样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所得的相关资产的成本应分别按照相应的准则确定,而非货币性交换,债务重组准则均涉及公允价值。(1)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另外对于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如“票据发行便利”、“期货”、“期权”、“远期合约”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但从法律的角度看,由于签约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已开始转移。因为此时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尚未执行,业务尚未发生,也不可能有历史成本(因为历史成本是已发生业务的价值),因此会计就不能对该业务进行计量、反映。而采用公允价值属性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2)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应用。《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这一点体现了公允价值在该准则中运用的谨慎性。(3)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中,针对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外一个企业的交易,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按照测试确认的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减少留存收益。对于负商誉,重新评估后,在损益中确认,同时增加留存收益。(3)债务重组的公允价值计量。继1998年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使用失败后,2006年会计准则再次把公允价值引入债务重组,但严格规范了公允价值运用的前提条件: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果抵债物资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5)非货币性交易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准则的经验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有了这些条件,公允价值将很难再被滥用。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分析
  ( 一 )公允价值计量对经济产生的积极后果(1)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在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现代会计目标基本以决策有用为主导,兼顾反映受托责任。决策有用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既提供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与相比较,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纵向的时间的空间中均可比,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此外,它及时捕捉到市场变化,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把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完全透明化,让投资者尽快看清真相。这一优势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得到充分验证。(2)公允价值计量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市场迅速扩展,产生了许多创新性融资工具或公司理财的新手段。套期、对冲等,给财务会计带来重大冲击。金融及衍生金融工具蕴涵着极大的风险,历史成本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无能为力,而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交易的实质,反映市场对直接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利于金融工具等的核算与创新。(3)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坚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企业必须对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进行回购。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算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相反,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管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得的状态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计算的,历史成本下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却本计量,这样因为计量属性不同形成价差,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经营成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用转化为市价,达到与收入的匹配。(4)公允价值使会计由成本核心转向价值核心。传统会计主要提供的是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信息,人们难以通过会计资料直接获得有关企业未来价值方面的信息,强调站在某会计主体角度的投入成本。而公允价值其侧重点在于对资产使用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衡量,强调站在独立于企业主体的市场角度的市场价值。因此,公允价值的概念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定义中“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定性与定量的时间统一问题,从而为现代会计从成本核心向价值核心的转变铺平了道路。
  ( 二 )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经济弊端(1)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差。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定相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由于缺乏活跃市场、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信息阻断等原因无法找到而,尤其对于长期性的应收应付之类的项目,在市场环境的预知性上更难以把握。因此,公允价值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等因素,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实际是建立不实基础上的主观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的影响,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不但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2)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差。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差,这也正是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的最大难点。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是很难操作的。有许多会计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也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推行应用的难点。上述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两大难点之外,公允价值会计目前还有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研究和解。(3)公允价值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波动。也许有人认为,如果波动性存在,那么财务报表就应反映这种波动,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了解相关的财务信息。但是,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是对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对金融工具价格进行重新估计,还要确认由于价格波动所引起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这会导致企业利润激烈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增加金融风险。在当前金融危机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没有恰当地表达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陷入了交易价格下降――提取减值――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继续加大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
  四、结论
  公允价值计量是把“双刃剑”:在金融市场处于泡沫时期,“公允价值计量”令金融机构的资产以远高于其基本面的高昂估值入账,进而使相关金融机构在录得超额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借贷和投资,从而进一步推高杠杆比率和催生泡沫。我们必须承认,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尤其是金融产品价值方面的独特优势。而在全球金融危机这一极端的市况下,“公允价值计量”一方面增大金融机构交易风险;另一方面引发机构间互不信任,并由此导致信贷紧缩,牵连一连串金融机构陷入破产。会计准则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披露的透明度,令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以做出投资决定,而“公允价值计量”在市场存在泡沫时会给投资者传达过于乐观的信息,在市场存在危机时又传达过于悲观的信息。因此,当前的经济形势是如何针对公允价值自身及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做出必要的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真实面貌。笔者建议:第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积极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着手尽快制定出单独的、较为详尽的公允价值具体会计准则,以指导会计计量。第二,政府职能与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就公允价值计量采用的负面影响与经济后果及未衔接事项,在调研、沟通、协调与协同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衔接规定、细则。第三,加大对上市公司及管理层违法与违规操纵会计信息的惩罚成本,弘扬严格执行会计准则、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著,王世定、李海军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4]李育钧:《试析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5]邢精平:《公允价值会计:美国的经验与教训》,《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第1期。
  [6]Gwilliam, D. and R. Jackson,Fair Value in Financial Reporting: Problems and Pitfalls in Practice A Case Study Analysis of the Use of Fair Valuation at Enron. 2008.
  [7]Ramanna K. The Implications of Unverifiable Fair-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oodwill Accoun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9.
  (编辑 聂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