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元濟:南潯一象,發家致富:南浔4象

  “浔溪溪畔遍桑麻,溪上人家傍水涯”。   这是明末潘尔夔在《浔溪文献》中对南浔的描述。水、桑、麻,组成了南浔江南渔歌的三重奏。要说“收藏甲一方”的南浔庞家,先要说说孕育庞家的这片水土。
  南浔初建于南宋淳祜年间,当时只是一个小村落,名为浔溪村。浔溪村风光美丽,遍地桑树,镇上人家依靠蚕桑种植和手工缫丝致富,渐渐将丝行的产业越做越大。明朝万历年间,南浔辑里(又名七里)人对育蚕、植桑和缫丝技术革新,比如培育了后来闻名中外的莲心种,发明三绪私车,辑里湖丝因此声名鹊起。在乾嘉年间,辑里丝行除了在江南一带销售,还通过宁波和广州大量外销日本与欧美。1851年,英国伦敦的首届世博会上,徐荣村带去的12包“荣记湖丝”一举夺得金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奖,而后引发了外国商人哄抢湖丝的热潮。
  在南浔,今天还保留着“丝行埭”的地名。当年这里是全国湖丝贸易的集散地。经营湖丝丝栈最多时达到50余家,在这里形成300米长的繁华热闹的丝市,丝行收购来的丝就在这里装上开往上海的运丝船,河埠上的青石板台阶被重重的丝包划出一道道深沟。有一首《南浔丝市行》的诗歌记载了当时湖州丝绸海外贸易的盛况:申江外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先狂。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新报》上,辑里湖丝的报价就像今天的股票价一样天天涨落,英国伦敦也开设了类似于办事处的湖丝交易所。
  辑里蚕丝的热销为南浔创造出一片繁荣市景;富豪不断涌现,在南浔民间被称作“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动物的体型代表该家族的财富能力:百万以上称为‘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称为‘牛’,家财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称为‘狗’。这些富豪无不以丝业发家,或近亲开设大丝行。那时的南浔真可谓,渔米飘香,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时人又说“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足以令人惊羡。
  除了有钱,南浔也是出了名的院士之乡。明代的南浔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说法。仅宋、明、清三代,进士就出了42名,名副其实是个文化之邦。同时,南浔的收藏之风也是出了名的,这里历代诞生的藏书家有不下40位,从六朝沈约到南宋周密、元朝吴钧、清朝刘桐、陆心源等等。直至明清,金钱并没有淹没这里的书香气,反而将南浔千百年来的文脉传承得更加壮观。四象之首刘墉的孙子刘承干修建嘉业堂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嘉业堂藏书最多时达到60万卷,现在是浙江省图书馆的古籍书库。另一“象”顾家通过经营丝行发家以后,又经营了当时上海滩上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并成了怡和洋行买办和怡和打包公司经理,还大做房地产生意,并称为四象中的“顾家的房子”。顾家第二代三子顾寿松,顾寿藏和顾寿明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书画收藏家。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静江也是南浔四象的后人。
  庞家在“南浔四象”中排行老三,庞元济的收藏称霸江南地区,据传说外国人收藏中国名画,最初常以画上有无庞元济的印章“虚斋”为收藏标准。庞元济丰富的收藏自然和他的家业底子分不开,特别是他爸爸庞云鏳的聚财能力。
