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些影响】 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外媒眼中孔子学院的“文化侵略”印象  2007年5月28日,大洋彼岸的加拿大通讯社记者吉姆·布朗斯基写了一篇关于孔子学院被加拿大人看作“洗脑机构”的报道,一时蝴蝶风暴席卷中国。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刊登引题为“孔子学院是一座跨国的文化桥梁,但在某些外国人看来,却成了所谓的‘洗脑机构’的报道”。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网友跟帖如潮。在GOOGLE里输入“加拿大监控孔子学院”关键词,能得到约145000条搜索结果。布朗斯基的相识、加西通讯社记者艾琳·麦卡贝,曾在2006年7月11日发表一篇题为《商人的秘密武器是一个会说普通话的女友》的报道,其中也有对孔子学院的质疑:“中国人本可以选择毛泽东,正如你能在天安门看到毛泽东的纪念像那样。然而,唯独这次,中国人将马克思主义理想放在一边,选择了庄严的孔子,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来作为他们打通世界的‘大使’。”同时,温哥华孔子学院刚成立时,《温哥华太阳报》记者问院长谷丰:“温哥华到处是‘made in China’,现在,孔子学院成立了,中国是否要把触角伸向加拿大的教育领域,准备进行文化侵略?”可见外国对于孔子学院存有负面看法,一些国外媒体认为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方式是一种“文化扩张”,中国人以孔子来笼络西方人心。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1年3月25日约瑟夫·奈的文章《中国的魅力攻势》中说道:“英国广播公司最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对中国影响力的看法在非洲和拉美的大部分地方是积极的,而在美国、欧洲、印度、日本和韩国则大体是消极的。”新加坡《海峡时报》2011年5月29日刊登题为《中国通过孔子学院的扩张扩大影响》的文章中说道:“孔子学院是以一位宣扬中庸的哲学家来命名的,但是这些学院似乎没怎么听从其守护神。”
  原因解析
  ·全球背景的解析
  国际环境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使得肩负着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国家的“成长性”注定了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中国、中国人、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风等等,越来越频繁和突出出现在全球媒介信息之中,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正在以迅猛的速度跻身世界前列,这无疑带给西方发达国家压力和竞争。中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异,致使中国的迅速发展让西方价值观占支配地位多年的国际社会受到震撼,感到不安。
  ·中外价值观的冲突
  1、西方彰显个人荣誉感,中国宣扬谦逊的品德。西方社会十分看重个人能力的展现,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中国社会讲求委婉内敛,不会过分展露自己。中国人含蓄内敛、谦恭自制,西方人坦率外向、自信张扬。
  2、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博弈。西方人把自己看作是具有理智和情感的独立个体,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内在因素的创造物,个人价值的体现要高于集体的荣誉;中国文化则把人看作是群体的一分子,讲究社会的和谐与集体的稳定。
  3、创新精神和中庸之道。西方文化追求冒险,争取生命中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他们提倡创新,敢于冒险,做事灵活;中国人讲求稳定,更愿意维持现状追求和谐。
  ·中西交际模式的差异
  中西在社会关系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西方追求“人人生而平等”,更加看重个人的重要性,而中国看重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在美国只有一个原则来规范人际关系,那就是个人主义。中国人的人际交往特点是垂直等级,下级期待上级指示命令,领导者采取严密监管的方式来保证组织的稳定;西方的人际交往特点是平行等级,民主意识强烈,下级期待上级的咨询并时而推动上级工作的进展,领导者利用兼听则明的方式取得事业的顺利。
  “传”是单向信号的输出, 而“传通”才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因此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不能只做到文化的传递,要做到文化的“传通”,真正达到传受双方的认同和接受。
  孔子跨越千年的阻隔,悄然把中华文化带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孔子学院在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的同时,要意识到中外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理念的冲突。如何将中国文化的不同内容通过他者文化体系进行解释, 缓解因误传和歪曲理解而导致的跨文化冲突是我们文化建设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