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简述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

  2011年版《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在平时的实践中,我尝试着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理论思考
  1.要抓好美术教育的核心:创造教育。创造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精神主要体现在观念方面,具备了这种观念,做任何事都会追求“独创”“新颖”和“与众不同”。“实践能力”是实现创造思维成果的必备条件,它的作用涉及人类生存活动的各个方面,超越了美术学科的范围,因而具有一种普遍意义。创造精神的培养首先要建立在勇于批评与否定、勇于挑战现实的理念。我们老师要教育学生不做书本的奴隶,不受旧观点的束缚,不盲目崇拜名家作品,要善于用审视的眼力辨识“疑问”,用发展的上当挑战现实。
  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格、意志、习惯。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完成作品时具有勤于探索、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
  3.要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的动力情感,掌握审美法则,提高判别美与丑的能力,是激发创造欲望的重要的手段。
  4.培养学生严密的思考能力和严谨的研究步骤,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力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直到达到创造的完美境界
  5.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能从操作过程中侦破问题的症结所在,能觉察到别人未注意的问题和细节,能从表面现象中寻找内在规律,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
  6.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创造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复杂的实验、创作过程中,熟悉使用工具的性能,掌握操作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完成创造作业的全过程。
  二、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与技能技巧训练
  创造力的培养和技法的训练是一对矛盾,但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解决一个定位的问题。从时代要求看,创造力的培养无疑应该放在首要的地位,而技能就为创造服务,在创造实践活动中技能常常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另外技法本身的演变也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完全否认技能是不可取的。问题是应当把握好技能训练的发展定位,当技能训练限制创造力的发展时,我们就要减弱或排除,当技能有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时我们就得加强。那么,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技能与创造力的培养呢?
  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虽日益占主要地位,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时空知觉有了新的发展,想象更为丰富,同时在表现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他们在创造发展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因此适当讲解些简单可行的技法可有助于创作实践能力的提高。但要注意教师的意愿不能成为学生的意愿,要让学生的作品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不能成人化。
  三、美术教育中的“接受”型学习方式与“研究”型学习方式
  美术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它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扩展,而且发展的潜力很大,这就决定了,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技法、美术知识的教育,而且是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的,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
  如何达到开发智慧这一智慧工程目的,与我们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接受”型教育方式,重点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法必须适应教师的教法,学生成了一个接受器。而“研究”型学习是把教师的教法看成是促进学生主动、能动地认识活动的手段,是一种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教学方式。教师按教科书、传授式地展开教学,学生当然是最省力的,但是,进行“接受”型教学无疑是滞后的,它不利于培养学习者以主人翁的姿态学习的方式,并且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学习方式,虽然近期可以获得一定知识信息,但从实现学生大脑的——创新思维定势的形成来讲,将会对其起着制约作用。而“研究”型教学通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强化大脑思维功能,实现智力解放,可从根本上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喜欢思维、善于思维,进而使其思维深刻、广阔、独到、敏捷的高素质人才。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将传统学习的“接受”方式转换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研究”型方式,势在必行。如何让学生去研究?教师要从教知识向教方法转变,从灌输技法向让学生探索技法方面转化。通过交流、辩论,弄清疑难,形成一种群体合作的探求意识。以学生的自学为先导,强调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本内容,强调让学生自己尝试技能技法,教师的讲授为定向指导,重点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探索方式,实行教学认识以“问题、假设、推理、验证”为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掌握研究程序的能力。采用活动方式,教师设定活动内容,确定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操作中培养情感,追求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研究成果。通过以上学法运用,做到让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清醒自觉掌握自己的发展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监控评价、自主反思总结、自主调整完善等实践活动,实现高效的自我研究学习,法度得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