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的人生三部曲] 人生三部曲

  于右任先生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逃亡上海之前,这是他成长、受教育,以及反清救国意识萌生的重要阶段;逃亡至上海之后直至被迫去台湾之前,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主要活动大都集中于此时期;台湾生活直至去世。
  于右任;爱国诗人;革命先行者
  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号骚心,又号髯翁,晚年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县人。于先生不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了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总体来讲,他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逃亡上海之前,这是他成长、受教育,以及反清救国意识萌生的重要阶段。于右任出生不久,父亲就外出谋生了,母亲也在两年后撒手人寰,年幼的他只好与二伯母房氏相依为命。房氏视于右任为己出,不仅在生活上精心照顾,还想方设法让他读书接受教育。年纪稍长之后,为补贴家用,于右任在念书之余兼做爆竹工,还参加考课以赚取奖银。十七岁那年荣获案首,之后游学于各个书院之间以深造。叶尔恺任陕西学政,于右任得以崭露头角,被誉为“西北奇才”。从此开始接触一些新思想,眼界也逐渐开阔。沈淇泉接任陕西学政,时逢陕西大旱之年,于右任被任命为三原粥厂厂长。他日夜操劳,尽心竭力舍粥赈济灾民,也在此期间成就了一桩美满的姻缘。八国联军兵临紫禁城,慈禧偕同光绪帝仓惶逃至西安,于右任当时就读的陕西大学堂全体师生被勒令出城跪迎,此事激起于右任反清的怒火,一度想上书陕西巡抚岑春煊,劝说他“手刃西太后”,以施行新政,幸亏被同窗好友王麟生及时阻止,无处宣泄的他又恳请友人董眼拍散发照以表明心志,还写了不少的诗词以讽刺腐朽的清政府,从此埋下了祸根。为躲避清廷的追捕,被迫亡命上海,从此揭开了生命的新篇章。
  第二阶段,逃亡上海之后直至被迫去台湾之前。这是于右任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主要活动大都集中于此时。在上海,饥寒交迫之时得到友人及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的赏识,得以进入复旦公学继续学习。为救民于水火之中,他又历尽艰辛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民吁》、《民立》四份报纸,被誉为“报界元老”,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赴日考察办报事宜之际,于右任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2年1月3日,被孙中山任命为交通部次长,从此,他积极参政,立意革新,追随孙中山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他首创中国火车夜行制度,极大的方便了群众,还为交通部增添了一笔额外收入,揭开了我国铁路史上新的一页。由于事务繁忙,于右任甚至多日都顾不上刮胡子,索性顺其自然,“美髯公”的称号也因此而来。他还创办图书公司,为讨袁斗争作掩护。受邀担任靖国军司令期间,一方面重整军威,一方面发展教育,兴建水利,造福一方百姓。靖国军解散之后,褪去戎装的于右任应邀创办了上海大学。于右任一直坚决拥护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政策,积极倡导反帝爱国运动。五原誓师大会中,于右任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身份监誓并授旗,勉励全军将士努力为国民革命而奋斗。西安城围解除,于右任协同副总司令邓宝珊认真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将陕西的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为敦促杨虎城重新出山,于右任等人多次写信,言辞恳切,感人至深。他为人俭朴大方,思想也很解放,鼓励女子剪发,提倡婚事新办、移风易俗。北伐战争受挫,蒋介石公然发起“四·一二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于右任多次在大型集会上发表反蒋演说,以支持武汉革命政府北伐,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之业。