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必修的实践与探究】

  去年我校根据贵州省教育厅的要求,高一年级全面使用人教版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教材,学校要求:全体数学教师在使用前要认真学习研究,并撰写相关心得体会。  三个新特点
  本人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实践、探索研究、发现课标必修本和以往的必修本比较具有以下3个特点:
  1.课标的编排凸现了以生为本、注重素质、提倡创新能力培养的意图。纵观人教版课标必修1至5的内容编排,发现对以往必修本中的偏难、繁琐的地方都作了一定修改,并渗透了一些新的时代气息和数学史的知识,如:必修1中函数概念的编排就显得比以往课程的编排简单明了,学生更容易接受;又如在学完某部分知识后适时地安排一些数学史阅读知识,以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又如必修3编排了算法初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是只注重单纯的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而是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已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有了这些就足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何况课标中每叙述完一个概念或例题就会提出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问题?这也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理,让学生不自觉地走入数学理论的殿堂,使数学不再枯燥乏味,这些都体现了课标以"学生为本"、"注重知识"、"更注重素质"的编排意图。
  2.课标编排注重课堂、讲究实效。课标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每一节的编排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案,它能指导老师怎样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例如每一个数学问题和理论的解决或产生,它都是从"思考?"或"探究"中得到,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不在是主人翁角色,而是一个组织者、辅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这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课标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不在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而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例如:必修I教材的37页用计算机绘制出函数图象、40页的实习作业、61页中借助信息技术探索指数函数的性质、108页的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110页的实习作业等都是典型的培养学生利用现在信息技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例子。课标中的"?""思考?""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探究"等的编排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变得活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可进行激烈的争论,若教师处理得好,不仅议明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经常由一个知识点引发到多个知识点,使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数学课不再是原教材中的老师"一言堂"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引导者、辅导者的角色,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
  3.课标的练习、习题在沿用原教材经典题的基础上还加入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题的特点。尽管课标中练习、习题的大部分还是原教材题,但也出现了不少与现代生活、信息技术联系紧密的习题。这些题既有利于创设学习环境,又有利于学生开展数学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
  怎样根据课标特点开展教学
  人教版课标在其他省市实施到现在已有不少时间,它既带来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产生了不少争议,也促使不少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前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数学,是因为他们觉得数学枯燥乏味,他们认为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记熟,然后就是大量做题,现在课标的编排切实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生活中数学事例来揭示数学规律,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本之本,它既来源于日常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课标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唤起学生兴趣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好奇(好学的冲动)、欲望(诱发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自觉(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三个阶段,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新课标的编排从具体的每一章每一节看,已是体现了这三个阶段:一阶段情境的设置;二阶段通过"?"或"思考"?的形式诱发学生产生求知欲;第三阶段通过练习或习题的解决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注意:
  (1)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获得成功?教师要从章节的要求出发,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在教学课堂活动中利用教材的"?""思考?""探究"等机会,努力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数学课堂中获得成功,及时肯定他们努力的价值。
  (2)在高一阶段学生刚刚从紧张的中考中解脱出来,很多学生都抱着透一口气、放松一下自己的思想进入课堂,教师如果按以往的"一言堂"方式进入课堂,学生会感到数学很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厌倦数学。因此,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充分利用课标中以学生为本的编排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进入高二后,由于离高考的时间已经不远,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加之在高一阶段对数学知识系统的学习和教师详细的指导,学生的知识已相当完整和有条理,学习已养成一定良好的习惯,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提高效率、注意实效、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及时全面解决学生所提问题;以便保持他们高昂的学习数学兴趣,把激情推向高三乃至高考。高三是复习备考阶段,这一阶段将要求教师能结合课标要求,对学生的高中阶段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使学生在思维能力、综合利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得到质的飞跃,使他们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一个学生如果不能自主学习,那就达不到课标的要求,课标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自主学习将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这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能根据课标编排特点,一方面做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首先教师创设情景,学生从课标教材中的"思考?"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提出一些难度不太大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第二方面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这样的训练必会影响数学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思想从长远考虑,让他们在自学过程中积累经验、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三方面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加以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等能力,自主不是放纵,脱离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我们要把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达到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实习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巩固和升华,没有实践,学习就显得空洞,只能算是纸上谈兵。新课标的必修部分共5个实习作业,每个实习作业都是学生在学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安排的,教师可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实践应用,我们高一年级的教师按照学科组布置。每班都完成了必修1、2的3个实习作业专题,实习作业完成的结果表明,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很好地实践新知,还能获得许多教材中未提及的丰富的知识,从而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系列的结构;这还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4.根据学情、驾驭课标。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大胆地在教学活动中改革教材,将一些不符合或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改为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而减轻学习的难度。当然我们仅靠替换教材内容是"治标不治本",真正引导学生学好知识后,要用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例如在必修2的30页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在学生学会原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等积法求高的方法,还可强调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高的求法。这样才能达到课标要求,学以致用。
  使用课标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尼采曾说:"如果没有数所制造的关於宇宙的永恒的仿造品,则人类将不能继续生存。",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尽管数学这么重要,但高中学生,尤其大部分文科生都不喜欢数学,怕数学,但为了高考又不得不学数学。若要讨厌、害怕数学的学生端正态度、爱上数学则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部分学生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方法记熟,还要反复做大量习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一的必修1的学习中教师就应把握好课标的内容编排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师要利用好相产在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活动,从而达到培养他们乐学的目的。
  2.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基础、技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我们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要从实际出发,把学有余力和学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课标中设计了不少"?"、"思考?"、"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和小组合作,在小组中要有意识安排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合理搭配,对于数学尖子生则可再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索、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3.采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课标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选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如:函数图象的绘制、指数、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学习,算法初步的学习等都可用计算机辅助完成。
  4.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角色转换,发扬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的教学模式。课标要求课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自主参与除了是一节课成功的必要条件外,课堂的学习环境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教学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生活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全学生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不带劳,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亲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在编排上各章节好象是孤立的,而从所有必修本来看实际上是彼此联系的,只有前后相连才能形成数学体系,课标安排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的,数学体系不是很明确,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将每节内容与整章知识或整个必修,甚至选修课本知识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尽管课标理念是好的、正确的,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甚至很多具体细节上,还得需要我们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经常反思、不断改进,才能逐步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学习新的理论,努力完成新建教材的实验任务,做一个优秀的新课程数学教学者,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