  庞云鏳祖籍绍兴,后来随祖庞夷迁居南浔。15岁时,庞云鏳辍学,到镇上“八牛”之一陈熙元开设的陈裕昌丝行当学徒。他人很聪明,又肯向师傅请教,满师后已经对蚕丝经营的道行十分拿手,对鉴别蚕丝优劣好坏也有一手。出了陈裕昌不久,他迎娶江苏震泽刘处士方舟次女做妻子。他爸爸给他200两黄金作为“结婚资本”,庞云鏳就用这笔钱作为第一桶金,开始贩卖湖丝的生意。
  庞云鏳做生意很有头脑,特别明了组党结朋的重要性。他和同乡张氏(张源泰丝行主人),蒋氏(蒋元春丝行主人)合伙,在“丝行埭”开设丝行。1861年,太平军进入南浔,庞家躲到上海继续丝业经营。他在上海泰康里开办独资的庞怡泰丝号,专门从事出口业务,是当时上海滩数一数二的“行庄”。
  3年后,太平军撤出南浔,庞云鏳带着一笔不菲的资本荣回故里,在“丝行埭”开设庞怡泰丝行,这次是坐庄,专司收购与转运。他经常在南浔和上海两地奔波,在十里洋场与外商交流沟通,探寻国际市场对生丝的需求和价格变化。回到南浔,他用这些情况变化和利益盈虚的第一手资料来决定南浔坐庄的进退。他经营有魄力,消息又灵通,不出几年就家产翻倍,跻身南浔几大富豪之列。
  有一件事很能反映庞云鏳的气度。他在经营蚕丝的过程中结识了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对贩卖湖丝的生意心向往之,庞云鏳便帮助他。两人携手,庞的资金加上胡的人脉,在丝业市场上形成气候。胡雪岩因此得以丝业为契机,专营出口,几乎垄断了国际市场。为了回报庞云鏳,胡雪岩也向庞云鏳传授了经营药业的经验。
  
  后来,庞氏在南浔开了镇上最大的药店——庞滋德国药店,与设在杭州的胡庆余堂关系密切。据 传说这家药号设药栈和制药工场,供应饮片和成药, 并有名医坐堂处方,业务很广,誉满周围乡镇。老南浔人回忆说,庞家为人厚道,在抗战前穷苦人无钱购药,到庞家账房里讨个“经折”,再到庞莱臣开设的庞滋德国药店购药记上一笔,分文不收。1946年该店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书写“庞滋德”金字招牌,挂在正门,是南浔唯一的老字号医药商店。
  不久之后,胡雪岩因囤丝受到丝货壅滞、洋商抑价的影响,几至破产,而庞云鏳只是转手代购,毫无经济损失,却从中捞到一笔大利。有了胡雪岩的前车之鉴,庞云鏳从此不再经营蚕丝,并告诫他的儿子说:“白老虎可怕,莫再经营蚕丝。”
  不经营丝业,庞家的财富却依然稳当。因为此时庞云鏳尽可以游刃有余地从事其他行业;他在南浔开设典当行,后又涉足地产行当,在吴江、绍兴和萧山等地购置了大量地产。另外,庞云鏳与“四象”之一的张家是儿女亲家。张家在南浔镇办了张恒泰、张恒昌等酱园,庞云鏳也依样办了庞怡泰酱园,是镇上的大酱园之一。
  庞云鏳共有三子。长子早逝,次子庞元济字莱臣,三子庞元澄字青城。庞莱臣虽然是次子,但却一直被当做长子来养,尤其是生意经方面,从小就显露出和他爸爸一般的天赋。年轻的他不愿意呆在南浔守着父辈的家业过日子,而是想出去闯一闯。光绪中,他曾经到日本考察实业,特别是丝业的行情。
  考察下来的情况是这样:日本匀细厂丝虽然价格很高但是畅销法国里昂丝绸市场。辑里的丝颜色虽然白而且质地坚韧,可惜粗细不匀,所以价格抬不上去,已经被日本人当做杂用丝。他想,如果能在南浔办厂缫细丝,就能胜过日本丝的质量。回国以后,他不管父亲不要碰白老虎的教诲,和杭州的丁丙合资白银三十万两,在杭州拱宸桥创办了世经缫丝厂。这家丝厂办的并不成功,原因是在杭州的日本商人太多,他们一起哄抬茧子的价钱,使得世经缫丝厂入不敷出,半年后就支撑不下去了。
  有一天,南浔老家托人带信让庞元济回家。途中船到武林头时,本来应该直接往北朝湖州而去,可偏偏庞元济此时不适,于是便吩咐船家往东直奔塘栖而去,准备在塘栖找个郎中医治。快到塘栖时,庞元济看到河港两边全是茂盛的桑树,当即感到自己这家厂开错地方了。塘栖历来是养蚕的宝地,丝厂开在这里,收茧不成问题。而且塘栖到杭州交通不方便,日本人不便插手。他立即让船家在塘栖街上转起了圈。转来转去,最后选中了塘栖三分桥堍下一块土地。这里地处运河边上,又位于乡村与镇上的结合部,位置诱人。当天晚上,庞元济便住在塘栖,通过丝行弄里一个开丝行的朋友介绍,找到了那块土地的主人,连夜买下了土地。