“七·一五”汪精卫宣布“分共”事件发生之后,于右任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动荡。1929年陕西灾荒,于右任多方筹集资金予以援助,一片赤子之心,感天动地。他创办斗口农场、筹建西北农学院,为家乡父老谋永久之福利。就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之后,于右任整肃吏治,重振纲纪,坚决支持抗日救国运动。为普及草书,于右任和友人创办了标准草书社,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一贯重视教育,支持兴办学校,宗海小学以及新三中学都曾得到过他的无私资助,解决了不少学生上学难的实际问题。他朴实可亲,为人大度飒爽,一生中结交了很多的朋友、知己,例如他与邵力子的革命情谊就非常深厚。于先生始终以国家命运、人民苦乐为头等大事,教育自己的子女要爱国爱人民,他还创作了为数不少的抗战题材的诗词以激励军民的斗志。抗战相持阶段,远赴甘肃等地进行考察,与当地群众亲密接触,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十年万井计划”,为西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抗战胜利之后,于先生喜不自胜,自命“太平老人”,期望天下从此太平安康。
  第三阶段,被迫赴台直至去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对政治已经没有了多少兴趣。他为人正直无私,厌弃阿谀奉迎、贪污受贿,曾以书法作品参加竞选,虽失败,却成为传世美谈。他时常与好友欢聚一堂,或游山玩水,或谈古论今,吟诗作文,但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对大陆亲人浓浓的思念。再加上身边好友一个个地仙逝,更加重了他的哀伤之情。1964年入春以后,于先生的感慨似乎比过去增多了不少,经常会想到他欠了什么人的人情,这一年5月1日他过生日时写了一首诗,诗云:“苍茫大野险如斯,持斧牛儿救我时。……我与田农记不真,荒坟脱险事尤新。今生报德知何日,但愿苍天佑善人。”①
  一袭布衣,两袖清风,于先生的清贫、廉明、平易近人、风趣达观,使更多的人怀念他,千秋万世,将永远为人们所膜拜。台湾人称颂于右任:“右老遗产,只有帐单,清廉自若,元老典范。”这些保存完好的账单令所有知道此事的人为之动容,为之感动流涕。发妻缝制的布袜、布鞋以及几张欠别人钱的借据,就是他留给子孙的遗产。他的临终愿望全部倾注在千古绝唱——《望大陆》一诗之中。
  于右任先生去世后,台湾各界人士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会。于先生享年86岁,他长寿的原因,一方面是饮食纯尚自然,不追求奢华,但更重要是他有一颗平常心,一颗始终亲民、爱国的赤诚之心。他这种赤诚的爱国之情,必将汇成奔腾的主流,激发更多人内心深处的情愫,凝聚大陆与台湾乃至全世界华人的爱国之情。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于右任先生说:“为人公正,有民族气节。”笔者亦作有一首诗,聊表对先生的敬仰之情,亦藉此结束本文:
  甘肃静宁逃难女,陕西三原育新儿。
  苦病早逝撇娇儿,房氏临终受重托。
  侄儿当做亲儿养,日子虽苦乐融融。
  毛氏双师育英才,诗文书法渐入门。
  一灯如豆下苦功,父子相揖替背书。
  课余兼做爆竹工,赚取奖银补家用。
  学使嘉奖农家子,西北奇才美誉来。
  尽心舍粥济灾民,两笼白菜办喜事。
  上书欲图刃西后,散发照片铭心志。
  因诗罗祸遭追捕,亡命上海保性命。
  千里马得伯乐识,改姓易名入震旦。
  一篇檄文引轩波,立意办报为救国。
  备尝艰辛办神州,连办三报传英名。
  积极参政为救国,文武兼备显智谋。
  兴教治水为民生,作诗访碑以寄情。
  坚守合作拒分裂,化名赴苏获益多。
  助举五原誓师会,西安围解复退居。
  赤子情系陕灾情,饥民冷暖挂心间。
  造福民众兴农场,花木怡情常相伴。
  整肃吏治振纲纪,支持抗日为救国。
  筹建西北农学院,造福百姓利千秋。
  创立标准草书社,书法艺术耀中华。
  开发西北不容缓,万井计划意义大。
  抗战胜利喜相庆,期盼太平千万寿。
  书法竞选勘称奇,古稀之年离乡井。
  老友接续归西去,无限哀伤涌心头。
  布衣大臣平民心,养生之法亦新奇。
  楹联民谣放异彩,奇崛高妙于体书。
  贫病交加苦不堪,遥望大陆驾鹤去。
  三十功名袖两风,一箱珍藏纸几张。
  
  注 释:
  ①于媛.于右任诗词曲全集·五十三年生日记幼时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