  第二年,庞元济和丁丙合资8万两,在塘栖办大纶丝厂。这家厂是塘栖街上第一家缫丝厂。庞元济把杭州厂的设备一齐搬来,工人都在塘栖附近招,并从上海请了一些老师傅。大纶丝厂自开厂后一直红红火火,从清朝末开到民国,所生产的厂丝名气很大, 这家厂在民国17年改为崇裕丝厂,由庞元济的堂弟庞赞臣任总经理,后来毁于抗战。
  有了大纶缫丝厂的成功,庞元济手笔大开。光绪22年(1896年),他又与丁丙、王震元集资40万两在杭州拱宸桥创办通益公纱厂,属于当时杭州最有名的企业之一(此厂在光绪28年转让给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接办)。同时,他转战上海继续开拓事业。1906年,他在上海创办龙章造纸厂,这是当时上海惟一一家造纸厂。该厂占地60亩,引进全套美国造纸机设备,日产纸加吨。他还在上海收买外商正广和汽水公司大量股票,并购置了大量房产。原上海牛庄路的“三星舞台”(后改名为中国大戏院)和成都路的整条世述里都是他的产业。
  庞元济爱好收藏,庞家的家业又为他的收藏奠定了基础。他的收藏方式是海纳百川,在全国放出风声要收藏名画。于是前来供书画的人数不胜数,比如他提到的“吴门汪氏、顾氏,锡山秦氏,中州李氏,莱阳孙氏,川沙沈氏,利津李氏,归安吴氏,同里顾氏诸旧家”。这些小家族出于庞家的收藏实力,“闻风而至”。庞元济原对画的鉴别不太在行,他把这些画收拢好,花上好几天时间闭门观摩,宁缺毋滥,最后往往几百幅中只挑一二幅。著名吴门画家陆廉夫曾经说看见他经常高朋满座,每天忙忙碌碌一刻不得休闲,然而一旦朋友外人散去,他就退到房子里鉴别画,甚至到了半夜,“小楼相对,一灯莹然”,还是不知疲倦。
  以庞元济对收藏的热衷和手头的宽裕,一看见真品书画就一定要到手,哪怕千金散去也无所谓。传说他和好友吴湖帆等上海名画家在饭店吃饭,吴湖帆无意中看见一个落魄文人腋下夹着一幅画轴匆匆路过。吴湖帆眼尖,追上去看画,原来是元人画的“十七笔兰”(十七笔就画出的兰花图),他立即用500元买下这幅画。谁知庞元济家里也收藏了这幅画,他一听之后大惊失色,知道自己做了“冤大头”,无论如何要吴湖帆割让,随便他开价。吴湖帆最后拗不过,只好把画让给了他。后来他又大挥金银,请了一批懂画的行家为他管理藏品,比如陆廉夫、吴琴木等等。
  庞元济一世收藏,成为名冠中国的大收藏家。由以著录《虚斋名画录》与《虚斋名画续录》名存于世。他编写的《虚斋名画录》16卷,共录收历代藏画538件,最著名的有唐阎立本《锁谏图》、宋巨然《流水松风图》、宋米元章《云山草宅图》等,名迹如林,浩如山海。不过和庞家的产业不同,庞氏收藏最终由庞家后人捐给各地博物馆,有了圆满的归宿。
  而庞云鏳的另一位公子庞青城身上,也同样沿袭了庞家精明果断、爱结交以及重视文化的浪漫主义传统,只是浪漫在庞青城的身上要体现得更绝对一些。庞元济热衷做生意,庞青城则投身革命。他不仅多次在财政和精神上支持孙中山,是上海同盟会的一员,而且他的家——上海英租界戈登路7号(今江宁路336号)也是孙中山革命团体的联络地点。孙中山和宋庆龄经常一到上海就住在他家里。他还出资赞助过敢死队,是个十足的热血青年。
  和他哥哥一样,庞青城也热爱收藏。中年后他潜心于书画碑帖,鉴赏奇石。他辟室自题“百柜楼”,与文化界知名人士梅兰芳、徐悲鸿、吴昌硕等往来不倦。据青城之女庞莲回忆:“到晚年时,父亲精神不正常,所有‘百柜楼’的藏书,全部由我大弟卖给了上海同济大学文学院(50年代院系调整时并入复旦大学),所有碑帖也被大弟卖了。在我十多岁时,父亲要我为他抄这批古书的目录,这事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到现在也忘不了。”
  如今,如论是庞家的家财还是收藏都成了南浔烟雨中的传说。当年,张家“东园”仅一墙之隔的庞家“宜园”,是一座坐北朝南、前临东大街、后达洗粉兜、面积达20多亩的园林。南浔人习惯叫它庞家花园。晚清大诗人朱疆村所作的《宜园题词》曾经如此形容它的四季情调:
  “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风,冬宜晴雪。景与兴会,情与时适,无乎不宜,则名之日宜园也亦宜。”
  就是这样一座温情儒雅的园林中,曾经走出过那么两代恢弘的商界人物和艺术巨擘。如今虽然宜园不复当年的繁华,却依然令人惊讶于人力之强大堪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